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故事:皇帝、詞人與宋詞
三、俞國寶解褐授官
還有一個因詞作得到皇上賞識,雖然沒有抱得美人歸,卻得到政治上更大好處:由一布衣“解褐授官”。這個故事發生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故事的主人分別是太學生俞國寶和太上皇高宗趙構。俞國寶的這首詞曰《風入松》,全詞如下:
一春長費買花錢,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壚前。紅杏香中簫鼓,綠楊影里秋千。 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厭髻云偏。畫船載取春歸去,馀情寄、湖水湖煙。明日再攜殘酒,來尋陌上花鈿。
詞的作者俞國寶,宋寧宗慶元初(1195)前后在世,字不詳,號醒庵,江西撫州臨川人。江西派著名詩人之一。據馬端臨《文獻通考》,俞在孝宗淳熙間為太學生,性豪放,嗜詩酒,曾游覽全國名山大川,飲酒賦詩,留下不少勝炙人口的錦詞佳篇。詞作旖旎多姿,極有情致,比詩有名,曾著有《醒庵遺珠集》10卷,今不存。傅璇琮等《全宋詩》存詩一首《祥符寺水閣》。唐圭璋《全宋詞》存詞三十首,《補遺》存九首。這首《風入松》為淳熙年間(1174—1188)為太學生游西湖時所作,題在斷橋邊酒店的素屏風上。
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壓云鬢偏
本詞描寫西湖春游時的繁華景象,把大好春光和人們爭相賞春的情形,惜春的情緒都體現的淋漓盡致,生動地反映出西子湖畔迷人的風光及游人絡繹不絕的繁華景象。上片寫春景。短短六句,勾勒出一幅西湖春光圖:紅杏飄香,綠楊婆娑,湖邊人山人海,車水馬龍,買花、沽酒,高歌、醉舞、秋千蹁躚,把一片大好春光和人們徜徉春光之下的和平安樂情形,描繪得淋漓盡致。下片寫戀春惜春之情。其中用“畫船載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點題,寫人們對春光的戀惜之情,搖曳多姿,風致妍秀。最后兩句“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起應篇首,結束全篇。顯得余味未盡,深情邈渺。善于描繪山水美景、湖光山色,善于借景抒情,做到人、物俱美,也是俞國寶詩詞的一大特點,如僅存的一首詩歌《祥符寺水閣》也是如此:“楚江空闊水閬收,葭葦蕭蕭兩岸幽。柔櫓推殘千頃浪,好風吹過一帆愁。人歸別浦云煙晚,舟泊寒沙島嶼秋。領略風光須我輩,謾尋詩句倚江樓”。而且也喜歡在景點題詩,這首七律亦是題在祥符寺的水閣之上。祥符寺,在常州府武進縣迎春鄉寨前灣(今江蘇無錫市馬山區),是一座千年古寺,唐初就很著名。該寺背倚馬山,前面就是浩渺無際的太湖。《祥符寺水閣》描繪的就是寺前葭葦蕭蕭、風帆疊浪的壯美風光。以及浦云煙晚,舟泊寒沙的人生感受。也是情和景的交融和互襯。
這首《風入松》詞還有一杰特之處,也是后來被高宗皇帝看重欣賞的原因之一,就是用多種表達方式,反復強調對西湖的醉戀:開頭兩句“一春長費買花錢,日日醉湖邊“是直白道出對西湖的醉戀;接著的 “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壚前”則是借物擬人,用坐騎“慣識西湖路”,徑直長嘯來到“沽酒壚前”來敘寫自己對西湖的醉戀;“紅杏香中簫鼓,綠楊影里秋千”則坐實自己對西湖醉戀的具體對象。下闕在時空上跳躍,寫春歸后的感受。這樣在結構上不至于太黏,顯得不即不離,這是作詞的要訣。其中“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厭髻云偏”暗示在湖邊所戀之人,自然醉心。“畫船載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則抒春歸人去的惋惜惆悵之情。最后兩句“明日再攜殘酒,來尋陌上花鈿”又是回應開篇。要惜春、留春,趁春光未去,春花盛開,再來“攜殘酒,來尋陌上花鈿”,再來“費買花錢”、“日日醉湖邊”。
就是這首詞得到皇帝的賞識,因而平步青云。據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三載:淳熙十二年(1185),此時已讓位養子孝宗的太上皇高宗一日游西湖,見酒肆屏風上有這首《風入松》。詞云(略)“高宗駐目稱賞久之,宣問何人所作,乃太學生俞國寶醉筆也。高宗笑曰:‘此調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因為改定云‘明日重扶殘醉’,則迥不同矣。即日予釋褐。所謂釋褐即是脫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職。
其實,高宗趙構將“明日再攜殘酒”改為“明日重扶殘醉”實在算不上高明。并非像有的學者說講解的:這樣一改,“詞意及境界有很大差別”。因為俞國寶是個太學生,是個靠國家供給廩食和花銷的“酸儒”。透出“儒酸”氣的“明日再攜殘酒”,恰好能表現出自己的身份,自然也更能表現出他對西湖的醉戀。至于“明日再攜殘酒”是雅了,也不經意透出日日笙歌醉舞的富貴態,但也就變成高宗的達官顯貴,不是俞國寶這類窮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