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千問》前言
近年來,“國學”風靡華夏,漸成時尚,大有言必稱國學,論必引經史之勢。書店里、網絡上,關于國學的書籍,卷帙浩繁,在在皆是。當此之時,我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是因為國學中興,后繼有人。自五四以來,國學傳承雖然不絕如縷,但總給人一種空谷足音、高山仰止的感覺。現在國學擺脫了處于象牙塔中“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感,漸趨普及,愛好者眾多,國學昌明定然指日可待。
憂則是因為各類國學入門之書層出不窮,但良莠不齊,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嫌。雖然“日思誤書,更是一適”,總怕導路以盲,誤人子弟。比如蘇軾《黃州寒食詩帖》,人稱“懸針長豎”,網絡上往往誤為“懸鐘長堅”,令人難解,卻以訛傳訛,影響廣泛。歷史上有“明人刻書而書亡”的教訓,所以國學不敢不戒。
為寓學于樂的方式普及弘揚國學,我們組織專家,精心編撰了這本《國學千問》一書。參加編寫的人員有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書局、首都師范大學、武警指揮學院等單位的十多位專家、學者。全書共匯集一千個基礎的國學知識點,薈萃百家,包羅萬象,集中體現“國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優秀傳統文化的總稱”這一宗旨。既注重通俗性,更強調專業性,所選條目均為各學科最重要的入門知識,故曰“不可不知”。書中語言簡潔明了,深入淺出,是國學基礎知識讀物,適宜國學愛好者及入門者誦讀。
或許有人會問:國學深厚閎博,為什么只是千問呢?那是因為在編寫過程中,為了便于閱讀,把傳統國學的經史子集,按照現行學科分類方法,分為歷史、文學、哲學等十類,每類有一百問,基本涵蓋每門學科最基礎的知識。然后又根據國學中每門所占的比例,進行適當調整,總數仍為一千。如果強要問為什么不是一千零一問或者九百九十九問,那么我們只好說宋人編《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這幾部類書也都是千卷,而不是一千零一卷或者九百九十九卷。在此千問之外的,未必不是國學,國學也不是僅此千問。鑒于本書成書倉促,編者學識所囿,難免存在魯魚亥豕之訛、豫章難辨之誤。
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編者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