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故事:“一樹梨花壓海棠”
“一樹梨花壓海棠”的趣聞甚至影響到國外:美籍俄裔小說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創(chuàng)作的頗具爭議性小說《洛麗塔》。描寫一位英國教授韓撥到美國大學(xué)任教,中途住在寡婦夏洛特(謝利·溫特斯飾)家里,深深迷戀上這個寡婦的十二歲女兒洛麗塔。后來電視劇作家克拉爾·昆寧引誘洛麗塔離開教授,但卻沒有讓她獲得美好的生活,教授乃決定殺他報(bào)仇。納博科夫后來將這部小說親自執(zhí)筆改編成電影,為了避免太大爭議,將洛麗塔年齡由十二歲提高為十五歲。由大導(dǎo)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執(zhí)導(dǎo),于1962年6月21日在美國各大影院上映,翻譯過來的片名就叫《一樹梨花壓海棠》
蘇東坡寫詩調(diào)侃張先“一樹梨花壓海棠”的這個故事,雖然新奇香艷,但可信度不高。因?yàn)榇嗽娞祝芩泼耖g打油,只不過比“老牛吃嫩草”稍微詩化一些,與蘇軾的詩風(fēng)、修養(yǎng)迥異,也與張先之間的交往和關(guān)系不符:熙寧四年(1071),蘇軾出京通判杭州與張先結(jié)識,兩人從此成為好友。元豐二年,蘇軾在湖州太守任上,聽到張先去世,為之撰寫祭文。祭文中回憶了兩人在杭州結(jié)識但經(jīng)過,并對張的去世傷感萬分:“我官于杭,始獲擁彗,歡欣忘年,脫略苛細(xì)。送我北歸,屈指默計(jì),死生一訣,流涕挽袂”。兩人不僅同為詞壇高手,互相傾慕,而且皆性格豪放,不拘小節(jié)。盡管蘇軾比張先小四十六歲,但“歡欣忘年,脫略苛細(xì)”。據(jù)宋人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八記載:當(dāng)張先八十五歲納妾時,蘇軾受好友陳襄的慫恿,倒是真的寫了一首謔調(diào)笑老詞人的詩。題為《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詩云:
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鬢眉蒼。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柱下相君猶有齒,江南刺史已無腸。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同是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下以及明代蔣一葵《堯山堂外紀(jì)》卷四十六也有類似的記載。詩題中的“述古”即是陳襄的字。蘇軾詩中亦皆用歷史上張姓名人的風(fēng)流典故來拿張先開涮。其中“錦里先生”用杜甫詩《南鄰》中“錦里先生烏角巾,園收芋栗未全貧”詩意。張先出身貧寒,蘇軾的好友孫覺在《十詠圖序》里說張先的父親張維“少年學(xué)書,貧不能卒業(yè),去而躬耕以為養(yǎng)”。窮得學(xué)書都學(xué)不下去而回家種田,可見其家境的困頓。張先本人也是四十多歲才出道,連—任京官、美差也沒有“染指”過。至于晚年的家境,蘇軾在《祭張子野文》說是“坐此(指寫詩填詞的筆墨生涯)而窮,鹽米不繼,嘯歌自得,有酒輒詣”。可見他老年取妾,也是他詩酒風(fēng)流、嘯歌自得的一部分,并非富裕而為之。“詩人老去鶯鶯在”用唐人元稹《會真記》中張君瑞與鶯鶯風(fēng)流會合之典,“公子歸來燕燕忙”用唐人張建典與關(guān)盼盼之典,張建為徐州刺史時,娶名妓關(guān)盼盼為妾,為此建“燕子樓”后張死,盼盼不肯再嫁,獨(dú)居燕子樓十余年,最后不食而死。這首戲謔詩說明他們的交誼確實(shí)達(dá)到了“歡欣忘年,脫略苛細(xì)”的程度。其實(shí),蘇軾拿張先年來取妾也并非就是受陳襄慫恿,因?yàn)樵谖鯇幬迥辏?072)冬,蘇軾在與張先的唱和中寫的《和致仕張郎中春晝》,開頭已提到此事并有嘲謔的意味:“投紱歸來萬事輕,消磨未盡只風(fēng)情。即是說張先退休以后,萬事看淡,關(guān)心的唯有“風(fēng)情”。接下的兩句“舊因莼菜求長假,新為楊枝作短行”,上句借“莼菜”之典借之典詠歌張先不戀富貴、辭歸田園。據(jù)《晉書·張翰傳》。松江人張翰在洛陽為官,“見秋風(fēng)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說:‘人生貴在適志,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下句則是暗謔張先老年取妾事:相傳白居易老邁之時有兩個愛妾:一個叫樊素,一個叫小蠻。樊素善歌,小蠻善舞。白居易曾作《楊柳枝詞》夸說:“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下面四句中的“柱下相君猶有齒”是指漢高祖時丞相張蒼,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也是我國早期,杰出的歷法、算學(xué)方面自然科學(xué)家;“平生謬作安昌客”是指東漢安帝時太傅,錄尚書事張禹,封安鄉(xiāng)侯,為人廉潔奉公,父親去世時,父卒,家鄉(xiāng)官吏送錢“數(shù)百萬,悉無所受”。詩中全用歷代張氏名人典故,雖是作戲,亦可見蘇軾才華。。據(jù)蘇軾筆記,張先在獲知蘇軾的《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亦作詩辯白,他回蘇軾的詩中曰:“愁似鰥魚知夜永,懶同蝴蝶為春忙。”“鰥魚”,比喻愁思不眠的人,因魚的眼從不閉上。據(jù)《爾雅·釋名》:“無妻曰鰥”。“愁似鰥魚知夜永”是說自己長夜無眠,眼睛瞪得老。因孤寂難熬,所以娶妾以慰寂寥,下句是說并非像蝴蝶風(fēng)流成性,“年老入花叢”。蘇軾很欣賞這兩句詩,稱贊說:“若此之類,亦可追配古人”(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八)
另外“一樹梨花壓海棠”詩亦不見于蘇軾詩集,甚至不見于歷代文人筆記。清人劉廷璣在《在園雜志》倒是記載過另一個“一樹梨花壓海棠”的故事。筆記中說:有年春天他到淮北巡視部屬,“過宿遷民家”,見到“茅舍土階,花木參差,徑頗幽僻”,尤其發(fā)現(xiàn)“小園梨花最盛,紛紜如雪,其下海棠一株,紅艷絕倫”,此情此景,令他“不禁為之失笑”地想起了一首關(guān)于老人納妾的絕句:“二八佳人七九郎,蕭蕭白發(fā)伴紅妝。扶鳩笑入鴛幃里,一樹梨花壓海棠。”不知這是否是傳為蘇軾所作以訕笑張先詩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