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精彩
在今天的互聯網商業模式下,微創新這個詞經常被人提及。不過,微創新的行為卻并非是現今才出現。我們的先民們早就將這一理念玩兒得爐火純青了。
秦漢:微創新,講規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一統江山的大業。我們都知道他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甚至制定衣冠服制,對各色人等服飾的顏色做了統一的規定。
秦朝畢竟國祚太短,很多事情還是沿襲著戰國時期的舊例,比如說鞋子。
根據史料記載,那時候平民百姓還是多穿用麻、葛等植物編制的單層底草鞋,也就是“履”。此時,履已經開始取代屨成為鞋子的統稱。當然也有人在皮革上下功夫,做出了類似于今天我們腳上穿的皮鞋。
根據考古發現,這種名為方口履的鞋子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看著是不是有點兒眼熟?不知道美國品牌CROCS的設計師是否從這里獲得了靈感。
在出土的實物上,可以看出鞋子的前部比較寬大,非常符合腳的造型特征。底部則有明顯針線縫納的痕跡。前后腳掌部位比較密集,足弓對應部位則比較稀疏。如此看來,這種鞋的鞋底似乎與今天的千層底有些類似。
毫無疑問,穿這樣的鞋子走路肯定要比其他的鞋子舒服。尚武的秦國人首先把這種鞋子變成了軍需品,作為軍隊統一用鞋。
出土的兵馬俑中,軍官和士兵都腳穿方口履,只不過在鞋尖部分略有區別:軍官腳上的鞋子,鞋尖微微上翹。
漢代的各項制度大多承襲秦代。方口履也被沿襲了到漢代,當然造型上有了更多的創新和變化。在男女款式上也出現了明顯的區別。比如,男性的鞋子多為方頭,女性則多為圓頭。
西漢初年,鞋尖翹起的方口翹頭履成為日常外出用鞋,在上層貴族中流行開來。愛美的女性更是在鞋頭上做起了文章,于是出現了雙尖岐頭翹頭鞋(鞋頭呈分叉狀)——“分歧履”。
上行下效,這種鞋很快從皇宮內院流傳到了民間。不過,這種翹頭履鞋面多用絲縷編織,即便出現在民間,也多是富貴之家。
秦漢時期,百姓們仍多穿麻履,又稱“不借”。
不借者,卑賤之服,便品行事,宜以牧牛羊也。
——《急就篇》顏師古注
可見這種由麻、草編織而成的草鞋既方便勞動,材料又便宜易得,難怪為百姓所用。
這種情況并非單純由經濟原因決定,還有法律法令的禁止。
在秦代,普通民眾根本不允許穿絲履。當時,即便并非全由絲綢制成,只是鞋面裝飾有絲綢,也被成為絲履。
毋敢履錦履,履錦履之狀可如?律所謂者,以絲雜織履,履有文,乃為“棉履”,以棉縵履不為,然而行事比焉。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
到漢代,雖然不再嚴格限制穿鞋人的地位階層,但強調穿鞋要符合規律和場合。比如說,出門穿屐,祭服穿舄(xì),待客穿履等等。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