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歷史地理研究索引簡編
三、歷史自然地理
(一)綜合研究
1、譚其驤等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1982年。
(二)歷史氣候
2、竺可楨《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載《東方雜志》22卷3期,1925年2月。
3、竺可楨《中國歷史上旱災》,載《史地學報》3卷6期,1925年6月。
4、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先刊于《考古學報》1972年1期,后轉載于《中國科學》16卷2期(1973年)。
5、崔讀昌《我國古代的物候》,《農業學報》10卷1期,1959年。
6、陸仁《我國古代的物候觀測》,《上海師范學院學報》1959年4期。
7、蒙文通《中國古代北方氣候考略》,《史學雜志》2卷第3、4期,1930年9月。
8、蒙文通《古代河域氣候有如今江域說》(王樹民記錄),載《禹貢》第1卷2期,1934年3月。
9、徐中舒《殷人服象與象之南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1930年5月。
10、丁文江《陜西省水旱之記錄與中國西北部干旱化之假說》(原文系英文,朱炳海譯),載《方志月刊》第9卷2期,1936年4月。
11、周廷儒《從自然地理現象證明西北歷史時代氣候之變化》,《地理》2卷3、4期,1942年11月。
12、謝義炳《清代水旱災之周期研究》,《氣象學報》17卷第1-4期,1943年12月。
13、胡厚宣《氣候變遷與殷代氣候之檢討》,《中國文化研究匯刊》4卷1期,1944年9月。
14、徐近之《黃淮平原氣候歷史記載的初步整理》,《地理學報》1955年2期。
15、徐近之《黃河中游區歷史上的大水和大旱》,《地理學資料》1957年1期。
16、徐近之《黃河中游區歷史上的嚴霜、巨雹和大雪》,載《地理學資料》1958年2期。
17、高泳源《我國古代對一些自然地理現象的認識》,《地理知識》1954年7月。
18、張家誠《我國氣象變遷的初步研究》,《科學通報》1974年第4期。
19、鄒逸麟《明清時期北部農牧過渡帶的推移和氣候寒暖變化》,《復旦學報》1995年第1期。
20、鄒逸麟、張修桂《關于歷史氣候文獻資料的收集利用和辨析問題》,《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第2期(1995年)。
21、龔高法、張丕遠、張瑾瑢《歷史時期我國氣候帶的變遷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歷史地理》第5輯。
22、張丕遠等《18、19世紀時期我國農業秋收災情等級序列的分析》,載《中國氣候與海面變化研究進展》(二),海洋出版社,1992年。
23、于希賢《蒼山雪與云南歷史氣候》,《昆明師院學報》1978年第1期。
24、于希賢《蒼山雪與歷史氣候冷期變遷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2輯。
25、于希賢《對〈徐霞客游記〉中戊寅滇中超長雨期的初步研究》,《地理研究》1995年第4期。
26、于希賢《北京市歷史自然環境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1輯。
27、于希賢《近四千年來中國地理環境幾次突發變異及其后果的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2輯。
28、陳渭南等《毛烏素沙地全新世孢粉組合與氣候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第1輯。
29、夏越炯《浙江省宋至清時期旱澇災害的研究》,《歷史地理》創刊號。
30、王開發、張玉蘭《根據孢粉分析推論滬杭地區一萬多年來的氣候變遷》,《歷史地理》創刊號。
31、王開發等《根據孢粉組合推斷上海西部三千年來的植被、氣候變化》,載《歷史地理》第六輯。
32、滿志敏、張修桂《13世紀中國東部溫暖期自然帶的推移》,《復旦學報》(社科版)1990年第5期。
33、滿志敏《黃淮海平原仰韶溫暖期的氣候特征探討》,《歷史地理》第10輯。
34、滿志敏《唐代氣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氣候冷暖特征的研究》,《歷史地理》第8輯。
35、滿志敏《黃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葉的氣候冷暖狀況》,《歷史地理》第11輯。
36、滿志敏《用歷史文獻物候資料研究氣候冷暖變化的幾個基本原理》,《歷史地理》第12輯。
37、吳宏岐《唐都長安的馴象及其反映的氣候狀況》,《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4輯。
38、韓昭慶《明清時期太湖流域冬季氣候研究》,《復旦學報》1995年第1期。
39、藍勇《中國西南歷史氣候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第2輯。
40、王錚等《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地理學報》1996年第4期。
41、文煥然《秦漢時代黃河中下游氣候研究》,商務印書館,1959年。
(三)歷史地貌與歷史環境
42、侯仁之著《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
43、侯仁之《歷史地理學在沙漠考察中的任務》,載《地理》1965年第1期。
44、侯仁之《從人類活動的遺跡探索寧夏河東沙區的變遷》,載《科學通報》1964年第3期。
45、侯仁之等《烏蘭布和沙漠北部的漢代墾區》,載《治沙研究》1965年7號。
46、侯仁之《從紅柳河上的古城廢墟看毛烏素沙漠的變遷》,載《文物》1973年1期。
47、侯仁之等《烏蘭布和沙漠的考古發現和地理環境的變遷》,載《考古》1973年2期。
48、侯仁之《敦煌縣南部綠洲沙漠化蠡測》,載《中國沙漠》1981年第1期。
49、史念海等著《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的變遷》,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50、史念海《周原的變遷》,《陜西師大學報》1976年第3期。
51、朱震達、劉恕著《中國北方地區的沙漠化過程及其治理區劃》,中國林業出版社,1981年8月。
52、朱士光《歷史時期農業生態環境變遷初探》,《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0年第2期。
53、李并成《河西走廊漢唐古綠洲沙漠化的調查研究》,《地理學報》1998年第2期。
54、陳育寧《鄂爾多斯沙漠化形成和發展述論》,《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2期。
55、陳育寧《寧夏地區沙漠化的歷史演進考略》,《寧夏社會科學》1993年第3期。
56、李淼《對歷史時期烏蘭布和沙漠成因的幾點認識》,《西北史地》1986年第1期。
57、馬正林《人類活動與中國沙漠地區的擴大》,《陜西師大學報》1984年第3期。
58、趙永復《歷史上毛烏素沙地的變遷問題》,《歷史地理》創刊號。
59、景可、陳永宗《黃土高原侵蝕環境與侵蝕速率的初步研究》,《地理研究》1983年第2卷第2期。
60、趙永復《歷史時期黃淮平原南部的地理環境變遷》,《歷史地理研究》第2輯。
61、馮繩武《河西荒漠綠洲區的生成與特征》,《蘭州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
62、李并成《瓜沙二州間一塊消失了的綠州》,《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
63、鮮肖威《歷史時期甘肅黃土高原的環境變遷》,(甘肅)《社會科學》1982年第2期。
64、陳橋驛《歷史上浙江省的山地墾殖與山林破壞》,《中國社會科學》1983年第4期。
65、朱士光《歷史時期我國東北地區的植被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年第4輯。
66、景愛《呼倫貝爾草原的變遷》,《歷史地理》第4輯。
67、景愛《平地松林的變遷與西拉木倫河上游的沙漠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年第4輯。
68、景愛《額濟納河下游環境變遷的考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年第1輯。
69、景愛《木蘭圍場破壞與沙漠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2輯。
70、景愛《科爾沁沙地的形成及其影響》,《歷史地理》第7輯。
71、馮季昌等《論科爾沁沙地的歷史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4輯。
72、袁森坡《塞外承德森林歷史變遷的反思》,《河北學刊》1986年第2期。
73、邢嘉明、李寶田《京津地區自然環境演變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載《環境變遷研究》第一輯。
74、邢嘉明、王會昌《京津唐地區自然環境演變及區域開發過程》,載《地理集刊》第十八號(古地理與歷史地理專輯),科學出版社,1987年2月。
75、王尚義《歷史時期鄂爾多斯高原農牧業的交替及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歷史地理》第5輯。
76、藍勇、楊偉兵《歷史時期長江三峽地區森林植被分布的演變研究》,《歷史地理》第十六輯。
77、于希賢《近四千年來中國地理環境幾次突發變異及其后果的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2輯。
78、李民《殷墟的生態環境與盤庚遷殷》,《歷史研究》1991年第1期。
79、王守春《明清時期黃土高原植被與環境》,收入《黃河流域地理環境演變與水沙運行規律研究文集》第五集,海洋出版社,1993年11月。
80、祝功武等《廣東水土流失歷史變遷》,《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第2期。
81、戴一峰《近代閩江上游山區的開發和生態環境》,《廈門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82、鄧輝《全新世氣候最宜期燕北地區人地關系研究》,《環境變遷研究》第5輯。
83、鄧輝《燕北地區兩種對立青銅文化的自然環境透視》,《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84、鄧輝《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區人地關系的演變》,《地理學報》1997年第1期。
85、馬強《蜀道地帶生態環境的歷史變遷》,《成都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86、龔勝生《2000年來中國瘴病分布變遷的初步研究》,載《地理學報》1993年第4期。
87、萬國鼎《中國古代對于土壤種類及其分布的知識》,《南京農學院學報》1956年1期。
88、鄧植儀《有關中國上古時代農業生產的土壤鑒別和土地利用法則的探討》,《土壤學報》1957年5卷4期。
89、張漢潔《我國古代對土壤地理的研究和貢獻》,見《土壤學報》,1959年1、2期。
90、文煥然、林景亮《周秦兩漢時代華北平原與渭河平原鹽堿土的分布及利用改良》,《土壤學報》1964年12卷1期。
91、高敏《歷史上冀魯豫交界地區種稻同改良鹽堿地的關系》,《人民日報》1965年12月6日。
92、陳述彭等《桂林七星巖喀斯特洞穴地貌圖》,載《地理學資料》1957年1期。
(四)歷史動物地理、歷史植物地理
93、文煥然等《歷史時期中國馬來鱷分布的變遷及其原因的初步分析》,《華東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80年第3期。
94、文煥然等《試論揚子鱷的地理變遷》,《湘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年第1期。
95、文煥然等《中國野生犀牛的滅絕》,載《武漢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年第1期。
96、文煥然等《近五千年來豫鄂湘川間的大熊貓》,《西南師范學校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年第1期。
97、文煥然等《華北歷史上的獼猴》,《河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年第1期。
98、文煥然等《中國歷史時期孔雀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歷史地理》創刊號。
99、文煥然等《中國珍稀動物歷史變遷的初步研究》,《湖南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年第2期。
100、文煥然等《再探歷史時期的中國野象分布》,《思想戰線》1990年第5期。
101、文煥然《歷史時期中國野馬、野驢的分布變遷》,《歷史地理》第10輯。
102、文煥然《二千多年來華北西部經濟栽培竹林之北界》,《歷史地理》第11輯。
103、裴修碧《上古時期揚子鱷分布地域考》,《安徽史學》1996年第3期。
104、何業恒等《中國鸚鵡分布的變遷》,《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年第1期。
105、何業恒《中國竹鼠分布的變遷》,《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3期。
106、何業恒《中國東部地區水鹿的今昔》,《廣西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83年第1期。
107、何業恒《歷史時期湖南有棕熊嗎?》,《湖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5年第1期。
108、何業恒《湖南珍稀鳥類的歷史變遷》,《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
109、何業恒《武陵山區金絲猴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湖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年第2期。
110、何業恒《試論金絲猴的地理分布及其演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第4輯。
111、何業恒《試論朱鹮地理分布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年第3輯。
112、何業恒《試論大熊貓的地理分布及其演變》,《歷史地理》第10輯。
113、何業恒《試論華南虎在長江三角洲的絕跡》,《歷史地理》第11輯。
114、何業恒等《中國麝地理分布的變遷和麝香生產的消長》,收入《史念海先生八十壽辰學術文集》。
115、何業恒《揚子鱷在黃河中下游的地理分布及其南移的原因》,《歷史地理》第15輯。
116、王振堂等《犀牛在中國滅絕與人口壓力關系的初步分析》,《生態學報》1997年第6期。
117、藍勇《歷史時期中國野生犀角分布的再探索》,《歷史地理》第12輯。
118、王青等《海岱地區的獐與史前環境變遷》,《東南文化》1994年第5期。
119、史念海《黃河中游森林的變遷及其經驗教訓》,《紅旗》雜志1981年第5期。
120、史念海、朱士光、曹爾琴合著《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的變遷》,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
121、陳橋驛《古代紹興地區天然森林的破壞及其對農業的影響》,載《地理學報》1965年第2期。
122、于希賢《北京地區天然森林植被的破壞過程及其后果》,載《環境變遷研究》第一輯,1984年10月。
123、朱士光《全新世中期中國天然植被分布概況》,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年第一輯。
124、文煥然、何業恒《中國森林資源分布的歷史概況》,《自然資源》1979年第2期。
125、陳加良、文煥然《寧夏歷史時期的森林及其變遷》,《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年第1期。
126、文煥然《歷史時期新疆森林的分布及其特點》,《歷史地理》第6輯。
127、何業恒、文煥然《湘江下游森林的變遷》,《歷史地理》第2輯。
128、林英、廖楨《江西森林的歷史變遷》,《江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2年第1期。
129、周云庵《秦嶺森林的歷史變遷及其反思》,《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第1輯。
130、藍勇《明清時期的皇木采辦》,載《歷史研究》1994年第6期。
131、藍勇《歷史時期中國楠木地理分布變遷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4輯。
(五)歷史水文地理
132、譚其驤主編《黃河史論叢》,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
133、譚其驤《〈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中華文史論叢》第7輯。
134、譚其驤《西漢以前的黃河下游河道》,《歷史地理》創刊號。
135、章巽《論河水重源說的產生》,載《學術月刊》1961年10期。
136、傅樂煥《關于黃河河源的問題》,載《科學通報》1954年10期。
137、田尚《黃河河源探討》,《地理學報》1981年第3期。
138、史念海《歷史時期黃河在中游的側蝕》,《河山集》二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1年。
139、史念海《論〈禹貢〉的導河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黃河》,載《陜西師大學報》1978年1期。
140、史念海《黃河在中游的下切》,載《陜西師大學報》1977年3期。
141、史念海、鄒逸麟、張弓、朱士光《歷史上大江大河的治理與利用》(上、下),《光明日報》1997年3月25日與4月20日。
142、王涌泉《黃河自古多泥沙》,《地名知識》1982年第2期。
143、李健超《一千五百年來渭河中下游的變遷》,《西北歷史資料》1980年第3期。
144、譚其驤《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后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載《學術月刊》1962年第2期。
145、任伯平《關于黃河東漢以后長期安流的原因》,《學術月刊》,1962年第9期。
146、鄒逸麟《讀任伯平〈關于黃河東漢以后長期安流的原因〉后》,載《學術月刊》1962年第11期。
147、鄒逸麟《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及其影響概述》,載《復旦學報》1980年歷史地理增刊。
148、趙淑貞、任伯平《關于黃河東漢以后長期安流問題的再探討》,《地理學報》1998年第5期
149、王守春《論東漢至唐代黃河長期相對安流的存在及若干相關歷史地理問題》,《歷史地理》第16輯。
150、戴英生《從黃河中游的古氣候環境探討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人民黃河》1980年第4期。
151、徐海亮《歷史上黃河水沙變化的一些問題》,《歷史地理》第12輯。
152、史念海《由歷史時期黃河的變遷探討今日治理黃河的方略》,《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一輯,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3、史念海《論涇渭清濁的變遷》,《陜西師大學報》1977年第1期。
154、史念海《論濟水和鴻溝》,《陜西師大學報》1982年第1、2、3期。
155、史念海《黃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年第2輯。
156、宋保平《論歷史時期黃河中游壺口瀑布的逆源侵蝕問題》,《歷史地理》第16輯。
157、周述椿《四千年前黃河北流改道與鯀禹治水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年第1輯。
158、田世英《歷史時期山西水文的變遷及其與耕牧業更替的關系》,《山西大學學報》1981年第1期。
159、梁四寶《明代“九邊”屯田引起的水土流失問題》,《山西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
160、譚其驤《海河水系的形成和發展》,《歷史地理》4輯。
161、張修桂《海河流域平原水系演變的歷史過程》,《歷史地理》第11輯。
162、朱玲玲《明清時期滹沱河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年第1輯。
163、陳吉余《長江三角洲江口段的地形發育》,《地理學報》1957年第3期。
164、陳吉余《錢塘江河口沙坎的形成及其歷史演變》,《地理學報》,1964年第2期。
165、張修桂《長江宜昌至城陵磯河床歷史演變及其影響——三峽工程背景研究之一》,《歷史地理研究》第二輯。
166、張修桂《荊江百里洲河段河床歷史演變》,《歷史地理》第8輯。
167、張修桂《近代長江中游河道演變及其整治》,《復旦學報》1994年第6期。
168、周鳳琴《荊江歷史變遷的階段性特征》,《歷史地理》第10期。
169、周鳳琴《湖北沙市地區河道變遷與人類活動中心的轉移》,《歷史地理》第13輯。
170、華林甫《清代以來三峽地區水旱災害的初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1期。
171、周宏偉《歷史時期長江清濁變化的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4輯。
172、藍勇《歷史上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光明日報》1998年9月25日。
173、石泉、魯西奇《古夏水源流新證》,《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6期。
174、段紹伯《黃浦江河道變遷考》,《上海師大學報》1996年第2期。
175、傅林祥《吳淞江下游演變新解》,《學術月刊》1998年第8期。
176、曾昭璇《珠江水系下游河道變遷》,《華南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77年第1期。
177、周源和《珠江三角洲水系的歷史演變》,載《復旦學報》歷史地理增刊,1980年8月。
178、林汀水《遼河水系的變遷與特點》,《廈門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
179、周廷儒等《南疆塔里木河中游的變遷問題》,載《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59年2期。
180、王守春《歷史時期塔里木河下游河道的一次大變遷》,《干旱區地理》1996年第4期
181、李并成《唐代敦煌綠洲水系考》,《中國史研究》1986年第1期。
182、鄭炳林《唐末五代敦煌都河水系研究》,《歷史地理》第13輯。
183、鄒逸麟《從地理環境角度考察我國運河的歷史作用》,《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3期。
184、鄒逸麟《山東運河歷史地理問題初探》,《歷史地理》創刊號。
185、鄒逸麟《隋唐汴河考》,載《光明日報》1962年7月2日。
186、鄒逸麟《宋代惠民河考》,載《開封師院學報》1978年5期。
187、魏嵩山、王文楚《江南運河的形成及其演變過程》,載《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2輯。
188、鈕仲勛《衛河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河南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期。
189、李健超《成國渠及沿線歷史地理初探》,載《西北大學學報》1977年1期。
190、郭黎安《里運河變遷的歷史過程》,《歷史地理》第5輯。
191、楊鈞《巢肥運河》,載《地理學報》1958年1期。
192、金家年《濡須水流向的歷史考察》,《安徽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193、陳橋驛《我國古代湖泊的湮廢及其經驗教訓》,《歷史地理》第2輯。
194、鄒逸麟《歷史時期華北大平原湖沼變遷述略》,《歷史地理》第5輯。
195、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室《太湖以東及東太湖地區歷史地理調查考察簡報》,《歷史地理》創刊號。
196、魏嵩山《太湖水系的歷史變遷》,《復旦學報》1979年2期。
197、陳月秋《太湖成因的新認識》,《地理學報》1986年第1期。
198、竺可楨《杭州西湖成因新說》,《科學》第六卷第四期,1921年。
199、徐建春《杭州史地新探》,《杭州師院學報》1990年第5期。
200、陳橋驛《古代鑒湖興廢與山會平原農田水利》,載《地理學報》1962年3期。
201、周魁一等《古鑒湖的興廢及其歷史教訓》,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第3輯。
202、鄒逸麟《廣德湖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總第3輯(1988年)。
203、譚其驤《云夢與云夢澤》,《復旦學報》歷史地理增刊,1980年。
204、譚其驤、張修桂《鄱陽湖演變的歷史過程》,《復旦學報》1982年第2期。
205、張修桂《洞庭湖演變的歷史過程》,《歷史地理》創刊號。
206、方國瑜《滇池水域的變遷》,《思想戰線》1979年1期。
207、鄧輝等《從〈徐霞客游記〉研究三百多年來茈碧湖的演變》,《地理研究》1995年第1期。
208、田世英《黃河流域古湖鉤沉》,《山西師大學報》1982年第2期。
209、王會昌《河北平原的古代湖泊》,《地理集刊》第18號(科學出版社,1987年)。
210、張淑萍、張修桂《〈禹貢〉九河分流地域范圍新證——兼論古白洋淀的消亡過程》,《地理學報》1989年第1期。
211、賈毅《白洋淀環境演變的人為因素分析》,《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2年第4期。
212、孫冬虎《明清以來文安洼的水災與聚落發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3輯。
213、劉德岑《從大野澤到梁山泊》,《西南師大學報》1990年第2期。
214、朱士光《內蒙城川地區湖泊的古今變遷及其與農墾之關系》,《農業考古》1982年第1期。
215、朱士光《論內蒙古河套地區歷史時期河湖水系的變遷與土壤鹽漬化問題》,《人民黃河》1989年第1期。
216、施雅風等《青海湖萎縮的原因分析與未來趨勢預測》,《中國氣候與海平面變化研究進展(一)》,海洋出版社1990年出版。
217、李長傅《羅布淖爾的歷史地理問題》,載《開封師院學報》1957年2期。
218、奚國金《羅布泊遷移過程中一個關鍵湖群的發現及其相關問題》,《歷史地理》第5輯
219、蘇北海《誰說羅布泊是游移湖》,《新疆大學學報》1982年第1期
220、朱玲玲《羅布泊的水系演變》,《殷都學刊》1987年第1期
221、朱玲玲《關于羅布泊的幾個問題》,《北京師院學報》1987年第4期。
222、黃文弼《居延海考》,《女師大學術季刊》第一卷第四期,1930年12月。
223、龔勝生《中國宋代以前礦泉的地理分布入其開發利用》,《自然科學史研究》1996年第4期。
224、滿志敏《兩宋時期海面上升及其環境影響》,《災害學》1986年第2期。
225、《長江水利史略》,水利電力出版社1979年。
226、《海河史簡編》,水利電力出版社1977年出版。
227、韓昭慶著《黃淮關系及其演變過程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六)歷史上的海陸變遷
228、譚其驤《上海市大陸部分的海陸變遷和開發過程》,《考古》1973年第1期。
229、王文楚《上海市大陸地區城鎮的形成與發展》,《歷史地理》第3輯。
230、戴鞍鋼《論近代上海港崛起的歷史地理底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3輯。
231、張修桂《上海地區成陸過程概述》,《復旦學報》1997年第1期。
232、張修桂《上海地區成陸過程研究中的幾個關鍵問題》,《歷史地理》第14輯。
233、張忍順《歷史時期的江蘇岸外沙洲及其演變》,《歷史地理》第8輯。
234、施和金《論江蘇歷史上的坍江之災及其社會影響》,《歷史地理》第15輯。
235、陳金淵《南通地區成陸過程探索》,《歷史地理》第3輯。
236、鄭寶恒等《連云港市的水陸變遷》,《歷史地理研究》第2輯。
237、李元芳《西漢古黃河三角洲初探》,《地理學報》1994年第6期。
238、王守春《公元初年渤海灣和萊州灣的大海侵》,《地理學報》1998年第5期。
239、林汀水《遼東灣海岸線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第2輯。
240、李元芳等《天津北部全新世海侵》,《地理集刊》第18輯。
241、天津市文化局考古發掘隊《渤海灣西岸考古調查和海岸線變遷的研究》,《歷史研究》1966年1期。
242、鮑覺民《天津都市聚落的興起和發展》,《南開大學學報》(經濟學版)195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