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故事:“一樹梨花壓海棠”
從政上,張先出道很晚,直到退休,也不過一位都官郎中,而且始終在外地任職,沒有進入京都文化圈,更談不上中央樞要,但由于在詞體的開拓和表現(xiàn)手法上的創(chuàng)新上巨大功績,加上他詞壇前輩身份,因而受到同輩和后輩詩人的禮重和尊敬,對他們的創(chuàng)作傾向和詞作風格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成北宋詞史上承前啟后、起到遞接作用的一位關鍵詞人。宋祁、晏殊、歐陽修、蘇軾這批宰相、尚書大臣和當時文壇領袖,或是登門拜望,高呼 “云破月出花弄影郎中”,或是在張先登門時“倒履相迎”,稱之為“桃杏嫁東風郎中”。至于晏殊,身為封疆大吏知永興軍時,與張先詩酒往還,為了長期相依、朝夕相伴,甚至向朝廷舉薦張先為自己州治的通判辟為通判。晏殊去世時已任過宰相,封臨淄公,謚元獻 ,其子晏幾道又是位杰出的詞人,但晏殊的詞集《珠玉集》卻由張先作序,可見張先當時在文壇的地位。張先與蘇軾的交誼更不一般。據(jù)蘇軾寫的《祭張子野文》,兩人是在熙寧四年(1071),蘇軾出京任杭州通判時結識的,遂成好友:“我官于杭,始獲擁彗,歡欣忘年,脫略苛細。”。兩人不僅同為詞壇高手,互相傾慕。杭州之時,張先與蘇軾有過多次往還,兩人的集子里都保留了不少唱和之作。即使蘇軾離開杭州,去密州、湖州任職,也并未忘記這位老友,還有詩詞往還。熙寧七年秋,蘇軾任滿離杭赴密州,曾與張先、楊元素等五人在湖州聚會。張先即席作《定風波·六客詞》 “西閣名臣奉詔行,南床吏部錦衣榮,中有瀛仙賓與主。相遇,平津選首更神清。 溪上玉樓同宴喜,歡醉。對堤杯葉惜秋英,盡道賢人聚吳分。試問,也應旁有老人星”“老人星”亦南極老人星,壽星,張先寫此詩時已八十五歲,已是人生晚年,“歡醉”之中,亦“對堤杯葉惜秋英”,今后再難聚會,真所謂《祭張子野文》中所說的“死生一訣”。這首詞也給蘇軾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七年之后,他還在《東坡志林》中寫道:“吾昔自杭移高密,與楊元素同舟,而陳令舉、張子野皆從余過李公擇于湖,遂與劉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詞聞于天下,作《定風波令》,其略云‘見說賢人聚吳分,試問,也應傍有老人星’。坐客歡甚,有醉倒者,此樂未嘗忘也。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舉皆為異物,而松江橋亭,今歲七月九日海風架潮,平地丈余,蕩盡無復孑遺矣。追思曩時,真一夢耳。元豐四年十二月十二日,黃州臨皋亭夜坐書”(《東坡志林》卷一)況且,兩人皆性格豪放,不拘小節(jié)。因此盡管蘇軾比張先小四十六歲,但“歡欣忘年,脫略苛細”。 蘇軾戲謔張先老年取妾的兩首詩以及傳說中的“一樹梨花壓海棠”詩皆由此而生。但蘇軾在戲謔張先的同時,也對這位前輩詩人以極大的敬重。元豐二年,蘇軾在湖州太守任上,聽到張先去世,為之撰寫祭文。祭文中回憶了兩人在杭州結識但經(jīng)過,并對張的去世傷感萬分:“送我北歸,屈指默計,死生一訣,流涕挽袂。我來故國,實五周歲,不我少須,一病遽蛻”祭文中提到“我官于杭,始獲擁彗”。“擁彗”一詞,出自《史記·孟軻列傳》:“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yè)。”三家注曰:“彗,帚也,謂為之掃地,以衣袂擁帚而卻行,恐塵埃之及長者,所以為敬也。”。蘇軾引用此典,是把是以弟子的身份表達對長者尊敬的。在前面提到的《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中最后兩句“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上句是指東漢安帝時太傅,錄尚書事張禹,封安鄉(xiāng)侯;下句中的彭宣即是張禹的門生,師從張禹學習易經(jīng),因而學識淵博。歷任光祿大夫,御史大夫,又轉任大司空,封爵長平侯,去世后謚頃侯。蘇軾用張禹、彭宣作比,是把自己當作張先門生聽從其教誨的。前面提到的蘇軾《和致仕張郎中春晝》前面八句是戲謔張先八十五取妾和贊嘆他不圖富貴的人生追求。但下面還有六句:“盛衰閱過君應笑,寵辱年來我亦平。跪履數(shù)從圯下老,逸書閑問濟南生。東風屈指無多日,只恐先春鶗鴂鳴”。“盛衰閱過君應笑”二句是抒自己的人生感慨;“跪履數(shù)從圯下老”二句則是用典故來表白兩人間的師生關系:“跪履”用漢張良與黃石公的故事。據(jù)《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鞋掉道橋下。黃石公要張良到橋下取回鞋子,跪著替他穿上:“墮履圯下,命良取履,并長跪履之”。黃石公在三試張良后,授與《素書》。張良后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逸書”用漢代晁錯拜伏生(濟南人)為師學習《尚書》的故事。蘇軾以此來表明看來是愿作為門生,向張先請教。最后兩句更是明確表白要抓緊時間請教,因為“東風屈指無多日,只恐先春鶗鴂鳴”。至于學習什么,請教什么,前面已做過暗示:“淺斟杯灑紅生頰,細琢歌詞穩(wěn)稱聲”一聯(lián),極其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這位老詞人即席填詞的神情,也在暗示蘇軾要學習這種精雕細刻、穩(wěn)協(xié)聲律的即席填詞方法。蘇軾的詞作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也證明了這一點:蘇軾在杭州任通判期間,正是他捉摸填詞的方法和技巧、熟悉詞曲的聲律的學步時期。以湖、杭為中心的吳越詞壇在此時鼎盛一時,蘇軾的好友陳襄、楊繪、陳舜俞皆是其中人物,而張先乃是其中堅。蘇軾的早期詞作正是從任杭州通判時開始,以熙寧年間為最多,僅熙寧七年就有四十多首,此時即是與張先在杭結識以后,其中與張先同題同調 詞作就有多首,如送陳襄的《虞美人》,和楊繪的《勸金船》、《定風波令》等等。蘇軾早期詞的清麗詞風也顯然受張先詞風的影響。況且,蘇軾所娶小妾也是在杭期間。王朝云,字子霞,錢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淪落在歌舞班中,卻獨具一種清新潔雅的氣質。宋神宗熙寧四年,蘇東坡被貶為杭州通判,一日,宴飲時看到了輕盈曼舞的王朝云,備極寵愛,娶她為妾,并伴蘇軾一生。由此看來,蘇軾不僅學習張先“淺斟杯灑紅生頰,細琢歌詞穩(wěn)稱聲” 精雕細刻、穩(wěn)協(xié)聲律的即席填詞方法,在生活方式上至少在杭州通判期間,不知是否受張先影響?其實,蘇軾與張先的這種微妙關系早就被他的好友劉貢父察覺,他在一首給蘇軾的詩《見蘇子瞻小詩因寄》的后四句就點出了這一層:“不怪少年為狡獪,定應師法授微辭。吳娃齊女聲如玉,遙想明眸顰黛時。前兩句是說蘇軾詞作,意思是:我不怪你這少年耍狡獪來瞞我,現(xiàn)在歌詞寫得這樣好,到處傳唱,一定是有師法傳授吧。后兩句大概就是點破生活習性所受的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