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史類學會簡介之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
附二:臺灣“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古典文學》目錄
《古典文學》第一集 學生書局 1979·12
卷頭語 | 王熙元 |
周詩的悲劇性蘊涵 | 林政華 |
天問的創作背景及創作意識 | 陳怡良 |
史記·魏公子列傳評析 | 吳 嶼 |
對漢賦若干疵議之商榷 | 簡宗梧 |
六朝樂府與仙道傳說 | 李豐楙 |
談敦煌寫卷的解讀與通俗文學之研究 | 李殿魁 |
論古典詩中思古與慕遠之情 | 陳器文 |
碑帖與詩之校刊 | 于大成 |
詠物詩之評價標準 | 黃永武 |
禪家理趣詩牧牛圖頌 | 杜松柏 |
北曲格式變化的因素 | 曾永義 |
孫行者與猿猴故事 | 鄭明俐 |
試論賈島的詩歌 | 林明德 |
胡應麟詩藪的辨體論 | 簡錦松 |
紅樓夢的伶人群像 | 康來新 |
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幾個層面 | 黃慶萱 |
《古典文學》第二集 學生書局 1980·12
本集內容簡介(代序) | 羅宗濤 |
楚辭篇第爭論之辨識 | 張正體 |
荀子之文學 | 鮑國順 |
文心雕龍論文學風格 | 沈 謙 |
論文心雕龍中的“清” | 王金凌 |
山經地志與詩之校勘 | 于大成 |
唐詩中的禪趣 | 邱燮友 |
論杜甫在四川的詩 | 方 瑜 |
試探蔣昉《霍小玉傳》的創作動機 | 傅錫壬 |
試論江西詩社宗派的形成 | 龔鵬程 |
詞的對比技巧初探 | 王熙元 |
東坡詞中的感情表現 | 鄭向恒 |
評介董西廂:兼論研究諸宮調的新方向 | 王士儀 |
論元代題畫詩 | 包根弟 |
中原音韻中之作詞十法析論 | 朱榮智 |
從馮夢龍編輯舊作的態度談所謂宋話本 | 胡萬川 |
聊齋志異的特殊風格 | 羅敬之 |
文學創作與批評的哲學思考 | 曾昭旭 |
《古典文學》第三集 學生書局 1981·12
序 | 黃錦鋐 |
詩經“子矜”正釋 | 何錡章 |
左傳的人物形象 | 周 何 |
莊子與文學 | 左松超 |
楚辭體制造辭之辨識 | 張正體 |
服飾、服食與巫俗傳說:從巫俗觀對楚辭的考察之一 | 李豐楙 |
文心雕龍與文選在選文定篇及評文標準上的比較 | 齊益壽 |
唐詩中的山水 | 李瑞騰 |
唐傳奇的性情與結構 | 龔鵬程 |
朱子的武夷棹歌:兼及對陳注的商榷 | 王 甦 |
略論《三國演義》與裴松之《三國志注》的關系 | 胡楚生 |
包拯、文彥博與平妖傳:談小說研究的史實考察 | 黃啟方 |
陳光蕊、江流兒故事與西游記 | 鄭明俐 |
幾番風雨到紅樓:大陸三十年來《紅樓夢研究》批判 | 杜松柏 |
《古典文學》第四集 學生書局 1982·12
古典文學的研究與力量(代序) | 黃永武 |
尚書與文學 | 許錟輝 |
南朝詩的修辭特色 | 王次澄 |
駁郭沫若對杜詩的曲解 | 張夢機 |
以禪喻詩到詩禪一致:嚴滄浪與王漁洋詩論比較 | 黃景進 |
論舊詩予新詩的啟示 | 游 喚 |
兩幅案頭山水之勝境:從寫景意境比較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 | 沈 謙 |
令引近漫考 | 林玫儀 |
詞的詩話:宋詞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 徐信義 |
六朝志怪小說簡論 | 王國良 |
三遂平妖傳的妖異人物 | 魏子云 |
論《孽海花》的小說藝術 | 賴芳玲 |
韓國漢文小說的功名思想與中國的關系 | 林明德 |
魏禧論作者與作品的關系 | 林保淳 |
《古典文學》第五集 學生書局 1983·12
序 | 吳宏一 |
楚辭體制造辭之辨識 | 張正體 |
漢書對文學之影響 | 王明通 |
小品駢文例釋 | 王令樾 |
杜詩中意象表現 | 簡恩定 |
唐詩中之齊梁體 | 黃坤堯 |
論近體律絕“犯孤平”說 | 李立信 |
評歷代詩話論周美成詞之得失 | 韋金滿 |
白袍小將薛仁貴 | 李文彬 |
白蛇傳之內在沖突與象征 | 白崇珠 |
“金瓶梅作者屠隆考”補說 | 魏子云 |
吟風閣雜劇的內容與思想 | 謝錦桂毓 |
從探春判詩看《紅樓夢》的地點 | 王關仕 |
胭脂井上斷腸花:晚清詩人眼中的珍妃 | 蔣英豪 |
《人間詞話》境界一詞涵義之探討 | 黃志民 |
古典散文與現代散文 | 游 喚 |
試論文學史之研究:以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為例 | 龔鵬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