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禮到法——法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人大國學院舉辦
2015年11月7日至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辦的“由禮到法——法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館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2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會議首先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梁濤教授致辭。他講述了本次會議的緣起、宗旨和目的,肯定了法家思想的價值和從事法家研究的學者之間相互交流的重要性。北京大學許抗生教授在接下來的致辭中提出應該實事求是地看待法家。他認為,法家回答了當時時代的問題,在中國歷史上有重要的貢獻,在當今社會仍有意義,中華文化的復興應該包含法家,但應該避免法家不重視道德教化的缺點。
大會共設七場討論,主要圍繞禮法關系和法家思想的形成,韓非子思想,法和法治的人性基礎,漢代法家思想與漢代政制等議題。臺灣世新大學王曉波教授提出私田和國人階級的出現促使了法家之治的產生,子產鑄刑書是中國法治的開始。上海財經大學張覺教授提出法家最初也主張禮法兼治,隨著法治思想的強化,禮治思想逐漸淡出。南京師范大學徐克謙教授強調了禮和法殊途同歸、共同維護社會政治秩序的功能。西安政治學院朱曉紅研究員提出法家思想在形成中繼承了軍禮中的軍事秩序。華南師范大學周熾成教授、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詹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林光華教授分別探討了韓非子的孔子觀、知識論以及道理論。黑龍江大學魏義霞教授、華北電力大學王威威副教授、河北大學戴木茅博士分別探討了韓非子的法治思想、教化思想和術論。中國人民大學曹峰教授、哈爾濱師范大學王寶國博士、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的吳勇博士分別探討了《黃帝四經》法思想的人性基礎、韓非子的人性假設與制度建構以及先秦主要的人性論。臺灣師范大學陳麗桂教授、復旦大學李若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宋洪兵副教授圍繞漢代法家思想、漢代的儒學政制以及“陽儒陰法”的意涵問題發表了各自的觀點。東北師范大學湯志彪副教授以岳麓秦簡為依據探討了秦地方吏治思想,南京師范大學寇志強博士探討了尸子思想中的輕禮重法傾向。
與會專家學者所提交的論文提出了很多新的觀點,在討論的環節,不同觀點的交鋒激烈而精彩。這次會議是收獲頗豐的一次會議,對推動法家思想研究有重要的意義。(王威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