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宋詞故事:金兵南侵與抗戰詞

符離之敗與《六州歌頭》

  金人在采石戰敗,完顏亮被部下所殺。兩國的政治格局都發生較大變化:采石之戰第二年紹興三十二年(1162)金國新即位的金世宗在內部整頓安定后,派使者高建忠出使南宋,準備簽訂罷兵新約。此時的高宗和主戰派大臣打算趁采石之勝余威,與金國重劃邊界,被高建忠一口拒絕,并指責宋軍為何要背約收復沿淮州郡。高宗無奈,只得派翰林學士洪邁使金重新談判。按照“紹興和議”,南宋向金國稱臣,洪邁帶去的國書上落款應該是“臣趙構”,但國書上卻是“宋帝”,表示與金國是平等關系,于是要洪邁重新改寫,洪邁自然不會同意,于是金人將洪邁扣留,三天三夜斷絕飲水口糧,但洪邁堅持不屈。金人無奈,只得放回。

  洪邁回到南宋,于是主和主戰兩派又起激烈爭論。由于采石戰勝后不久,主戰派比較得勢,即是一心主和的高宗也感到無奈。于是退位,讓位于養子孝宗,自己成為超脫的成為太上皇。孝宗即位初期,倒是積極主戰。即位一個來月,就為岳飛父子昭雪平反,又從新州召回被編管的胡銓,任命為奉議郎饒州知州。其時紹興年間的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劉錡等皆已迫害致死或老死,只剩下一個張浚。即位第二年即隆興元年(1163),任命張浚為樞密使、江淮宣撫使,統領大軍及丁夫13萬,駐屯泗州(今江蘇盱眙)、廬州(今合肥)、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等地,準備舉兵北伐,收復中原失地。總管江淮一帶兵馬,積極籌備北伐。此時金世宗完顏雍在鎮壓移剌窩斡起義鞏固政權之后,也欲集兵攻宋,命右丞相仆散忠義為都元帥,紇石烈志寧為左副元帥,率10萬步騎進駐河南。兩國之間征戰,一觸即發。

  南宋隆興元年(金大定三年,1163)五月,宋軍開始渡淮北伐。當時張浚手下有兩員大將:李顯忠和邵宏淵。五月初七,張浚命淮西招撫使李顯忠率軍自濠州(今安徽鳳陽縣)渡淮至陡溝(今安徽固鎮東澮河支流)攻靈壁(今安徽靈璧縣)。御前諸軍都統制邵宏淵率軍自泗州攻泗縣(今屬安徽)。金右翼軍都統蕭琦率精騎迎戰李顯忠軍,被擊敗,遂背城列陣抵抗。李顯忠親率將士與之鏖戰,再次將其擊敗,收復靈壁。十日,李顯忠聞邵宏淵攻虹縣受阻,率部自靈壁往援,利用降卒招降金守將大周仁等,收復泗縣。邵宏淵恥于功不出己,自此與李顯忠不睦。十四日,李顯忠、邵宏淵合軍攻符離城(安徽宿州市符離集區)。李顯忠擊退出城迎戰的金軍后,攻破北門,斬守城金軍數千人,于十六日攻克符離城。十八日,孝宗詔令邵宏淵受李顯忠節制,因邵宏淵不服,復改命邵宏淵與李顯忠分統所部,致軍無統帥,各自為戰。二十一日,紇石烈志寧率精騎萬余,自睢陽(今河南商丘)反攻符離,邵宏淵不戰而退。李顯忠孤軍奮戰,將其擊退。次日,金軍復增兵數萬來攻,李顯忠約邵宏淵出兵合力夾擊,邵宏淵按兵不動。李顯忠孤軍力戰,陣斬金兵5000余。金軍增兵再次攻城,被李顯忠軍用強弓射退。時邵宏淵散布流言,稱盛夏難以在烈日下披甲苦戰,致使軍心動搖。李顯忠軍失利,退入城中。此時邵宏淵之子邵世雄、殿前司馬軍統制左士淵、統領李彥孚等,各率所部逃遁。李顯忠恐孤軍難守,遂率所部夜遁。二十四日,金軍乘勢追擊,宋軍潰敗,被斬4000余人,溺水死者不可勝數。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符離之敗。符離之敗后,南宋戰斗力喪失殆盡,主和派勢力隨即抬頭,秦檜黨羽湯思退,于七月間被任為右相兼樞密使,議和活動也在進行中。張浚則于四月從江淮宣撫使被召回朝,隨后江淮都督府也被撤罷。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預下,左相湯思退更加緊進行降金乞和活動。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在金朝大軍脅迫下達成和議。主要內容為:金宋兩國皇帝以叔侄相稱;改“歲貢”稱“歲幣”,銀、絹各減五萬,為二十萬兩匹;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州東)、海(今江蘇連云港)、泗(今江蘇盱眙北)四州外,再割商(今陜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二州與金。

  就在主和派加緊活動、隆興和議簽訂之前的隆興二年二月,已被啟用為平江府(今蘇州市)知州的張孝祥由于張浚的推薦被“召赴行在”商討國事,專門到建康(今南京市)拜望時任建康留守的張浚,在宴會上即席寫下這首《六州歌頭》。有的文章說當時張孝祥任建康留守,或是說他在建康留守張浚那里任參贊軍事,皆不確。因為詞中也明確說是“使行人至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在這首詞中,張孝祥對符離之敗扼腕嘆息,對時下主和派得勢,兩國使者來往不斷進行和談,而主戰派受到打壓,邊備弛廢,江淮都督府也被撤罷表示痛心。慷慨淋漓,催人淚下,據說張浚聽此詞后,“為之罷席”。就在這首詞作之后,張浚感到抗金無望,即求致仕,遂被罷相,授少師、保信軍節度使、出判福州(今屬福建)。張浚辭新命,懇求致仕,改授醴泉觀使閑差,八月就病逝,歸葬于寧鄉。再過四個月(隆興二年十二月),隆興和議成,兩國罷兵。因此可以說,張孝祥這首《六州歌頭》,是符離之敗后南宋主戰派的絕唱。

六州歌頭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1)。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2)。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3)。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4)。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5)。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6)。笳鼓悲鳴,遣人驚(7)。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8)!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9)。渺神京(10)。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11)。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12)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13)。使行人至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14)

  【注釋】

  (1)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長淮:淮河;望斷:極目遠望;關塞莽然平:邊備已被撤除,戰壕、堡壘已是雜草叢生;莽然:草木茂盛的樣子。據紹興十一年和約,宋金兩國以淮河為界,因此淮河就成了南宋的前線。紹興三十二年(1162)金國使者高建忠出使南宋,指責宋軍背約收復沿淮州郡。因此主和派將沿淮工事坼除。

  (2)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前線的征塵消逝了,北風下也聽不到戰斗的號角之聲。我對此只有黯然神傷。黯銷凝:黯:默默傷神;銷凝,銷魂凝神,形容憂思。

  (3)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此句是安慰張浚。當年事:指符離之敗;殆天數,非人力:這是老天命定,并非你張浚沒有盡力;殆:大概、也許。

  (4)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洙泗:古代魯國的兩條河,洙水和泗水,流經孔孟的故鄉和他們講學的地方曲阜。弦歌地:彈琴唱歌,此指禮樂教化。儒家講究禮樂教化,學堂內常傳出弦歌之聲。膻(shān)腥:牛羊肉的腥臊味。這三句是說,連中原文化禮樂最昌盛之地,也遭到金兵的野蠻踐踏。

  (5)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淮河北面成了游牧民族的聚居地,黃昏時刻牛羊成群回欄,到處是金兵的哨所。隔水:隔著淮河,淮河對岸;落日牛羊下:《詩經·君子于役》成句:“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區(ōu)脫:本是匈奴所筑的土室,作為偵察警戒用。這里借指金兵哨所。

  (6)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名王:指金兵中有名的將帥。顏師古《漢書·宣帝紀》注:“名王者,謂有大名,以別諸小王也”。宵獵:夜間打獵,這里指軍事示威。騎火:騎兵手執火把。

  (7)笳鼓悲鳴,遣人驚:笳鼓:指胡人軍樂胡笳和金鼓。遣人驚:使人心驚。

  (8)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指和談風起,戰備弛廢,武器久放置不用,被塵封蟲蠹。

  (9)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歲月流逝,徒有壯志,人將老去。歲將零:歲月飄零。有人解釋為“一年將盡”,不確,因此詞寫于隆興二年二月,被“召赴行在”之時。此時張孝祥三十二歲。

  (10)渺神京:故都在遙遠的北方。暗示對北方故國的懷念。神京:指北宋首都汴京;渺:邈遠的樣子。

  (11)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諷刺南宋統治者借口以禮服夷狄,放棄抵抗,屈辱求和。干羽:干,盾牌;羽:野雞尾部羽毛。這兩者都是上古舞蹈中舞者手中拿的道具。據《尚書·大禹謨》,虞舜“舞干羽于兩階”,不久就有苗族來歸順。懷遠:用禮樂使邊遠的少數民族歸順。烽燧(suì):古代在烽火臺上舉烽燧,作為敵人來襲的信號。黑夜舉火叫“烽”,白天升煙叫“燧”。“靜烽燧”即不再有戰斗信號。

  (12)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求和的使臣一撥接著一撥馳往北方,見此狀況,讓人情何以堪!冠蓋使:指求和的使臣。冠蓋:冠服與車蓋;若為情:讓人情何以堪。

  (13)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聽說中原淪陷區的老人還在盼望南逃的皇帝能夠回去。中原遺老:中原地區當年活下來的一些老人。這里泛指中原淪陷區百姓;翠葆霓旌:皇帝的車駕。翠葆:以翠鳥羽毛裝飾的車蓋;霓旌:彩旗。

  (14)使行人至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是我這位從此經過的人想到這一切,不由得忠憤之氣滿腔,淚如雨下。膺:胸腔。

  【簡析】

  如果說《水調歌頭·聞采石戰勝》是為采石戰勝而喜,是對主戰派的謳歌的話,那么,《六州歌頭》“長淮望斷”則是為符離之敗而悲,是對主和派的斥責,貫穿兩者之間的仍是不離不棄、一如既往的恢復中原之志。

  上片側重寫慘遭敵人蹂躪的中原故土凄涼景象和敵人的驕橫跋扈。“長淮望斷”五句,寫南宋的邊防。詞人面對淮河,極目遠望,邊境上蕭條冷落,死氣沉沉,看不到軍隊活動的蹤跡,一切壁壘皆已坼除。這怎能不使愛國者滿腔悲憤呢?“黯銷凝”一句,用高度概括的藝術手法,道出了作者對國事無限憂慮,凝神沉思,悲痛欲絕,卻又無可奈何的神態。“追想”三句,是在建康席上,即席安慰張浚。指出符離之敗是老天命定,并非你張浚沒有盡力,實際上更是主政者茍且求和造成的。因為在隆興北伐之初,詞人就以他敏銳的政治洞察力指出:成敗的關鍵在于北伐諸將能否同心協力。他在給前敵指揮李顯忠的信中說:“今淮西三帥列屯,朝廷安危,實系于是。太尉與王侯、成侯必須同心協力,而后可以成功”(《與李太尉顯忠》,見徐鵬《于湖居士文集》)。要想同心協力,就必須“專圖國事,盡去私心”。符離戰敗的事實不幸被張孝祥所言中,恰恰是前方主將李顯忠、邵宏淵之間不和所造成的。符離戰敗后,主和派又甚囂塵上,主持北伐的張浚則備受責難。為支持抗戰,為主戰派打氣,詞人自然會將北方淪陷的慘狀歸罪于主和派。

  以下分三層寫敵占區的情景。“洙泗”三句為一層,寫昔日的文化之邦,弦歌之地,也被胡琦踐踏;“隔水”三句為二層,寫中原沃土,如今變成胡人聚居之地,耕田荒蕪,變成了放牧牛羊的場所;“看名王”四句為三層,寫敵軍的“宵獵”,兵盛馬壯,讓人震驚。上述描寫旨在說明敵兵勢力強大,南宋國勢衰敗,中原人民慘遭涂炭,國家前途令人焦慮。同時,從側面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女真族(金人)經濟落后的狀況,說明他們的入侵,已經導致中原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倒退。

  下片抒懷,作者關心國家人民的前途命運,但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看到“腰間箭,匣中劍”落滿灰塵,為蠹蟲所蛀,自己徒有雄心壯志,也只能虛度光陰;眺望邈遠的故都,更有一種歲月流逝、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但南宋統治者借口以禮服夷狄,放棄抵抗,屈辱求和:“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看著眼前的“冠蓋使,紛馳騖”真讓人情何以堪!,以上八句是對南宋王朝的統治者和主和派義憤填膺的譴責,辛辣有力的諷刺。“聞道中原遺老”以下三句寫淪陷區百姓殷切盼望王師北伐的急切心情和眼巴巴地“南望”的動人情景,只要有愛國心腸,就無法抑制滿腔的悲憤,淚水就會象泉涌般頃瀉。結尾三句,是作者自己真摯感情的抒發,也是當時無數愛國人士思想感情的真實寫照。

  這首詞的思想深刻,藝術技巧也十分純熟,張孝祥友人湯衡在《張紫薇雅詞序》中曾稱贊孝祥詞的風格是“駿發踔厲,寓以詩人句法者也”,此詞風格可見一斑。全詞均用賦體,感情奔放,如行云流水,一瀉如注。又多三字句,造成一種氣短節促,哽咽之聲、悲憤無奈、難以言傳之情,極富藝術感染力。據宋代佚名作者《朝野遺記》記載,張孝祥在建康宴會上即席賦此詞,張浚感動得食不下咽,竟“罷席而入”。清人陳廷焯稱贊這首詞“淋漓痛快,筆飽墨酣,讀之令人起舞。”(《白雨齋詞話》)。

20151205_008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山市| 嘉祥县| 新乡市| 和政县| 霍城县| 格尔木市| 合阳县| 酒泉市| 慈溪市| 射阳县| 乌苏市| 嘉义市| 宜宾市| 海阳市| 迭部县| 陆河县| 莫力| 安达市| 开封县| 乐业县| 普格县| 肃宁县| 钟祥市| 南靖县| 嘉祥县| 永州市| 吴川市| 张家界市| 沂源县| 富源县| 平度市| 铁岭市| 张家口市| 南丹县| 定兴县| 本溪市| 宕昌县| 米林县| 泊头市| 新和县| 无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