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左宗棠家書
四、 辛未與孝威(諭己對曾國藩之真心)
【原文】
曾侯之喪(1),吾甚悲之。不但時局可慮,且交游情誼,亦難恝然也(2)。已致賻四百金,并挽之云(3):“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毋負平生”(4)蓋紀實也。見何小宋疏,于侯心事,頗道得著。(5)君臣朋友之間,居心宜直,用情宜厚(6)。從前彼此爭論,每拜疏后,即錄稿咨送(7),可謂鉏去陵谷,絕無城府(8)。至茲感傷不暇,乃負氣耶?(9)“謀國之忠”兩語,久見奏章,非始毀今譽。(10)兒當知吾心也。喪過湘干時,爾宜赴吊,以敬父執(zhí);(11)牲醴肴饒,自不可少;(12)更能作誄衷之,申吾不盡之意,尤是道理。(13)吾與侯有爭者國勢兵略,非爭權(quán)竟勢比。(14)同時纖儒,妄生揣疑之詞,何直一哂耶!(15)
【注釋】
(1)曾侯之喪:曾侯,曾國藩。同治年間封為一等毅勇侯。曾國藩死于同治十一年(1872)3月12日。
(2)恝(jiá)然:無動于衷,淡然的樣子。
(3)已致賻四百金,并挽之云:已經(jīng)送去治喪禮金白銀400兩,并寫了一幅挽聯(lián)。挽聯(lián)上說。賻(fù):拿錢財幫助別人辦理喪事,稱為賻金、賻儀或賻贈。
(4)元輔:國之重臣。語出班固《涿邪山祝文》:“晄晄將軍, 大漢元輔”。 同心若金:兩人同心協(xié)力,友誼像黃金一樣堅固;攻錯若石:像互相扔石頭那樣不留情面地指出對方錯誤;相期毋負平生:相互期許做這樣的真朋友,才不辜負我倆平生的交情。
(5)見何小宋疏,于侯心事,頗道得著:看到何小宋的奏章,其中對曾國藩的內(nèi)心把握,還是很清楚準確的。何璟(?-1888) 字伯玉,號小宋。香山(今中山)人清末大臣。道光二十七年(1847)進士,選庶吉士,道光三十年授散館授編修。后轉(zhuǎn)任監(jiān)察御史、給事中等。咸豐十一年(1861)年出任安徽廬鳳道。咸豐十二年入曾國藩湘軍任總辦營務(wù)處。后歷任安徽按察使兼署布政使,湖北、山西布政使。福建、山西、江蘇巡撫。寫褒揚曾國藩奏章時在兩廣總督兼署辦理通商事務(wù)大臣任上。
(6)居心宜直,用情宜厚:內(nèi)心應(yīng)該正直,感情應(yīng)該深厚。 疏:奏章。
(7)從前彼此爭論,每拜疏后,即錄稿咨送:從前兩人關(guān)于國事的爭論,每向朝廷上奏之時,總是現(xiàn)將奏章送給他看,(表示并不相蒙相欺)。拜疏:古時大臣寫好奏章上奏朝廷前,先放在香案上焚香上拜,以示尊重朝廷。叫做拜疏。
(8)可謂鉏去陵谷,絕無城府:可算是胸懷坦蕩,無所隱藏。鉏去陵谷:鏟平高球,填平山谷。比喻胸懷坦蕩,平坦如砥。鉏(chú):鋤頭,這里做動詞,鏟平。城府:城市和官署,喻指難以揣度的心機。
(9)至茲感傷不暇,乃負氣耶?到了這個地步(指曾國藩已去世),感傷都來不及,還會爭長短、生閑氣嗎?至茲:到了這個地步。
(10)“謀國之忠”兩語,久見奏章,非始毀今譽:指上面挽聯(lián)中兩句話,早就寫在我以前的奏章中,并不是曾侯在世時我就詆毀他,死后就稱贊他。
(11)喪過湘干時,爾宜赴吊,以敬父執(zhí):當載著他靈柩的船只經(jīng)過湘江岸邊時,你應(yīng)該去拜祭,對你父親的朋友表達尊敬。湘干:湘江邊。江邊稱江干。杜甫《賓至》:“漫勞車馬駐江干”。曾國藩在兩江總督任上去世,長子曾紀澤等將靈柩從南京由長江上溯,渡洞庭入湘江,運抵家鄉(xiāng)長沙城西南15公里處望城縣平塘鎮(zhèn)安葬。 爾:代詞,你。 父執(zhí):父親的朋友。
(12)牲醴肴饒,自不可少:祭品一定要豐富,一件也不可缺少。牲醴 (shēng lǐ):指祭祀用的犧牲(豬羊之類畜生)和甜酒;肴:祭祀用的菜肴、果品。
(13)更能作誄衷之,申吾不盡之意,尤是道理:還要作一篇祭文來表達敬佩感傷之情,將我在挽聯(lián)中未能充分表達的深意表達出來,尤其是其中需要辯白的道理。誄(lěi):誄文,古文的一種文體,專門用來吊唁死者。
(14)吾與侯有爭者國勢兵略,非爭權(quán)竟勢比:我和曾國藩平日發(fā)生的爭執(zhí)皆是關(guān)于如何治國和用兵的公事,并非是為了個人的爭權(quán)奪勢(這也就是左宗棠要兒子在誄文中強調(diào)的“尤是道理”)
(15)同時纖儒,妄生揣疑之詞,何直一哂耶:我們這個時代的小儒們,對我和曾侯之間的爭執(zhí)妄加猜測,生出許多不實之詞,簡直不值得一笑。纖儒:纖小的儒生,貶義詞。哂(shěn):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