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四):孔臧、馬援、諸葛亮《誡子書》
戒兄子嚴、敦書 馬援
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1)。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2),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3),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4),口無擇言(5),謙約節儉,廉公有威(6)。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7)。杜季良豪俠好義(8),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9),父喪致客,數郡畢至(10)。吾愛之重之,不愿如曹效也(11)。效伯高不得,猶為謹赦之士(12),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13)。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14),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迄今季良尚未可知(15),郡將下車輒切齒(16),州郡以為言(17),吾常為寒心,是以不愿子孫效也。
【作者介紹】
馬援(前14—49),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東漢著名的軍事家。漢光武帝時,拜為伏波將軍,封新息侯,故世稱“馬伏波”。馬援的祖先是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趙奢曾在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功勛卓著,被趙惠文王賜號為“馬服君”,自此,趙奢的后人便以馬為姓。漢武帝時,馬家從邯鄲移居長安茂陵。馬援的曾祖父馬通,漢武帝時,因功被封為重合侯,但因為他的兄長馬何謀反,馬通受到牽累,被殺。所以馬援的祖父、父親這兩代家境式微,地位不顯。馬援有三個哥哥馬況、馬余、馬員。都很有才能。王莽時,都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三國時蜀國五虎大將之一的馬超據說也是其后人。
馬援為人輕財貨,有大志。他常對賓客說:“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他在西北搞田牧時,曾有牲畜數千頭,谷數萬斛。但他卻不當守財奴:“凡殖貨則產,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
馬援一生東征西討,為東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七年,交趾(今越南北部及我國廣西南部的一部分地區)太守蘇定依法處決了詩索。詩索之妻徵側及妹徵貳起兵反抗,攻占郡城。九真、日南、合浦,等地,“蠻夷”起而響應,攻掠嶺外六十余城,徵側自立為王。光武帝拜馬援為伏波將軍,討伐徵側。馬援緣海而進,隨山開道千余里。建武十八年(公元43年)春,大軍到了浪泊,大破徵側、徵貳,斬首數千級,降者萬余人。次年正月,斬殺徵側、徵貳,傳首洛陽。馬援返京,大受獎賞。封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友人孟冀相賀。馬援說:“功薄賞厚,何能長久乎?”因此再次要求為國建功立業。此時匈奴、烏桓進犯北邊,馬援請擊之,說:“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孟冀稱許其為“烈士”之志。于是還京僅三個月,就率三千騎出高柳,巡行雁門、代郡、上谷障塞。他的一些豪言壯語,如馬革裹尸、不死床簀,窮且益堅,老當益壯等也都成為后世的成語。
馬援墓在今陜西省扶風縣城西3.5公里的伏波村,另有伏波祠,在西安楊陵區五泉鎮畢公村。廣西桂林則有伏波山,為著名景點。
【注釋】
(1)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我希望你們聽說了別人的過失,像聽見自己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見,但嘴中不可以說出。古代子女是不能直接說出父母名字,以示尊重。汝曹:你們。一般用于上對下、尊對卑的稱呼。
(2)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胡亂評論朝廷的法度,我對此特別厭惡。
(3)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就像女兒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一樣。施衿(jīn)結縭(lí):古制,女子出嫁,母親為之整襟系佩。衿,衣襟。縭,古代女子系在身前的佩巾。
(4)龍伯高敦厚周慎:龍伯高這個人老實忠厚、處事周到謹慎。龍伯高(前1年—88年)名述,字伯高,京兆(今西安市)人。漢光武帝時為山都長,后為零陵太守。漢光武帝25年敕封為零陵太守,史志上稱他“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孝悌于家,忠貞于國,公明蒞臨,威廉赫赫”。
(5)口無擇言:說出的話周到穩妥,沒有什么好挑剔的。擇:選擇,這里指挑剔。
(6)謙約節儉,廉公有威:為人謙和簡約,又很節儉,清廉公正。
(7)愿汝曹效之:希望你們效法他。
(8)杜季良豪俠好義:杜季良這個人豪俠仗義。杜季良:杜保,字季良,京兆人,光武帝時任越騎校尉,為人豪爽,行俠仗義,廣結廣交,好打不平,后被仇人上書攻擊而免官。
(9)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把別人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廣結廣交。清濁:這里分別指行為高尚者和低賤者各色人等。無所失,都去結交為朋友。。
(10)父喪致客,數郡畢至:他的父親去世時,周圍數郡都有朋友前來吊唁。
(11)吾愛之重之,不愿如曹效也:我喜愛他,尊重他,但卻不愿你們去效法他。
(12)效伯高不得,猶為謹赦之士:效法龍伯高如果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謹赦:謹慎穩重。
(13)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雕刻天鵝雖然得不像,卻還像個與天鵝接近的野鴨。比喻雖然仿效不十分逼真,但還有些近似。后來這句演化為成語“刻鵠類鶩”。鵠(hú):又叫天鵝。它比雁大,羽毛白有光澤,也有黃鵠、丹鵠。鶩(wù):野鴨。
(14)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如果效法龍伯高不成功,那就會淪為浮浪子弟。陷:淪為。輕薄:輕佻浮薄。
(14)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沒有畫虎的本領,卻要畫虎,結果把虎畫得像狗一樣。比喻好高騖遠,達不到目的,被人作為笑柄。后來這句演化為成語“畫虎類狗”。
(15)迄今季良尚未可知:至今季良的結局不知會怎么樣。季良因為好打不平,結怨仇家,后被仇人上書攻擊而免官。
(16)郡將下車輒切齒:官員初到任就對他恨得咬牙切齒。郡將:這州郡太守一類官員。
(17)州郡以為言:郡中的輿論對他也議論紛紛。
【翻譯】
我寫信告誡你倆:我希望你們聽到別人的過失,像聽見自己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見,但嘴中不可以說出。喜歡議論別人的長處和短處,胡亂評論朝廷的法度,這些都是我最深惡痛絕的。我寧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這種行徑,但是我還是要再三強調,就象女兒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的一樣,我希望你們牢牢記住。
龍伯高這個人老實忠厚、處事周到謹慎,說出的話沒有什么可以指責的。為人謙和簡約,又很節儉,清廉公正。我和他友愛,也敬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這個人豪俠仗義,把別人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無論行為高尚者和低賤者各色人等,都去結交為朋友。他的父親去世時,周圍數郡都有朋友前來吊唁。我也喜愛他,尊重他,但卻不愿你們去效法他。因為效法龍伯高如果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就如刻個天鵝雖然刻得不像,卻還像個與天鵝接近的野鴨。如果效法龍伯高不成功,那就會淪為浮浪子弟。就如沒有畫虎的本領,卻要畫虎,結果把虎畫得像狗一樣。至今季良的結局不知會怎么樣。但官員初到任就對他恨得咬牙切齒,郡中的輿論也對他也議論紛紛。我常常為他擔心,所以不愿你們去效法他。
【簡評】
馬嚴和馬敦是馬援的哥哥馬余的兩個兒子。據《后漢書:馬援傳》,馬援寫這封信的背景是:“建武初,兄子嚴、敦并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東漢劉秀建武(25—55)初年,馬援的侄兒馬嚴和馬敦喜歡議論人,又與游俠交往,“以武犯禁”。馬援征交趾,平定徵側、徵貳亂后回來后,給兩個侄兒寫了這封信。馬援是在建武十九年(44)春斬殺徵側、徵貳,傳首洛陽的。因此此信應在建武十九年之后。此時馬援已經58歲,五年后即去世,可以說是飽經滄桑,也是他人生經驗的總結。
這封家信的感人之處并不在于信中所說的道理,主要是為我們提供了教育子女的方法:他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晚輩溝通,態度明確但又表達委婉,如首段說“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明確表達“喜譏議,而通輕俠客”兩事的看法,但又跟上一句“汝曹知吾惡之甚矣”,——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這種行徑。以這種讓步句式使對方更容易接受。那么,既然對方已經知道為什么還要再次強調呢。作者又打了個比方:就象女兒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的一樣,我希望你們牢牢記住:“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用家庭親情作喻,自然更容易感染晚輩。這比前面選編的左宗棠家信中一位訓斥二子,可能效果要好得多。
這封信另一個特長是善于運用一些通俗切近作比喻,更容易說服對方。前一段中“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是一例,后一段中的“刻鵠不成尚類鶩”和“畫虎不成反類狗”亦是一例;選擇龍伯高、杜季良兩位身邊人物的不同行為方式和產生的不同后果更是一例。可以說,通篇都在比喻中進行,用類比說理。作者運用的這些比喻通俗淺切近,就是發生在身邊的事物,可見可聞,自然容易說服人。這些比喻后來皆成為成語,說明也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
問題是:據信中所言:龍伯高、杜季良都是作者的好友,作者對他倆皆“愛之重之”,但作者卻要侄兒學習其中一位,而不能學習另一位,并指出兩種學習將產生的兩種截然不同后果。這是為什么呢?回答只能是這是由作者寫此信的目的所決定的,這兩個人物是作者可以選擇的。杜季良為人豪爽,行俠仗義,廣結廣交,好打不平,這與兩個侄子的“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思想行為頗為相近。作者強調剛上任的州郡官員就對他“切齒”,州郡輿論也對他議論紛紛。他的結局“尚未可知”,作為朋友,我很為他“寒心”。說的是杜季良,指的則是兩個侄兒,所謂言在此而意在彼。是要兩個侄兒引以為戒,信中強調自己對他“愛之重之”,也是意在表明并非兩人交惡在誹謗他,“迄今季良尚未可知”,完全是出于對朋友的關心,自然也更容易引起兩位侄兒的警惕。至于龍伯高,則是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其人“敦厚周慎,口無擇言”正是兩位侄兒所缺乏的。其實,據當地方志和光武帝任命龍述伯高零陵太守的詔書,龍伯高的主要功績和為人品格倒不是馬援信中所說的“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而是作為一位州郡長官治郡有方,能在戰亂中安撫人心,發展生產,增長經濟,支援征討。據《永州府志·循史篇》載:伯高公“在郡4年,甚有治效”。光武武陵一帶的少數民族“五溪蠻叛亂,劉秀率領馬援等親征。戰斗就在零陵郡附近發生,戰火使郡內人心浮動,民心惶恐,生產受到嚴重影響,龍述盡力安撫人心,發展生產,增長經濟,支援征討。據說,在戰事緊張、馬援受挫、供給困難、軍餉難以為繼的緊急情況下,龍述將夫人頭上的金簪取下,變賣充作軍餉,支援戰爭,使馬援和士兵都感激不已。漢光武帝在擢升龍伯高為零陵太守的詔書中也稱贊龍在戰亂中能保全大郡,發展生產,男耕女織,對此很滿意:“惟爾廉威,自此剛勁于堯封,于戲!保厘大邦,封疆攸寄,香凝寢戟,閭井務載其清寧,春落鋤犁,兆庶欲安于耕鑿,則女紅不害,尚勤爾職,以稱朕意”。所以馬援在家信中強調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是經過有意篩選的,意在讓兩個侄兒樹立一個改正自己缺點的榜樣。
另外,作者對這兩個典型的選擇,也有自己的人生教訓。其實,馬援也像他的朋友杜季良一樣為人豪爽,行俠仗義,遭遇也相似,被人攻擊陷害,甚至含冤死去后還被奪去封號,不得安葬:建武二十三年(47),武陵“五溪蠻”叛亂。光武帝遣武威將軍劉尚征討,結果全軍覆沒。第二年遣謁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征討,又不見成效。此時,已六十二歲的馬援請求將兵征討。在進軍壺頭山時適值暑熱,士卒多疫死,馬援也患病。由隨從馬援出征的中郎將耿舒代替馬援監軍。為了推卸責任,耿舒給其兄建威大將軍畤侯耿弇的信中,說馬援進軍遲緩,坐失良機,先攻壺頭山乃失策。耿弇將此信呈給皇帝。光武帝乃遣虎賁中郎將梁松前往責問馬援并任監軍。梁松是皇帝之婿,頗為驕貴。有次他去問候生病的馬援,拜于床下,馬援卻“不答”。馬援因是梁松父親的朋友,身為長輩而不以答禮小輩。梁松則恃皇親而記恨在心。梁松到達零陵時馬援已經病死,梁松仍然懷恨借故陷害。馬援在交趾常吃薏苡仁(俗名薏米),用以“輕身省欲,以勝瘴氣”。回京時,以車載薏苡種子。時人以為他帶回來珍寶,權貴們都怨望忌妒,只是沒有及時發作。梁松借此機會說馬援帶回的是一車珍寶。光武帝因而大怒,將原先賜給馬援的新息侯印綬收回。馬援的家屬非常恐懼,甚至不敢將馬援遺體葬于舊墳地,只在城西買了幾畝地掩埋了事。賓客故人也不敢來吊唁。后來馬援家屬多次申訴,說明真相。同鄉故人朱勃上書,說馬援“以死王事”,應當得到公平的待遇。“詞語懇切,情義可嘉”,才得到漢光武的諒解,以喪歸葬。漢明帝時,將東漢初年協助劉秀統一天下的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二十八位功臣圖畫于云臺,稱為“云臺二十八將”。功勛卓著的馬援卻沒有列上。直到建初三年(78),漢章帝才追策,謚馬援為忠成侯。
西安楊陵區五泉鎮畢公村馬援祠
陜西省扶風縣伏波村馬援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