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歷代著名家教選介(二):孔子家語

附:論語·季氏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1],友諒[2],友多聞[3],益矣。友便辟[4],友善柔[5],友便佞[6],損矣。”

  【注釋】

  [1]直:正直。

  [2]諒:誠實而有信。

  [3]多聞:見聞廣博。

  [4]便辟:偏離正道,故意回避他人錯誤。

  [5]善柔:和顏悅色,阿諛奉承。

  [6]便侫:巧言善辯,逢迎諂媚。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有三種。以禮樂調節自己為喜好,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為喜好,以有許多賢德之友為喜好,這是有益的。喜好驕傲,喜歡閑游,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

  【簡析】

  這是孔子也是儒家對人生價值的判斷,強調禮樂教化,強調樂道人善,強調交友的謹慎選擇。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評析】

  這是孔子對人從少年到老年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作出的忠告。這對今天的人們還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圣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圣人之言。”

  【簡析】

  孔子主張對天命、地位高貴的人和圣人之言懷著敬畏之心,宋代的王安石提倡變法時,曾提出三不足畏: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孰是孰非,歷史已有公論。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譯文】

  孔子說:“生來就有知識的人那是較上等人,學了才有知識的人就比他們底一層次;在困境中學才知的人,又底一層次;在困境中不能學,就是民這種如爛木頭一樣的下等人了。

  【評析】

  孔子認為圣賢是生而知之者,而后天學才聰明的就較差,而在貧困學習就又較差一些,這些孔子指當然是跟著學習的儒生了,受當“天命論”的影響;貧困之中又不愿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人就是朽木不可雕!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清與否;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要思考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詢問;忿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后患,獲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準則。”

  【評析】

  本章通過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都考慮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里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范,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是孔子關于道德修養學說的組成部分。

  【原文】

  陳亢[1]問于伯魚[2]曰:“子亦有異聞[3]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4]。曰:‘學《詩》[5]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6]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⑺其子也。”

  【注釋】

  [1]陳亢:亢,音gāng,即陳子禽。(前511—前430)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名原亢,蒙人(今安徽蒙城)。齊大夫陳子車弟。孔子弟子,在77位弟子中名列第68位。曾做過單父(山東單縣南)宰,施德政于民,頗受后人好評。其兄死,反對家人殉葬。

  [2]伯魚:.孔子的兒子鯉的字。

  [3]異聞:這里指不同于對其他學生所講的內容。

  [4]鯉趨而過庭:快步從庭里走過。趨,快步。

  [5]《詩》:即《詩經》,中國最早的一部民歌集,共305篇,據說經過孔子刪定。

  [6]禮:指《禮記》,儒家五經之一。

  [7]遠:音yuàn,不親近,不偏愛。

  【譯文】

  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里聽到過什么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父親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么說話。’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回去就學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獲,聽了關于《詩》的道理,聽了關于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評析】

  這段話通過孔子兒子鯉的介紹,可看出孔子對《詩》和《禮》的高度重視,前者是文學,孔子認為不學習|《詩》就不懂得如何表達;后者更是儒家立國、持家的綱領所在。這段話也為我們留下孔子家教極為珍貴的史料。

  【原文】

  子曰:“小子[1]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2],可以觀[3],可以群[4],可以怨[5]。邇之事父[6],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注釋】

  [1]小子:這里是孔子稱呼自己的弟子們。

  [2]興:本義是興起,發動。這里指激發人的意志和感情。好的詩歌都是有感而發的,讀之可以使人受到感動,而興發愛憎的感情,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

  [3]觀:本義是觀察,觀看。這是指提高人的觀察能力。《詩經》的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歷史上的政治得失、現實生活的狀況,乃至各國各地的風俗民情、自然風物等在詩中都有反映。讀詩可以豐富知識,從而相應地提高觀察能力。

  [4]群:使人合群。詩離不開寫人,多讀詩就可以更深切地了解人,懂得如何與人相處、相交,培養鍛煉人的合群的本領。

  [5]怨:怨恨。《詩經》中有不少怨刺詩,表達對現實的憤懣,抒發人們心中的不平,諷刺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讀了以后,可以學會用諷刺的方法,用正當的宣泄,來表達心中怨恨不平的感情。

  [6]邇(ěr耳):近。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何不學習《詩經》呢?《詩經》可以激發人的意志和感情,可以提高觀察能力,可以使人合群,可以抒發怨恨不平;近可以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字。”

  【評析】

  比起莊子將寓言故事視為“大道”之外的“小說”,孔子可能是最早認識到文學巨大的社會功能的。他認為是個可以指激發人的意志和感情;可以據此考察歷史上的政治得失、現實生活的狀況,乃至各國各地的風俗民情、自然風物;可以團結人民凝聚力量;可以揭露和打擊腐朽的東西。從近處說可以用來孝順父母,從遠處說,可以為國家貢獻力量。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平县| 广东省| 九台市| 黔西| 乌兰县| 山阴县| 喜德县| 安陆市| 通城县| 六安市| 正镶白旗| 于田县| 南溪县| 金寨县| 洛扎县| 日照市| 平邑县| 潼关县| 泰来县| 新沂市| 留坝县| 南丹县| 任丘市| 大关县| 三原县| 南投市| 仪陇县| 泽州县| 南岸区| 廉江市| 万盛区| 隆安县| 越西县| 河源市| 兴宁市| 望城县| 香格里拉县| 永修县| 格尔木市| 库尔勒市| 沾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