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辯證思維——古代小說作家生平研究芻議
內容提要:研究古代小說作家生平籍貫,必須堅持實事求是,辯證思維。根據作品中的地理描寫來考證作者籍貫,必須注意作者籍貫與其實際生活地區常常并不一致;有些地理錯誤,系因照顧情節需要所致;部分地理錯誤屬于傳抄、刊刻之誤,與作者本人無關,更不能作為判斷作者籍貫的依據。作品使用方言的問題非常復雜,根據方言來判斷作者是非常困難的,以往已有若干失誤的教訓,對此必須十分謹慎。對民間傳說與古代小說的關系,應持科學的分析態度,不宜將傳說當作考證歷史人物生平籍貫的依據。
新時期以來,古代小說研究進展很大,碩果累累,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不過,相對于作品研究而言,對古代小說作家生平的研究雖然也頗有成就,進展卻比較緩慢,疑點不少,爭論不斷。這里當然有多種原因: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資料缺乏,現存的為數不多的資料又常常語焉不詳,或者彼此矛盾。其次,研究方法有時比較單一和陳舊,對資料發掘不夠。再次,有的人學風不正,游談無根,甚至胡編亂造,弄虛作假。除了這三個明顯的原因之外,我認為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深層次的問題――思想方法的主觀、片面,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了對資料的正確解讀,阻礙著研究的深入。本文擬結合有關作家籍貫的研究,對此加以論述,希望引起學術界同行的重視。
一、地理描寫與作者籍貫
長期以來,人們常常把研究小說中的地理描寫視為考證作者籍貫的有效途徑。這里的思維邏輯是:作者是某地的人,當然應該熟悉那里的地理,有關那里的地理描寫當然也就應該是正確無誤的;反之,如果有關某地的描寫有錯誤,甚至錯誤較多,作者肯定不是那里的人。這樣的思維邏輯表面看來似乎是正確的,在部分情況下可能是適用的;但在相當多的時候,它卻可能與實際情況相脫離。
首先,作者的籍貫與其實際生活的地區常常并不一致。因此,如果有的作者對其原籍的地理描寫出現錯誤,并不等于其籍貫不是該地。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血緣宗法關系根深蒂固,又以農業為立國基礎,安土重遷、眷戀故土的意識源遠流長。從漢代至魏晉,隨著世家大族的勢力日益擴張,形成了門閥士族階層。為了維護自己在政治、經濟上的特權,排斥其他社會階層,他們特別重視籍貫、譜牒、郡望之辨,以此作為其高貴身份的標志。久而久之,影響及于其他階層,逐漸形成普遍的社會風氣。西晉末年,為了躲避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南遷,結合江南士族,繼續掌握各種權力,又在江南地區強化了重籍貫、辨譜牒之風,瑯邪王氏、陳郡謝氏更成為東晉南朝士族之冠冕。在南北對峙的將近三百年間,南遷的中原士族已經繁衍若干代,其中許多人從未到過原籍,卻仍然保持原先的籍貫。例如: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仍稱瑯邪原籍;劉宋著名史學家裴松之,仍稱河東原籍;劉宋著名詩人謝靈運、南齊著名詩人謝朓,仍稱陳郡原籍;南朝梁文學批評家鐘嶸,仍稱潁川原籍……他們對原籍地理不熟悉,是很自然的。唐宋以后,士族階層漸趨消亡,但重視籍貫的社會心理卻仍很強大。比如: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生于蜀中,仍稱原籍廬陵;蘇軾舉進士后,僅于母喪、父喪兩次返川,大半生宦游各地,晚年更遠謫海南,卻始終自稱“眉山蘇軾”;元代著名文學家虞集自父輩起僑居臨州崇仁(今屬江西),仍稱祖籍仁壽(今屬四川);明代著名文學家楊慎,青年出仕,在京師做官數年,流放云南三十五年,始終自稱“新都楊慎”……在這種社會環境下,籍貫與實際生活地區不一致的情況也就更為普遍。因此,其中一些人對原籍地理不熟悉,可以說毫不奇怪。
在有關《水滸傳》作者問題的爭論中,一些學者把書中的地理描寫作為重要的“內證”。馬成生先生對此加以概括,提出:《水滸》“對北方的地理描述差錯百出,而對南方尤其是浙江境內杭州地區的地理描寫則很具體、詳細而且準確”。“據此自然可以這樣認為:《水滸》作者不論何處人氏,至少他在南方,尤其是浙江境內杭州地區生活了很長時間。”①這里只把作品地理描寫的正誤與作者生活的地區聯系起來,而沒有徑直判定其籍貫,論述的分寸便掌握得相當好。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其籍貫主要有東原、太原兩說,近二十年來頗有爭議,至今尚未定論;但學者多認為他長期生活在杭州一帶(甚至可能出生于江南)。這樣一來,他在作品中描寫北方地理時出現一些錯誤,便可以理解;我們不能因為有這樣的錯誤而否定他的籍貫在北方。
其次,古代通俗小說作品,特別是那些以長期流傳的通俗文藝題材為基礎的所謂“世代累積型”作品,“講故事”占有壓倒性的地位,具體描寫往往服從情節需要。其中的若干情節,為作品的雛形所有,其地理描寫常常受制于原來的雛形。例如,《三國演義》第27回的“過五關斬六將”情節,描寫關羽保著甘、糜二夫人,不辭艱辛,千里尋兄,故事基本出于虛構(歷史上劉備此時正在許都南面的汝南郡,襲擾曹操后方,關羽自然應該由許都南下以歸故主,距離不過三百里左右),這在小說藝術上是允許的;但故事中的地理方位卻相當混亂。按照情理,關羽既然要到河北投奔劉備,那么,他離開許都之后,就應該向北,直趨延津(今河南延津西北)或者白馬(今河南滑縣東),渡過黃河,即可進入冀州境內。然而,羅貫中卻讓他首先通過東嶺關(虛構的地名),接著突然折向西北,跋涉一千多里,走到洛陽,白白繞了一個大彎;然后折回東方,經過汜水關(即《演義》第5回寫到的虎牢關)、滎陽,最后再到達滑州(應為白馬),從那里過河。這樣的路線,猶如一個大“之”字,讓人物來回折騰,行程將近三千里②。這些地理錯誤,固然與羅貫中歷史地理知識不足有關,但主要還是受制于作品的雛形。由于元代《三國志平話》卷中有《關公千里獨行》一節,元雜劇也有《關云長千里獨行》,故事早已深入人心,羅貫中為了照顧讀者的興趣,把故事寫得熱鬧一點,只好讓關羽去兜一個大圈子,顧不得地理的明顯錯誤了。
另有一些情節,則可能是作者有意為之。例如,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歷史上劉備取蜀的進軍路線是:涪城-綿竹-雒城-成都;而《三國演義》第62-65回寫劉備奪取益州的進軍路線卻是:涪城-雒城-綿竹-成都,不僅與史實有出入,而且從地理角度來看也有錯誤。羅貫中之所以將進攻雒城移至奪取綿竹之前,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謀,有意將龐統之死提前,以便諸葛亮及早入蜀,指揮奪取益州的戰斗(歷史上諸葛亮是在龐統協助劉備包圍雒城以后才與張飛、趙云等溯江入蜀,分定郡縣,然后與劉備共圍成都的)。到了第117回寫“鄧艾偷度陰平”,鄧艾奪取江油以后的進軍路線則是涪城-綿竹-雒城-成都,與史實和地理都完全相合。前后對照,說明羅貫中不是不知道取蜀的正常路線,不是時而糊涂時而明白,而是為了情節的需要,有意改變了劉備的進軍路線。
上述這兩種情況,都應該從作者的創作思想、情節藝術的角度來解釋,不同于一般的地理錯誤。如果根據這些錯誤,就斷定作者對某處地理不了解、不熟悉,未必恰當。
再次,部分地理錯誤屬于傳抄、刊刻之誤,與作者本人無關,因而更不能作為判斷作者籍貫的依據。
在討論羅貫中籍貫問題時,劉世德先生力主“太原說”,曾連續發表幾篇論文,其中的《羅貫中非東平人說――羅貫中籍貫考辨之二》一文,“從羅貫中的小說《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中舉出三個內證,再一次辨明他的籍貫確為山西太原,相反的,卻不可能是山東東平。”③這三個內證是:(1)《水滸傳》第36回寫宋江由濟州發配江州,途經梁山泊;而梁山泊“位于濟州城之東北”,“按照當時的正常的走法,從濟州城到江州,根本就不必經過梁山泊的地界。”所以,“如果羅貫中是山東東平人,而又犯下這種常識性的錯誤,那是難以想象的。”(2)《水滸傳》第23回寫武松“是清河縣人氏”,由滄州柴進莊院回清河,途經陽谷。實際上,清河位于滄州西南約350里,陽谷則在清河以南約210里,由滄州回清河,無需經過陽谷;而陽谷又隸屬元代的東平路或明代的東平州。如果羅貫中是東平人,“他會對陽谷的地理環境一無所知嗎?他會認為,從滄州到清河,陽谷是必經之路嗎?”(3)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二《曹操興兵報父仇》則寫道:“(曹)操領了圣旨,會合鮑信,一同興兵,擊賊于壽陽。”按諸地理,壽陽在今山西太原附近,曹操和鮑信在兗州境內攻打黃巾軍,不應跑到山西去;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壽陽”當作“壽張”。羅貫中把“壽張”錯寫成“壽陽”,這也證明他“應為太原人,而不會是東平人或東原人。”
上述三個內證,前兩個出自《水滸傳》。由于羅貫中對《水滸傳》的著作權究竟有多大還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它們目前不宜作為考證羅貫中籍貫的依據。于是,真正值得重視的乃是第三個內證。
需要辨明的是: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壽陽”,到底是否羅貫中本人寫錯了?劉先生指出:“由于《三國志演義》的幾種版本在這里都一致刻作‘壽陽’,可知其來源實是作者羅貫中的筆誤。”然而,李金泉先生核對了13種《三國》版本,卻發現這一說法有誤。他核查的結果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刊刻的葉逢春本《新刊通俗演義三國志史傳》中的《曹操興兵報父仇》則,此處正作:“操領了圣旨,會合鮑信,一同興兵,擊賊于壽張。”作“壽陽”的版本有3種:嘉靖壬午本、周曰校本、湯賓尹本;另有9種版本則作“壽春”。作“壽春”者均較晚出,顯為傳抄、刊刻之誤,不必多說;那么,應該怎樣看待嘉靖壬午本和葉逢春本的區別呢?李金泉先生認為:“葉本和嘉靖本的關系應該是主干與旁枝的關系。葉本是主干,源于羅貫中《演義》原稿;而嘉靖本是旁枝,源于葉本系統的祖本。”④如果這一觀點得到確認,就表明羅貫中原作此處正是“壽張”,沒有寫錯,葉逢春本繼承了這一點;而嘉靖壬午本則在傳抄、刊刻中誤為“壽陽”。這一錯誤,與作者本人無關,因而根本不能作為判斷作者籍貫的依據。退一步說,即使嘉靖壬午本并非源于葉逢春本的祖本,而是更接近羅貫中原作,也有可能發生傳抄、刊刻之誤(此類情況甚多);即使此處不誤,那也很可能如周文業先生所分析的:“如果羅貫中是山西太原人,他一定很熟悉山西地理,他應該知道壽陽就在太原附近,那么他怎么可能將山西的壽陽,寫到山東去了呢?”因此,“即便認為‘壽陽’是羅貫中原作,也無法認為這個材料就支持羅貫中是山西太原人,而不是山東東平人的觀點。”⑤
由此可見,作品中的地理描寫,情況相當復雜;根據這種描寫來考證作者籍貫,必須十分謹慎,不可簡單從事。
二、方言使用與作者籍貫
多年來,人們常常把研究小說中的方言使用視為考證作者籍貫的另一有效途徑。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等名著(特別是《金瓶梅》)的研究中,這類考證頗為常見。這里的思維邏輯是:作者是某地的人,當然應該熟悉那里的方言,并在作品中反映出該地方言特色;因此,弄清了作品的方言特色,便可推斷作者為某地人。這樣的思維邏輯表面看來很有道理,但在相當多的時候,它卻可能與實際情況并不吻合。
首先,作為考證依據的方言,必須嚴格鑒定,確認其真正是獨具特色的,是某一地區獨有的“地點方言”,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某些“方言”,甲地用,乙地用,丙地也用,只能算是“廣義”的方言,如語言學上通常劃分的“北方話”、“吳語”、“粵語”、“客家話”等“地區方言”,或者一般人所說的“四川方言”、“陜西方言”、“河南方言”、“山東方言”等等,雖然也很有研究價值,卻不是此處所說的嚴格的“地點方言”,不宜作為考證作者籍貫的依據。
在討論羅貫中的籍貫時,有人為了證明羅貫中祖籍為今山西清徐,從《三國演義》和《三遂平妖傳》中找出一些詞語(以《三國》為主),名之曰“清徐方言詞語”⑥。在他們看來,只要是清徐人在使用的詞語,就等于“清徐方言詞語”,就可以證明羅貫中是清徐人,這在概念上是錯誤的,邏輯是混亂的。其實,稍加辨析就可發現,這些所謂“清徐方言詞語”,大多是明清小說中的常用詞語。試看幾例:
例一,“拽”,意為“拉”,“扯”,作者舉《三國》中的“大力拽折了鵲畫弓”,“令人拽起吊橋”為例。同樣,《水滸傳》中有:“拿了鑰匙出來,把草廳門拽上”(第10回);“左手拿著弓,右手搭上箭,拽得滿滿地,望楊志后心颼地一箭。”(第13回)《西游記》中有:“取過彈弓拽滿”;(第6回)“被他拽開步,團團趕上。”(第14回)《金瓶梅》中有:“女人拽門下了簾子。”(第3回)“婆子一面把門拽上,用索兒拴了。”(第4回)《紅樓夢》中有:“生拖死拽,把個英蓮拖去。”(第4回)“平兒會意,忙拽在袖內。”(第21回)……
例二,“甚”,意為“什么”,作者舉《三國》中的“曹操問曰:‘夫人姓甚?’”“玄德問曰:‘有甚緊事?’”為例。同樣,《水滸傳》中有:“你是甚人?”“來俺莊上有甚事?”(第2回)《西游記》中有:“你不在前邊去睡,卻來我這后邊作甚?”“有甚禍事?”(第2回)《金瓶梅》中有:“況這婦人,他死有甚事?”“有甚難見處?”(第1回)《紅樓夢》中有:“老先生倚門佇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聞否?”“每有意幫助周濟,只是沒甚機會。”(第1回)……
例三,“真個”,意為“真的”,作者舉《三國》中的“孔明說罷,觸動玄德衷腸,真個捶胸頓足,放聲大哭”;“你道我真個去取西川與他?”為例。同樣,《水滸傳》中有:“不枉了諸人叫做賽伯當,真個了得。”(第2回)“不想三拳真個打死了他。”(第3回)《西游記》中有:“真個是我們安身之處。”(第1回)“那寶貝真個又細了幾分。”(第3回)《金瓶梅》中有:“真個難得這等人!”(第3回)“真個有這等事?”(第5回)《紅樓夢》中有:“真個把個菊花問的無言可對。”(第38回)“說著真個回去了。”(第44回)……
上舉這幾個詞,在不同籍貫的作者的作品中都在頻繁使用,沒有一個是只有清徐人才使用的“地點方言”。至于他們舉出的“賓服”、“殺”、“量”、“識破”、“應承”、“掇”、“夜來”、“陰涼”、“俺”、“問”、“佯”、“好歹”等詞,不僅都是明清小說中的常用詞,而且相當一部分至今仍在全國的廣大地區使用,特別是在北方的多個省市區使用,決非清徐縣獨有的“地點方言”。既然如此,又怎能憑借它們來證明羅貫中是清徐人呢?
類似現象,在《金瓶梅》作者的討論中表現似乎更為突出。同樣一些詞語,張三說是甲地方言,李四說是乙地方言,王五則說是丙地方言;于是作者可能是甲地人,也可能是乙地人,又可能是丙地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原因就在于有的研究者對其所依據的方言未作嚴格的鑒定,并未真正確認這些方言是某一地區獨有的“地點方言”;而是帶著主觀印象來推斷,這在概念上是含混的,邏輯是不嚴謹的,自然難以服人。
其次,如同本文第一部分第一點所說,作者的籍貫與其實際生活的地區常常并不一致。因此,有的原籍在某地而實際上未在該地長期生活的作家,可能并不熟悉該地方言;反之,一些長期生活于某地,熟悉該地方言的作家,卻并非該地人。所以,即使當代研究者對作品中使用的方言作了嚴格的鑒定,真正確認這些方言確是某一地區獨有的“地點方言”,也不宜簡單地斷定作者一定是該地人(籍貫為該地),而只能說作者可能在該地生活了較長時間,也可能即該地人。
中國現代作家中,固然有善于運用家鄉方言的北京作家老舍、山西作家趙樹理這樣公認的文學語言巨匠,但也有許多作家屬于另外的情況。丁玲、周立波均為湖南籍作家,但他們在解放區長期工作、生活,懷著巨大的熱情,有意識地深入群眾,分別寫出了反映河北地區土地改革和東北地區土地改革的優秀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風驟雨》,相當熟練地運用了河北和東北的地區方言(是否某一地區獨有的“地點方言”,姑且不論)。如果僅從作品的語言風格來判斷,能說他們分別是河北人和東北人嗎?反過來,又能因此而否定他們的湖南籍貫嗎?
筆者原籍安徽廬江,卻生于重慶。除在襁褓中隨父母回過一次家鄉外,我的青少年時代主要是在重慶市區度過的;大學畢業三十余年來,我一直在今重慶轄區、成都市工作。因此,我對親戚們講的安徽話只能基本聽懂,但不會說;而對重慶話、四川話,卻非常熟悉,能夠運用自如。盡管如此,在正式場合,在填寫各種表格的時候,我歷來都毫不含糊地表明自己是安徽廬江人。那么,能否因為我不熟悉安徽方言,就否定我的安徽籍貫呢?不能。能否因為我可以熟練使用重慶、四川方言,就硬說我的籍貫是重慶或四川呢?也不能;只能據此判斷我在重慶、四川生活了較長時間,比較熟悉這里的方言。更何況,這里所說的“重慶、四川方言”,還是較大的地區方言,其使用范圍除了重慶、四川的五十余萬平方公里,還包括其部分鄰近地區,其間又有若干各具特色的“地點方言”,需要仔細辨析。即使是重慶籍、四川籍,而且熟悉本地方言的作家,如果無法判定其使用的具體地點方言,也難以判定其為重慶某地人或四川某地人。
古代作家的籍貫意識比現代人強得多,其籍貫與實際生活地區脫節,從而導致籍貫與其日常運用的語言脫節的現象也就更容易發生,我們對此應該有充分的認識。
再次,必須看到,崇尚統一的民族文化心理,使漢族長期保持著文字的統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歷史上多次的人口大遷徙,則使各地方言互相交流,互相吸收;而通俗小說與一些地域性很強的地方戲、地方曲藝有所不同,需要適應不同地域讀者的閱讀需要。因此,除了近代的《海上花列傳》這種有意用方言寫成的個別作品之外,大多數古代通俗小說作品,使用的都是當時的通行語言,方言的色彩并不突出,因而不同地域的讀者都能看懂。即使其中用了一些區域性的方言,在全書所占的比重也不大;對這些方言,不僅要考慮上面論述的兩點,還要考慮各地方言互相交流,互相吸收的影響;此外,還應注意作家學習和運用不同地域方言的才能。所以,不應過分夸大方言的識別作用。如果只是在作品中找出若干方言例證,既未窮盡書中方言的全部,也未對它進行嚴格的鑒定,便率爾宣稱它是某地方言,進而斷定作者為某地人,那是很容易出錯的。
關于《西游記》的作者,長期以來流行的觀點是“吳承恩說”。此說出自清代中葉的淮安人吳玉搢、阮葵生、丁晏等,其主要論據有兩點:其一,吳承恩“敏而多慧”,“復善諧謔”,而天啟淮安府志的《藝文志·淮賢文目》中正好記有吳承恩作《西游記》一目。其二,書中多淮安方言,“出淮人之手無疑”,吳承恩正符合這一條件。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古代小說研究的權威學者魯迅、胡適均采用了這一觀點。此后,多數學者又接受了魯迅、胡適的論斷。于是,“吳承恩著”便成為整個二十世紀《西游記》作者問題的主流觀點。然而,這兩條論據均非鐵證。其一,在明代中后期的文人中,“敏而多慧”,“復善諧謔”者不乏其人,這決非創作像《西游記》這樣的長篇小說杰作的充分條件。其二,說者特別強調的“書中多淮安方言”,其實并不可靠。一個令人驚異的事實是:吳玉搢等人說書中多淮安方言,卻并未舉出實例;二十世紀以來眾多學者沿用此說,也極少有人舉出實例;個別學者舉了少數例證,卻并未證明它們是只有淮安人才使用的“地點方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章培恒先生對“吳承恩說”作了全面而有力的質疑。就方言問題而言,他指出:書中的方言,情況復雜,根據現有的材料,只能說長江北部地區的方言是百回本以前的本子就有的,百回本倒是增加了一些吳語方言,因此,它不但不能證明百回本的作者是淮安人吳承恩,倒反而顯出百回本的作者可能是吳語方言區的人⑦。我在《〈西游記〉作者補論》一文中也補充指出:“我在校注時發現,《西游記》的語言,總的說來是明代白話小說的通行語言,其中雜用南北方言,很少有專屬性的‘淮安方言’。隨便舉些例子:‘耍子去耶’,‘渾然象個人家’,‘大造化,我們都進去住’,‘不當人’,‘一發不敢拋棄’(第1回):‘一般有九竅四肢’,‘把我們俱閃在這里’,‘被那廝搶了我們家火’,‘你們見他怎生打扮’(第2回);‘卻不趁心’,‘若有可意的,索性送我一件’,‘聒噪、聒噪’,‘日逐騰云駕霧’(第3回);‘這廝恁的神通’(第4回);‘就在樹枝上自在受用’,‘不期到家無暇’,‘老大無禮’(第5回),這些劃線的詞語,在明代小說中是南北通用的。而一些罕見的詞語,如‘嘈人:因缺乏油水使人產生吃不飽的感覺’(第27回),‘斗:湊;拼湊’(第28回),‘惡躁:可憎’(第36回),‘撒:方言,像拖鞋一樣穿’(39回)等等,至今仍在四川、重慶等地使用。這樣一來,書中的方言問題,甚至突破了吳語區的范圍。”⑧由此可見,說《西游記》中“多淮安方言”并不成立,以此來斷定吳承恩是《西游記》的作者,也就并不可靠了。
從古代小說研究的實踐經驗來看,作品使用方言的問題非常復雜,根據方言來判斷作者是非常困難的,以往已經有過若干失誤的教訓,對此必須十分謹慎。
三、民間傳說與作者籍貫
近年來,一些學者在研究古代小說作家生平籍貫時,把民間傳說也當作重要的依據。對此更應持科學的分析態度。
眾所周知,古代小說與民間傳說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經典名著,都從民間傳說中吸取了豐富的養分,又影響和衍生出許許多多新的民間傳說。因此,認真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但是,這種關系,主要包括題材的演變、故事情節的因革、審美觀念的發展、藝術手法的創新等方面,而很難落腳于作家生平籍貫的研究。然而,當代一些研究者卻企圖從某些民間傳說中尋找小說作家的行蹤。針對這種意圖,我想強調兩個問題:
第一,必須對相關的民間傳說予以準確的時間定位:究竟是小說創作之前的,還是小說完成之后的。如果是小說創作之前就有的,還應對這些傳說加以準確的地域定位,然后探討它們對小說作者可能產生的影響;如果是小說完成之后出現的,那么,主要應當探討它們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小說的影響,以及受到了什么樣的影響――當然,有的民間傳說并未受到小說的直接影響,而是來源于某些早期傳說。如果混淆不同歷史時期的民間傳說,把晚近的傳說當作考證的依據,那就顛倒了因果關系,其結論往往是站不住腳的。比如,在討論羅貫中的籍貫時,有人根據“施耐庵故鄉興化白駒一帶,流傳著‘羅貫中是太原東關廂人,是票號老板的兒子’的傳說”,來證明羅貫中是山西太原人,顯然是對《錄鬼簿續編》中“羅貫中,太原人”一語的想象性補充;有人因為山西某地有《水滸》中的白勝曾在那里賣酒的傳說,便斷定羅貫中曾經到過那里,卻忘記了白勝原本是小說虛構的人物,小說分明寫他是在山東濟州賣酒的。這樣的傳說,出現得很晚,只是《三國》、《水滸》產生廣泛影響的結果,而絕非考察羅貫中籍貫經歷的證據。
第二,更重要的是,作家籍貫與民間傳說,并沒有什么必然聯系。早在1987年,我就曾經指出:“民間傳說自有其特殊的審美價值,但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其內容卻因歷代群眾的加工、改鑄和附會而發生不同程度的變異,往往與事物的原貌差距很大;還有許多傳說則是完全沒有史實的虛構。因此,民間傳說一般不應成為考證歷史人物生平的依據。”⑨例如,歷史上的呂布,本是東漢末五原郡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人,《三國志·魏書·呂布傳》和《后漢書·呂布傳》都有明確記載;而王允為太原郡祁縣(今山西祁縣)人;由于五原郡和太原郡均屬并州,故“王允以(呂)布州里壯健,厚接納之。”而當代山西卻有民間傳說,稱呂布為山西定襄人,顯然是由于把“王允以(呂)布州里壯健”一語誤解為二人系“山西老鄉”所致。再如,《三國演義》中的貂蟬,完全是宋元以來通俗文藝虛構的產物,歷史上根本不存在以貂蟬為主角的“美人計”;然而,當代山西卻有民間傳說,稱貂蟬與呂布一樣,也是山西定襄人,顯然是受上述關于呂布傳說的影響;陜西則有傳說稱“貂蟬是陜西保安縣(今志丹縣)貂家谷溝人”;而早在元代,雜劇《錦云堂美女連環計》中貂蟬自述身世,便說自己是“忻州木耳村人氏”。對此,我曾解釋道:“既然貂蟬是虛構人物,通俗文藝敘述其籍貫、經歷等自然有較大的隨意性。”⑩這三種說法,正體現了民間傳說的流動性、變異性和某種程度的隨意性;如果根據它們來考證貂蟬的籍貫,豈非荒唐?如果再進而根據這類傳說來考證羅貫中的籍貫,又有什么可靠性?
由此看來,想通過民間傳說來考證小說作者的生平籍貫,盡管出發點可以理解,卻很容易帶上主觀性、片面性,并非具有堅實基礎的研究途徑。
上述三個問題,只是筆者近年來感觸較深者。實際上,主觀、片面的思想方法,在許多問題上都有表現。我歷來主張,研究作家的生平思想,應當盡可能全面地掌握各方面的資料,以平和的心態、實事求是的精神,進行綜合研究,充分估計、平等對待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如果暫時得不出公認的結論,寧可諸說并存,繼續進行平等而友好的探討。如果偏執一端,是很容易出問題的。
綜合上面的論述,筆者懇切呼吁學界同行:在古代小說作家生平籍貫的研究中,在更多的文學史課題的研究中,我們既要積極地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又要清醒地認識各種思路和方法的“適用邊界”;既要敢于堅持自己的“持之有故”的見解,又要尊重并善于吸收他人的不同意見,勇于糾正自己認識上的偏差,彌補自己的不足。總之,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定要多一點辯證思維!
注釋:
①馬成生:《水滸通論》第80頁,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4月版。
②參見拙作《“過五關斬六將”是真的嗎?》,原載1991年5月18日《四川日報》,先后收入拙著《三國漫談》(巴蜀書社1995年2月版)、《三國漫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
③劉世德:《羅貫中非東平人說――羅貫中籍貫考辨之二》,載《〈三國演義〉與荊州》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版。
④李金泉:《葉逢春刊〈三國志通俗演義史傳〉版本研究》,載《黃鶴樓前論三國》論文集,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⑤周文業:《〈三國演義〉數字化工程最新進展――全套〈三國演義〉地圖及〈三國演義〉地理研究》,載《黃鶴樓前論三國》論文集。
⑥郭維中、焦樹志、賈凝祥:《羅貫中著作方言詞語考析――兼論羅本祖籍》,載《〈三國演義〉與羅貫中》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版。
⑦章培恒:《百回本〈西游記〉是否吳承恩所作》,載《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第4期。
⑧沈伯俊:《〈西游記〉作者補論》,載《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4期。
⑨《關于羅貫中的籍貫問題》,原載《海南大學學報》1987年第2期,收入拙著《三國演義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版)。
⑩參見拙作《貂蟬形象的演變》(載《文藝學習》1989年第3期)、《再談貂蟬是虛構人物》(載2000年8月2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均收入拙著《三國漫話》。
原載《南開學報》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