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與方法:近代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知識建構”國際高端對話舉行
2014年9月22-23日,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方維規教授召集并主持的第二屆“思想與方法”國際高端對話暨學術論壇在北師大舉行。本屆論壇邀請了包括王汎森、羅志田在內的20余名中外知名學者參加,議程分為高端對話和學術論壇兩個部分。會議首日的高端對話在英東學術會堂舉行,王汎森院士和羅志田教授就“近代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知識建構”這一主題發表講演。他們回顧和分析了中國歷史上時空觀念的流變與發展,進行了一場關于地方/國家/世界,過去/現在/未來的學術對話。之后,德國哥廷根大學漢學講座教授、東亞系主任施耐德(Axel Schneider)教授和法蘭西科學院人文及政治學院院士巴斯蒂(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夫人,分別對二人的發言做了精湛的點評,為對話打開了新的維度。
王汎森院士現任臺灣中研院副院長,長期致力于中國明清到近代的思想與文化問題研究,是海內外聞名的思想史家。他在“中國近代思想中的‘未來’”的講演中談到,在1900年至1930年前后的中國,“未來”成為一個極重要的概念,其內容和意義不斷膨脹,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時間觀和歷史觀,對近代中國文化的許多層面、尤其是日常的生活與抉擇產生了重大而無所不在的影響。羅志田現為四川大學杰出教授,主要研究中國近代文化史、中外關系史,是該領域當前最有影響的歷史學家之一。他的題為“從地方看歷史:延續一些既存論述的思考”的演講,不再從“大一統”的上層視角,而是從州縣以下鄉鎮的基層視角,自下而上地考察了近代中國歷史的演變,著重探討宋代基層社會的構建轉折與民間自治的合法化過程,為“國家”和“地方”的關系這一經典話題提供了更多思考向度。這一思考是在蒙文通、余英時和王汎森等諸多學者對此問題的相關研究基礎上的進一步論述,同時也涉及近年來在歐美涌現的關于中國“基層社會”的具體研究。羅志田的思考對“國家”和“地方”這一組核心概念的歷時性梳理,對歷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有著極大的啟發。
對話點評者施耐德和巴斯蒂高度評價了王汎森和羅志田的發言。施耐德教授回應了王汎森“在現代史學中,未來幾乎沒有什么角色,而且也不再是可知或已知了”的論斷,認為在現代主義思潮之后,“現在”的概念變得空前重要起來,“現在”作為“過去”和“未來”間一個不斷流變的連接點,也將不斷改變我們對過去和未來的書寫。巴斯蒂院士則舉了賦稅等例,肯定了羅志田從“地方”入手考察中國歷史演變的努力。在最后進行的對話人互評環節中,王汎森和羅志田就若干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并回答了在場觀眾的提問。
次日在京師大廈第六會議廳舉行的學術論壇中,與會的20多位學者以圓桌對話的形式,圍繞會議主題展開討論。來自德國、法國、日本、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的學者暢抒己見,從“帝國”、“民族”、“科學”、“自然” 、“戀愛”和“文學批評”等不同角度出發,在學術史、思想史、文化史、文學史、文學批評史各個領域內進行細致地梳理,試圖展現出中國近代思想風氣之變遷,社會歷史之發展。一個值得關注的相似點是,他們的研究中都呈現出對具體概念不約而同的重視和對概念史這一研究方法的運用。同時,與會學者們沒有忘記在具體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方向上的反思,在討論環節內他們互相切磋,就中國近代史的熱點話題和重要概念不斷展開觀點的交鋒和對話,針對彼此的研究提出建議,為彼此的研究打開了思路。
這次學術活動的組織者、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方維規表示,近代中國創古今未有之大變局,西學東漸之風潮,改變了有識之士思考民族國家前途的時空觀念:地方、國家、世界,過去、現在、未來,新的時空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近人理解古今之變的思維方式,再造了近代中國的文化政治。在動蕩的時勢劇變中,近代知識建構通過不同知識人的具體實踐,不斷產生概念變遷和思想重構,從而引發新舊文化政治的對抗、互動和再生。而鑒于近代中國歷史的復雜語境,機械的中西之辯已很難在今天激發新的思考空間和方法視野。如何在中國問題的內在脈絡中探究概念變遷對近代變革的深刻意義,乃是有待深入開掘的重要路向。因此,組織這場高端對話和論壇,重新審視近代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知識建構之間不斷變動的復雜關系,便顯得更有意義。
此次國際高端對話暨學術論壇,延續了上一屆會議(“思想與方法:全球化時代中西對話的可能”)注重學術含金量的辦會思路,一反許多國際會議盲目追求規模大、議題全而質量低下的弊端,以少而精的原則,力求以做學問的態度辦學術會議。因其集中深入的對話和精彩紛呈的論述,本屆會議收獲了廣泛的贊譽,堪稱一次令人矚目的國際學術盛會。許多北京高校和學術機構的年輕學者和博士生踴躍參加了這次學術活動。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文藝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社會科學報》、《中國科學報》、《北京青年報》、《現代教育報》、《文化縱橫》、北京電視臺以及一些網絡媒體對會議進行了報道。(黃雨倫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