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宋詞故事:汴京保衛戰與衛國詞

  這兩首詞均是詠史。第一首詠歌的是宋真宗御駕親征澶淵,阻擊南侵遼兵,遼國統軍撻覽被宋軍用弩箭射死后,雙方議和罷兵,簽訂澶淵之盟。后一首是詠歌淝水之戰,東晉以弱勝強,擊敗南侵的前秦苻堅,保住東晉江山基業。兩首詞的作者就是正在指揮汴京保衛戰的京城四壁守御使李綱。

  李綱(1083—1140),字伯紀,號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遷居江蘇無錫。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進士。歷官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年(1126)金兵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團結軍民,擊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五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復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罷。多次上疏,陳抗金大計,均未被采納。后抑郁而死。李綱能詩文,寫有不少愛國篇章。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格沉雄勁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傳信錄》、《梁溪詞》。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建有“丞相太師忠定李公祠”,清乾隆三十年(1765)、道光十五年(1836)、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均有修繕。內有朱熹、林則徐題寫的楹聯。解放后改作學校校舍。1983年冬,福建省邵武市文管會收回修葺,辟為“李綱紀念館”,位于邵武市市區李綱路。

20151002_001

20151002_002

邵武市李綱路“李綱紀念館”

  這兩首詞均寫于戰火紛飛的汴京保衛戰中。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國滅掉遼國后,野心勃勃的金太宗完顏晟趁其威勢,于當年冬就傾全國之兵分兩路大舉南下,企圖會師北宋首都汴京(今開封市)滅亡北宋。西路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則率軍攻克朔州(今山西朔州),代州(今山西代縣)后受到河北義兵都總管宗澤率領山西軍民在太原抗擊,受阻無法前行。完顏宗望率領的東路軍從平州(今河北秦皇島市盧龍縣)出發,卻因沿途宋軍望風披靡,幾乎未遇到抵抗,不到兩個月,僅六萬多人的金兵就推進一千多公里,連續攻克燕山(今北京市西南)、中山(今河北定州)、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信德府直抵汴京城下。當金兵侵入中山府,距東京只有十日路程。此時強敵壓境,汴京危如累卵。昏庸的徽宗趙佶慌成一團。一面派自己的兒子肅王趙樞為使臣向金兵求和,一面將皇位讓給另一個兒子趙恒,自己則帶著蔡攸及內侍數人,以“燒香”為名,匆匆逃出東京,跑到亳州,又從亳州逃到鎮江去避禍。童貫和殿前都指揮使高俅這伙奸賊率領勝捷軍和禁衛,在泗州境追上徽宗。蔡京也以“扈從”為名帶領家人逃到拱州。欽宗主政后,當時的朝廷分為兩派,一派以李綱、宗澤為首,主張堅決保衛京師,抗擊金兵;另一派以后來成為著名漢奸的張邦昌為首,主張棄城逃跑。欽宗也想求和,但鑒于前去求和的康王趙構和宰相張邦昌被扣,求和不成,只得抵抗。但在廷議時,群臣之首宰相白時中、李邦彥都主張逃跑,不愿領兵御敵,只有李綱挺身向前接受任命,擔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全面負責保衛汴京。就在李綱組織軍民堅守汴京時,猶豫不定的欽宗有幾次準備逃跑,李剛勸他說:“過去唐玄宗聽說潼關失守,就放棄長安逃往成都,結果宗廟社稷全為叛賊所毀。歷史上一直認為這是不能堅守待援的重大失策。現在四方援軍不久將云集開封城下,陛下你為何要走玄宗的老路呢?”欽宗聽了李綱的勸告,有些心動。可不久太監來報告說皇后已經走了。欽宗嚇得臉色大變,慌慌張張從寶座上下來說:“我不能再留下了”。李綱一面哭一面叩頭,以死相勸。欽宗無奈,只好對李剛說:“今天我為你留下來,領兵御敵之事歸你,不要有疏忽”。可沒有多久,內臣又來告訴李剛,欽宗又要南逃了。李綱急忙晉見,只見禁衛軍已全副武裝,皇帝飛車駕馬上就要出發了。李綱見此狀況,就對禁衛軍高喊:“你們愿意死守,還是愿意說皇上一同南奔?”禁衛軍齊聲高喊:“我們愿意死守”。欽宗見此狀況才同意不走,下令守城。于是禁衛軍全體跪拜在地,高呼萬歲。守城軍民聽到這道圣旨,也都激動大哭。這才有了汴京第一次保衛戰的勝利。

  為了堅定欽宗抗金的決心,李綱利用戰斗中的間隙寫了七首詠史詞,除了這兩首《喜遷鶯》“真宗幸澶淵”和“晉師勝淝上”外,還有《念奴嬌·憲宗平淮西》、《水龍吟·太宗臨渭上》、《水龍吟·光武戰昆陽》、《念奴嬌·漢武巡朔方》、《雨霖鈴·明皇幸西蜀》。皆是我國歷史上中原反抗外族入侵的史實。其中君主堅定決心乃至親自御駕親征,就取得了反抗外族入侵的勝利,相反拋棄社稷江山,棄城逃跑,就會生靈涂炭,遭千古罵名。李綱通過正反兩類史實來激勵欽宗,堅守汴京,擊退金兵。

  《喜遷鶯》“真宗幸澶淵”寫的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金“澶淵之戰”。

  遼統和二十一年(1004)九月,遼圣宗、太后蕭綽親率大軍南下,攻遂城、望都、祁州、定州、瀛州,下德清,兵臨澶州城下,宋廷震動。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帝親征,雙方會戰距首都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三百里外之澶淵雙方隔河對陣。遼主將蕭撻凜出營,誤觸宋軍伏弩,重傷致死,遼軍士氣受挫。南侵取勝已無希望。遂通過漢人王繼忠致書宋真宗,通報遼方有息民止戈之意。宋真宗也復書愿息戰以安民。于是,議和使者頻繁往來。遼要求收回后晉所割關南之地,宋則取寸土不讓而不惜金帛的方針。經反復談判,終于以宋方向遼提供助軍銀帛達成協議。“澶淵之盟”后,遼一方面由于內部統治不穩,另一方面也感到難以打敗宋朝,所以不再舉兵南下,宋遼兩國的戰事基本結束,南北對峙的局面形成。此后的100多年間,宋遼大體上維持著和平狀態。澶淵之盟距李綱時期已有一百多年了,已成為歷史。但歷史往往有某些相似之處。宋欽宗時金國對大宋的侵略無異于當年遼對宋的侵略,且又過之。李綱在詞中敘述史事,目的是以古喻今,對欽宗進行諷喻:“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也。”他希望欽宗能從真宗幸澶淵的史實得到啟示,振作起來,抗金衛國,不要一味怯懦逃跑。即使要求和,也不能在此時求和,也必須像“澶淵之盟”那樣在澶淵擊敗對方后才能獲得真正的和平。

  詞的上闋寫契丹族遼國大軍深入宋境,朝廷慌亂無主。幸有寇準反對遷都,主抗敵,力挽狂瀾。首句“邊城寒早,恣驕虜,遠牧甘泉豐草”,以邊境自然氣候的早寒,烘托戰爭威脅之嚴重。表達對驕橫恣肆遼兵無端侵犯大宋甘泉豐草大好河山的憤慨。“鐵馬嘶風,氈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擾”,形容在胡人的縱橫鐵騎下,使山西河北一帶社會動蕩不安、生靈涂炭。“廟堂折沖無策,欲幸坤維江表”如實記載了在強敵壓境下,朝廷文恬武嬉的朝臣御敵無方,亂成一團。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兵大舉入侵,“急書一夕凡五至”,真宗驚慌失措,無計抗擊遼兵,召群臣商議對策。參知政事江南人王欽若主張駕幸金陵;四川人陳堯叟主張駕幸成都。成都遠離汴京,故詞中稱之為“坤維”,即地角之意。不論南逃或西逃,都是主張放棄中原,包括汴京在內。把遼國在戰場上得不到的土地,拱手送出去。這時,只有力排眾議,堅決主戰,并勸帝親征。當時真宗問寇準:到底怎么辦?寇準答道:“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誅也。今陛下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奈何……欲幸楚蜀遠地?所在人心崩潰,賊勢深入,天下可復保耶?”(《宋史·寇準傳》)真宗這才不得已,勉強同意親征。

  下闋寫真宗親征,射殺敵酋蕭撻凜,迫使遼國求和的“澶淵之戰”經過。史載真宗到澶淵南城,群臣畏敵,又請求圣駕就此駐扎,不再前進。又是寇準力排眾議,據理力爭。真宗乃渡澶淵河——“徑渡大河清曉”,直達前軍。詞中的“鑾輅動,霓旌龍旆,遙指澶淵道。日照金戈,云隨黃傘,徑渡大河清曉。”就是這段史實的浪漫鋪陳。李綱在詞中極力夸張、鋪敘,熱情地、形象地描繪了天子御駕親征的儀仗之盛,威儀之大,恰與欽宗的畏縮逃跑構成鮮明對比,一揚一抑,從側面對欽宗作了委婉的批評。“六軍萬姓呼舞,箭發狄酋難保。”皇帝親征,大大鼓舞了宋軍的士氣,大大振奮了民心,宋遼兩軍在澶州對峙,當遼國統軍撻覽出來督戰時,被宋軍用弩箭射死,挫敗遼軍。于是,“虜情懾,誓書來,從此年年修好。”宋遼議和,互立誓書,訂立“澶淵之盟。”本來澶淵之戰,形勢對宋有利。由于真宗畏敵之心未除,而主和派王繼忠、畢士安和曹利用等洞悉真宗隱衷,力主和議。和議的結果是戰勝國北宋反而向戰敗國遼國每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不但勝利果實化為烏有,反把遼軍從戰場上沒有得到的財物拱手送遼,自愿居于屈辱地位。這真是歷史上的大笑話。本來,當遼使請和時,寇準不許。遼使堅請,寇準要“邀使者稱臣,且獻幽州地”(《宋史·寇準傳》)。真宗惟恐和議不成,主和派又誣蔑寇準“幸兵以自取重”(《宋史·寇準傳》)。寇準不得已,勉強同意和議。這次和議的結果雖不夠理想,條件也不能令人完全滿意,但皇帝畢竟親征了,軍事上畢竟取得了一次勝利,阻止了遼軍攻勢向內地推進,保住了京都,保住了中原,沒有喪失土地。

  李綱重提這段史實并對真宗親征大力渲染詠歌,其用意十分明顯,就是要用這段史實批判主張棄城逃跑的宰相白時中、李邦彥,勸阻和鼓勵猶豫不定的欽宗效法列祖列宗,親征前線,抗擊金兵,這樣保住了京都,保住了中原,自然也保住了皇位。

20151002_003

澶淵之盟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全县| 伊金霍洛旗| 江孜县| 金门县| 墨竹工卡县| 吐鲁番市| 新丰县| 桓台县| 南安市| 岳池县| 沧源| 崇义县| 皋兰县| 临猗县| 泽库县| 沁阳市| 中超| 兴和县| 远安县| 天峻县| 灌南县| 江华| 上栗县| 泗水县| 南华县| 公主岭市| 苍溪县| 阳新县| 鲜城| 衡山县| 东乡县| 体育| 新野县| 赫章县| 余姚市| 揭东县| 曲靖市| 额尔古纳市| 莱州市| 手游| 苏尼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