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著名家教選介(二):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一書最早著錄于《漢書·藝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門人所撰,其書早佚。唐顏師古注《漢書》時,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語”。顏師古所云今本《孔子家語》,乃三國時魏王肅收集并撰寫的十卷本。王肅,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曾遍注儒家經典,是鄭玄之后著名的經學大師。他主張微言大意,綜合治經,反對鄭玄不談內容的文字訓詁學派。王肅雜取秦漢諸書所載孔子遺文逸事,又取《論語》、《左傳》、《國語》、《荀子》、《小戴禮》、《大戴禮》、《禮記》、《說苑》等書中關于婚姻、喪葬、郊禘、廟祧等制度與鄭玄所論之不同處,綜合成篇,借孔子之名加以闡發,假托古人以自重,用來駁難鄭學。
對《孔子家語》,歷來頗多爭議。宋王柏《家語考》、清姚際恒《古今偽書考》、范家相《家語證偽》、孫志祖《家語疏證》均認為該書是偽書。宋朱熹《朱子語錄》、清陳士珂和錢馥的《孔子家語疏證》序跋,黃震《黃氏日抄》等則對偽書說持有異議。晚近以來,學界疑古之風盛行,《家語》乃王肅偽作的觀點幾成定論。然而一千多年來,該書廣為流傳,《四庫全書總目》曾客觀地評論其價值說:“其書流傳已久,且遺文軼事,往往多見于其中。故自唐以來,知其偽而不能廢也。”
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西漢墓出土的竹簡《儒家者言》,內容與今本《家語》相近。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墓也出土了篇題與《儒家者言》相應的簡牘,內容同樣和《家語》有關。這些考古發現說明,今本《孔子家語》是有來歷的,早在西漢即已有原型存在和流傳,并非偽書,更不能直接說成是王肅所撰著。它陸續成于孔安國以及與王肅同時的孔猛等孔氏學者之手,經歷了一個很長的編纂、改動、增補過程,是孔氏家學的產物。應當承認它在有關孔子和孔門弟子及古代儒家思想研究中的重要價值。
《孔子家語》中,詳細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門生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生動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對研究儒家學派(主要是創始人孔子)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論價值。同時,由于該書保存了不少古書中的有關記載,這對考證上古遺文,校勘先秦典籍,有著巨大的文獻價值。其次,由于王肅收集在書中的內容大都具有較強的敘事情,也就是說大多是有關孔子的逸聞趣事,所以,此書又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首先,此書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也是我們認識歷史上真實的孔子面目的重要依據。第三,書中的許多故事和孔子的許多充滿哲理的語言對我們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孔子家語》,或稱《家語》,今本10卷44篇,《孔子家語》版本較多,主要有李氏重刻汲古閣本、貴池劉世珩玉海堂覆宋蜀大字本,坊間石印影寫北宋本,《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間黃魯曾覆宋本為其中較好的版本。今有中華書局1995版。
第十二·弟子行
【原文】
衛將軍文子[1]問于子貢[2]曰:“吾聞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詩》、《書》,而道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觀之以禮樂,然后成之以文德。蓋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為賢?”子貢對以不知。
文子曰:“以吾子常與學,賢者也,不知何謂?”
子貢對曰:“賢人無妄,知賢即難。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難于知人。是以難對也。”
文子曰:“若夫知賢,莫不難。今吾子親游焉,是以敢問。”
子貢曰:“夫子之門人,蓋有三千就焉[3],賜有逮及焉,未逮及焉[4],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請問其行。”
子貢對曰:“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夫稱言不茍,是顏回[5]之行也。孔子說之以《詩》曰:‘媚茲一人,應侯慎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則。’[6]若逢有德之君,世受顯命,不失厥[7]名。以御于天子,則王者之相也”;
“在貧如客,使其臣如借。不遷怒,不深怨,不錄舊罪,是冉雍[8]之行也。孔子論其材曰:‘有土之君子也,有眾使也,有刑用也,然后稱怒焉。匹夫之怒,唯以亡其身。’孔子告之以《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9];
“不畏強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10]之行也。孔子和之以文,說之以《詩》曰‘受小拱大拱,而為下國駿龐[11],荷天子之龍。不憨不悚,敷奏其勇。’強乎武哉,文不勝其質”;
“恭老恤幼,不忘賓旅,好學博藝,省物而勤也,是冉求[12]之行也。孔子因而語之曰:‘好學則智,恤孤則惠,恭則近禮,勤則有繼。堯舜篤恭以王天下。’其稱之也,曰‘宜為國老’”;
“齊莊而能肅,志通而好禮,儐相兩君之事,篤雅有節,是公西赤[13]之行也。子曰:‘禮經三百,可勉能也;威儀三千,則難也。’公西赤問曰:‘何謂也?’子曰:‘貌以儐禮,禮以儐辭,是謂難焉。眾人聞之,以為成也。’孔子語人曰:‘當賓客之事,則達矣。’謂門人曰:‘二三子之欲學賓客之禮者,其于赤也’”;
“滿而不盈,實而如虛,過之如不及,先王難之。博無不學,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無所不信;其橋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壽[14],是曾參[15]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參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稱之”;
“美功不伐,貴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無告,是顓孫師[16]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則猶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則仁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17]夫子以其仁為大”;
“學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著截焉,是卜商[18]之行也。孔子說之以《詩》曰:‘式夷式已,無小人殆。’[19]若商也,其可謂不險矣”;
“貴之不喜,賤之不怒;茍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臺滅明[20]之行也。孔子曰:‘獨貴獨富,君子恥之,夫也中之矣’”;
“先成其慮,及事而用之,故動則不妄,是言偃[21]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則學,欲知則問,欲善則詳,欲給則豫[22]。當是而行,偃也得之矣’”;
“獨居思仁,公言仁義,其于《詩》也,則一日三覆‘白圭之玷’[23],是宮紹[24]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為異士”;
“自見孔子,出入于戶,未嘗越履。往來過之,足不履影。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執親之喪,未嘗見齒。是高柴[25]之行也。孔子曰:‘柴于親喪,則難能也;啟蟄不殺,則順人道;方長不折,則恕仁也。成湯[26]恭而以恕,是以日隋。’凡此諸子,賜之所親睹者也。吾子有命而訊賜,固不足以知賢”。
文子曰:“吾聞之也,國有道則賢人興焉,中人用焉,乃百姓歸之。若吾子之論,既富茂矣,壹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
子貢既與衛將軍文子言,適魯[27]見孔子曰:“衛將軍文子問二三子之于賜,不壹而三焉,賜也辭不獲命[28],以所見者對矣。未知中否,請以告。”
孔子曰:“言之乎”?子貢以其辭狀告孔子。子聞而笑曰:“賜,汝次焉人矣。”[29]子貢對曰:“賜也何敢知人,此以賜之所睹也。”孔子曰:“然。吾亦語汝耳之所未聞,目之所未見者,豈思之所不至,智之所未及哉?”子貢曰:“賜愿得聞之”。
孔子曰:“不克不忌[30],不念舊怨,蓋伯夷、叔齊[31]之行也;思天而敬人,服義而行信,孝于父母,恭于兄弟,從善而教不道,蓋趙文子[32]之行也;其事君也,不敢愛其死,然亦不敢忘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君陳[33]則進而用之,不陳則行而退。蓋隨武子[34]之行也;其為人之淵源[35]也,多聞而難誕,內植足以沒其世。國家有道,其言足以治;無道,其默足以生。蓋銅鞮伯華[36]之行也;外寬而內正,自極于隱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終。蓋蘧伯玉[37]之行也;孝恭慈仁,允德圖義[38],約貨去怨,輕財不匱。蓋柳下惠之行也;其言曰:‘君雖不量于其身,臣不可以不忠于其君。是故君擇臣而任之,臣亦擇君而事之。有道順命,無道衡命。’蓋晏平仲之行也;蹈忠而行信,終日言不在尤之內。國無道,處賤不悶,貧而能樂。蓋老萊子[39]之行也;易行以俟天命,居下不援其上。其親觀于四方也,不忘其親,不盡其樂。以不能則學,不為己終身之憂。蓋介子山[40]之行也。”
子貢曰:“敢問夫子之所知者,蓋盡于此而已乎?”
孔子曰:“何謂其然?亦略舉耳目之所及而矣。昔晉平公問祁奚曰:‘羊舌大夫[41],晉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祁奚辭以不知。公曰:‘吾聞子少長乎其所,今子掩之,何也?’祁奚對曰:‘其少也恭而順,心有恥而不使其過宿;其為大夫,悉善而謙其端;其為輿尉也,信而好直其功。至于其為容也,溫良而好禮,博聞而時出其志。’公曰:‘曩者問子,子奚曰不知也?’祁奚曰:‘每位改變,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此又羊舌大夫之行也。”
子貢跪曰:“請退而記之。”
【注釋】
[1]文子:衛國公卿,名彌牟。
[2]子貢:端木賜宇子貢,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利口巧辭,善于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于經商之道,曾經經商于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斤。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3]蓋有三千就焉:指孔門弟子有三千人。
[4]賜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我端木賜有接觸過的,也有未接觸過的。
[5]顏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國人,名回,字子淵,亦名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后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圣”。山東曲阜還有“復圣廟”。
[6]媚茲一人,應侯慎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則:皆出自《詩經》“大雅”“下武”篇。前者的意思是侍奉君主恭敬慎重,這樣才能得到君主長久的信任;后者的意思是恪守對長輩的孝順。
[7]厥:代詞,他的。
[8]冉雍:(前522年-?),字仲弓,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于魯昭公二十年。孔子弟子,小孔子二十九歲。唐贈薛侯,宋封下邳公,改封薛公。仲弓是冉伯牛的“宗族”,生于不肖之父。為人敦厚、氣度寬宏,孔門十哲之一,在孔門以德行著稱,早年拜師于孔子,孔子稱贊他可以做南面王,《論語》中提到他的名字11次,并尊冉雍為孔子四大德行特優之弟子。
[9]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出自《詩經·大雅·蕩》,意思是說做人、做事、做官沒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終。“靡”,沒有。
[10]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18歲時,適逢孔子東游到卞,得到孔子賞識,收為弟子。為人勇武,性格爽直,信守承諾,忠于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對孔子的言行,雖然常提出意見,但卻是個好弟子。曾協助孔子“墮三都”,都跟隨孔子周游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講信義,是孔門弟子中性格較為獨異的一位。
[11]受小拱大拱,而為下國駿龐:出自《詩·商頌·長發》。意思是說承受上天之意,為諸侯國護法。“拱”,法。
[12]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有,通稱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并身先士卒,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但因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曾受到孔子的嚴厲批評。
[13]公西赤:(前509~?)春秋末年魯國人。姓公西,名赤,字子華,亦稱公西華。在孔子弟子中,以長于祭祀之禮、賓客之禮著稱,且善于交際,曾“乘肥馬,衣輕裘”,到齊國活動。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追封“邵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鉅野侯”。明嘉靖九年(1530)改稱“先賢公西子”。
[14]眉壽:長壽。因人老會長出長眉毛,故稱眉壽。
[15]曾參:(前505-前435),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嘉祥縣)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世稱“曾子”。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曾林(曾子墓)
[16]顓孫師:(前503-?),名師,字子張,春秋末年陳國陽城(今河南登封)人。為人勇武,性情偏激,但廣交朋友。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子張》),重視自己的德行修養。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追封為“陳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宛丘侯”。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改封“穎川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進封“陳國公”,升十哲位。不久又稱“陳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顓孫子”。
[17]愷悌君子,民之父母:出自《詩經·大雅·洞酌》。意思是:平易近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愷悌”,和顏悅色,易于接近。
[18]卜商:(前507——?)字子夏,衛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與子游前列入文學科。
[19]式夷式已,無小人殆: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式,用;夷,平也。意為用平和、公平的態度處人處事,不要和小人靠攏。
[20]澹臺滅明:復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歲,魯國人。拜孔子為師時,孔子見他長相丑陋,認為沒多大才能。子游做武城宰時,孔子問:“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嗎?”子游說:“有位叫澹臺滅明的,做事從不走小路捷徑投機取巧,如果沒有公事他從不到我屋里來。后來,澹臺滅明往南游學到吳地(即楚國,后老死在楚國)。跟從他學習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學管理制度,影響甚大,是當時儒家在南方的一個有影響的學派。其才干和品德傳遍了各諸侯國。孔子聽到這些消息感慨地說:“我憑語言判斷的,看錯了宰予;憑長相判斷人,看錯了子羽”。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賢,他是其中之一。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封“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為“金鄉侯”從祀孔子。
[21]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稱叔氏。春秋時常熟人,為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擅長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闡揚孔子學說,用禮樂等教化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為孔子所稱贊。后人配祀孔廟,列入“孔門十哲”,尊崇為南方夫子。唐以后多次追封號侯、吳公、吳國公等。明嘉靖時改稱“先賢言子”。清康熙時設置五經博士一員,由言偃后裔世襲。
[22]欲給則豫:給,豐足,充裕;豫,事先準備。舊注:“事欲給而不礙,則莫若于豫。”
[23]白圭之玷:出自《詩經·大雅·抑》。圭,古代行禮時用的玉器;玷,白玉上的一個斑點。比喻人或物大體很好,只是有些小缺點。
[24]宮紹:孔子弟子,具體情況不詳。
[25]高柴:齊國人。東周春秋時期齊文公十八世孫,字子羔,又稱子皋、子高、季高、季臯、季子臯,少孔子三十歲。高柴身高不滿五尺,在孔子門下受業,孔子認為他憨直忠厚。高柴在魯、衛兩國先后四次為官,歷任魯國費宰、郕宰、武城宰和衛國的士師,是孔門弟子中從政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個。魯哀公十五年,衛國政變,高柴急忙逃離衛國,并勸子路不要回宮里去,子路拒絕他的勸阻,結果回宮遇害。高柴以尊老孝親著稱,拜孔子為師后,從未違反過禮節。任衛國獄吏時,不徇私舞弊,按法規辦事,為官清廉,執法公平,有仁愛之心,受到孔子的稱贊、民眾的贊揚。為人性格直爽,與子路是好友。子路認為他忠厚純正,能守孝道,并善為吏。高柴曾游學蘭陵,教授弟子,傳播仲尼之道,死后葬于蘭陵(今山東省蘭陵縣蘭陵故城東北5公里的劉堡子村)
[26]成湯:商朝開國之君,子姓,名履,又稱天乙。討伐夏桀,建立商朝,傳十七代,至紂為周所滅。
[27]適魯:到魯國去。
[28]不壹而三焉,賜也辭不獲命:不止一次而是再三請求我。我端木賜沒有得到您的準許就對他說了。
[29]汝次焉人矣:你能給人排座次了。次,次序;焉,介詞,給。
[30]不克不忌:克,苛刻;忌,嫉妒。
[31]伯夷、叔齊: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
[32]趙文子:(前598年-前541年)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晉悼公之相。大夫趙盾之孫、趙朔之子。世人尊稱趙孟,春秋時代晉國的執政大夫。趙氏為晉國世族,其曾祖趙衰為晉文公時大夫,曾輔佐文公成就霸業。其祖父趙盾,作為晉國的執政大臣,歷事襄公、靈公、成公三朝。其父趙朔在晉景公時,繼任大夫之職。其子趙成,字景叔,謚趙景子,其孫趙鞅。趙文子以有知人之明聞于世,他在世時,通過外交活動增強了晉國在諸侯間的地位。
[33]君陳:君主信任。
[34]隨武子:即士會(約公元前660—前583),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士蒍之孫。祁姓,士氏,名會,字季,因封于隨,稱隨會,人稱隨武子;封于范,又稱范會,人稱范武子。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國,河曲之戰中為秦國獻計,成功抵御晉軍。后被趙盾用計迎回晉國。邲之戰中看到晉軍內部不和,主張班師。荀林父死,升任執政,專務教化,使晉國之盜皆逃于秦。郤克使齊受辱,請求伐齊不得,士會擔心晉國發生內亂,告老讓郤克為執政。二十年后,晉悼公猶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趙武、叔向等猶追思士會,欲從之游。
[35]淵源:指思慮深邃。
[36]銅鞮(tí)伯華:春秋時晉國大夫羊舌赤,字伯華,叔向的兄長,銅鞮是他的封地。其父羊舌職去世,中軍尉祁奚推薦為羊舌赤代替其位。魏絳執法,殺死在軍中亂行的晉悼公弟弟揚干的仆人,晉悼公大怒,伯華肯定了魏絳的做法,使晉悼公重賞了魏絳。前552年,范宣子、士鞅父子誣陷欒盈謀反,羊舌氏受到牽連,伯華、叔向一度被下獄。
[37]蘧(qú)伯玉:名蘧瑗,字伯玉,謚成子。春秋衛國人,約生于公元前585年左右,卒于公元前484年以后,是位年逾百歲的壽星。他自幼聰明過人,飽讀經書,能言善變,外寬內直,生性忠恕,虔誠坦蕩。蘧伯玉生于仕宦之家,其父無咎,謚莊子,也是衛國名大夫。蘧佰玉一生,侍奉衛國獻公、殤公、靈公三代國君。他主張以德治國,執政者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去感化、教育、影響人民,他體恤民生,實施弗治之治。所以衛國幾經戰亂、內訌,早已淪為大國的與國,在幾個大國的夾縫中生存,但由于蘧佰玉等幾個大臣的努力,衛國仍能穩立中原,民眾安居樂業,致使孔子周游列國進入衛國時,竟然發出“庶已乎”的驚嘆。蘧伯玉與孔子一生為摯友。二人分別仕于魯和衛時就曾互相派使者致問。在孔子周游列國的14年中,有10年在衛國,其中兩次住在蘧佰玉家,前后達9年。尤其是孔子第二次從外地回到衛國,蘧佰玉已年高隱退,孔子再次在其家設帳授徒,二人更是無事不談,充分交流思想。蘧佰玉的政治主張、言行、情操對儒家學說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他的言行合乎儒家學說的基本觀點,為以后儒家學派的最終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不僅如此,蘧伯玉“弗治之治”的政治主張,也開創了道家“無為而治”的先聲。
[38]允德圖義:允德,修德,涵養德行;圖義,考慮義。舊注:“允,信也。圖,謀。”
[39]老萊子:(約公元前599一約公元前479),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肇始人之一。楚國人。著書立說,傳授門徒,宣揚道家思想。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孔子受困于陳、蔡,楚昭王迎孔子來楚國。孔子見老萊子,向老萊子請教怎樣輔助國君。老萊子訓導:“你對世人的痛苦感到哀傷,卻輕視你的作為給萬代子孫帶來的禍患,這究竟是貧乏無知還是無法達到目的呢?與其贊譽唐堯而非議夏桀,不如堯、桀而亡,收起那些褒貶,反乎自然必有損傷,不安不靜必生邪惡。對人作事從容隨物,故常成功。有什么辦法,你自以為賢能啊!”要孔子改變那種志在經營四海,以賢能自負的態度。從中同時也流露出戒除驕矜,淡泊名利,亡卻好惡,順乎自然的思想主張。他還用“齒、舌”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這些語言,多為各國名家策士摘引。他的思想屬“言道家之用”雖然謀求的不是治國之道,但仍有一定關注社會的內容。后來道家莊子“群人南面之法”。則擴大發展了老萊子消積、無為的一面。
老萊子不愿“受人官祿、為人所制”,隱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無前479)發生“白公勝之亂”,繼而陳國南侵,為避亂世,他攜妻子逃至紀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陽,“葭墻蓬室,木床蓍席,衣蘊食藪,墾山播護。”楚惠王自駕車前往,迎接老萊子到郢都出任官職,輔助國政。他謝絕說:“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為避免楚惠王再來聘求,他棄去茅舍,渡過長江,至江陵江南地區棲身,過著“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之,據其遺粒足以食也”的隱居生活。
[40]介子山:即綿山也叫介子山。據說此山就是燒死介子推的大山,因此也改名為介子山。介子推(?—公元前636年)晉國賢臣,又名介之推,后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周朝晉國(今山西介休)人,生于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后葬于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并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
[41]晉平公、祁奚、羊舌大夫:晉平公,姬姓,晉氏,名彪,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悼公之子,前557年―前532年在位。即位之初(前557年),與楚國發生湛阪之戰,獲得勝利。后來,令祁黃羊舉賢,祁黃羊先后推薦仇人解狐和兒子祁午,留下“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美譽。在位22年去世,死后其子晉昭公繼位。祁奚:祁奚(前620–前545),姬姓,祁氏,名奚,字黃羊,春秋時晉國人(今山西祁縣人),因食邑于祁(今祁縣),遂為祁氏。周簡王十四年(前572),晉悼公即位,祁奚被任為中軍尉。“下宮之難”后,晉景公曾以趙氏之田“與祁奚”。悼公繼位,“始命百官”,立祁奚為中軍尉。平公時,復起為公族大夫,去劇職,就閑官,基本上不過問政事了。祁奚在位約六十年,為四朝元老。他忠公體國,急公好義,譽滿朝野,深受人們愛戴。盂縣、祁縣有祁大夫廟。羊舌大夫:即羊舌赤。亦即銅鞮伯華。
【譯文】
衛國的將軍文子問子貢說:“我聽說孔子教育弟子,先教他們讀《詩》和《書》,然后教他們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講的是仁義,觀看的是禮樂,然后用文才和德行來成就他們。大概學有所成的有七十多人,他們之中誰更賢明呢?”子貢回答說不知道。
文子說:“因為你常和他們一起學,也是賢者,為何說不知道呢?”
子貢回答說:“賢能的人沒有妄行,了解賢人就很困難。所以君子說:‘沒有比了解人更困難的了。’因此難以回答。”
文子說:“對于了解賢人,沒有不困難的。現在您本人親身在孔子門下求學,所以敢冒昧問您。”
子貢說:“先生的門人,大概有三千人就學。有些是與我接觸過的,有些沒有接觸,所以不能普遍地了解來告訴你。”
文子說:“請就您所接觸到的談談,我想問問他們的品行。”
子貢回答說:“能夠起早貪黑,背誦經書,崇尚禮義,行動不犯第二次過錯,引經據典很認真的,是顏淵的品行。孔子用《詩經》的話來形容顏淵說:‘如果遇到國君寵愛,就能成就他的德業。永遠恭敬盡孝道,孝道足以為法則。’如果顏淵遇到有德的君王,就會世代享受帝王給予的美譽,不會失去他的美名。被君王任用,就會成為君王的輔佐”;
“身處貧困能矜持莊重,使用仆人如同借用般客氣。不把怒氣轉移到別人身上,不總是怨恨別人,不總是記著別人過去的罪過,這是冉雍的品行。孔子評論他的才能說:‘擁有土地的君子,有民眾可以役使,有刑罰可以施用,而后可以遷怒。普通人發怒,只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孔子用《詩經》的話告訴他說:‘萬事都有開端,但很少有善始善終的’”;
“不害怕強暴,不欺辱鰥寡,說話遵循本性,相貌堂堂端正,才能足以打仗帶兵,這是子路的品行。孔子用文辭來贊美他,用《詩經》中的話來稱贊他:‘接受上天大法和小法,庇護下面諸侯國,接受天子授予的榮寵。不膽怯不惶恐,施神威奏戰功。’強力又勇敢啊!文采勝不過他的質樸”;
“尊敬長輩,同情幼小,不忘在外的旅人,喜好學習,博綜群藝,體察萬物且勤勞,這是冉求的品行。孔子因此對他說:‘好學就有智慧,同情孤寡就是仁愛,恭敬就接近禮義,勤勞就有收獲。堯舜忠誠謙恭,所以能稱王天下。’孔子很稱贊他,說:‘你應當成為國家的卿大夫’”;
“整齊莊重而又嚴肅,志向通達而又喜好禮儀,作為兩國之間的儐相,忠誠雅正而有節制,這是公西赤的品行。孔子說:‘禮經三百篇,可以通過努力學習來了解;三千項威嚴的禮儀細節,則難以掌握。’公西赤說:‘為什么這樣說呢?’孔子說:‘作儐相接待賓客要有莊重的容貌,要根據不同的禮節來致辭,所以說很難。眾人聽到儐相的致辭,認為儀式就完成了。’孔子對大家說:‘接待賓客這件事,他已經做到了。’孔子又對弟子說:‘你們想學習接待賓客禮儀的人,就向公西赤學習吧’”;
“完滿卻不自我滿足,淵博卻如同虛空,超過卻如同趕不上,古代的君王也難以做到。知識廣博無所不學,他的外表恭敬,德行敦厚;他對任何人說話,沒有不真實的;他的志向高明遠大,他的胸襟開闊坦蕩,因此他長壽,這是曾參的品行。孔子說:‘孝是道德的起始,悌是道德的前進,信是道德的加深,忠是道德的準則。曾參集中了這四種品德。’孔子就以此來稱贊他”;
“有大功不夸耀,處高位不欣喜,不貪功不慕勢,不在貧苦無告者面前炫耀,這是顓孫師的品行。孔子這樣評價他:‘他的不夸耀,別人還可能做到,他在貧苦無告者面前不炫耀,則是仁德的表現。’《詩經》說:‘平易近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先生認為他的仁德是很偉大的”;
“學習能夠深入理解其義,送迎賓客必定恭敬,和上下級交往界限分明,是卜商的品行。孔子用《詩經》的話評價他說:‘能夠用平和公正的態度處人處事,就不會受到小人的危害。’像卜商這樣,可以說不至于有危險了’”;
“富貴了他也不欣喜,貧賤了他也不惱怒;假如對民眾有利,他寧愿行為儉約;他侍奉君王,是為了幫助下面的百姓,這是澹臺滅明的品行。孔子說:‘獨自一個人富貴,君子認為是可恥的,澹臺滅明就是這樣的人’”;
“先考慮好,事情來臨就按計劃而行,這樣行動就不會有錯,這是言偃的品行。孔子說:‘想要有才能就要學習,想要知道就要問別人,想要把事情做好就要仔細審慎,想要富足就要先有儲備。按照這個原則行事,言偃是做到了’”;
“個人獨居時想著仁義,做官時講話講的是仁義,對于《詩經》上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的話牢記在心,因此言行極其謹慎,如同一天三次磨去白玉上的斑點,這是宮紹的品行。孔子相信他能行仁義,認為他是與眾不同的人”;
“自從見到孔子,進門出門,從沒有違反禮節。走路來往,腳不會踩到別人的影子。不殺蟄伏剛醒的蟲子,不攀折正在生長的草木。為親人守喪,沒有言笑。這是高柴的品行。孔子說:‘高柴為親人守喪的誠心,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春天不殺生,是遵從做人的道理;不折斷正在生長的樹木,是推己及物的仁愛。成湯謙恭而又能推己及人,因此威望天天升高。’以上這幾個人是我親自目睹的。您向我詢問,要求我回答,我本來也不能夠知道誰是賢人。”
文子說:“我聽說,國家按正道行事,那么賢人就興起來了,正直的人就會被任用,百姓也會歸附。接照您剛才的議論,內容已經很豐富了,他們都可以做諸侯的輔佐啊。大概世上沒有明君,所以沒有得到任用。”
子貢和衛將軍文子說過話之后,到了魯國,見到孔子,說:“衛將軍文子向我問同學們的情況,再三地問,我推辭不掉,把我所見到的告訴了他。不知道是否合適,請讓我告訴您吧。”
孔子說:“說說吧。”子貢把和文子對話的情況告訴了孔子。孔子聽后笑著說:“賜啊,你能給人排座次了。”子貢回答說:“我怎敢說知人,這是我親眼看見的啊。”孔子說:“是這樣的。我也告訴你一些你沒聽到、沒看到的事,這些難道是頭腦想不到的,智力達不到的嗎?”
子貢說:“我很愿意聽。”
孔子說:“不苛刻不忌妒,不計較過去的仇恨,這是伯夷叔齊的品行;思考天道而且尊敬人,服從仁義而做事講信用,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從善如流而又教導不按正道而行的人,這是趙文子的品行;侍奉國君,不敢愛惜自己的生命,然而也不敢不愛惜自己的身體。謀求自己的發展,也不忘記朋友。君王任用時他就努力去做,不用則離開而退隱。這是隨武子的品行;為人思慮深邃,見聞廣博難以被欺騙,內心修養足以終身受用。國家按正道治理,他的言論足以用來治國;國家不按正道治理,他的沉默足以用來保存自己。這是銅鞮伯華的品行;外表寬容而且內心正直,能自己矯正自己的行為,自己正直而不要求別人,努力地追求仁義,終身行善。這是蘧伯玉的品行;孝敬謙恭慈善仁愛,涵養德行謀求仁義,少積聚財富消除怨恨,輕視財物又不匱乏。這是柳下惠的品行;他說:‘君主雖然不能度量臣子的能力,臣子不能不忠于君主。因此君主選擇臣子而任用,臣子也選擇君主來侍奉,君主按正道而行就聽從他的命令,不按正道就隱居不仕’,這是晏平仲的品行;行動講求忠信,即使整天說話,也不會出錯。國家混亂,身處低位而不愁悶,生活貧困而能保持快樂。這是老萊子的品行;改變自己的行為來等待機遇,身處低位卻不攀附高枝。到四處游觀,不忘記父母;想到父母,不盡興就趕快歸來。因為才能不足就去學習,不造成終身的遺憾。這是介子山的品行”。
子貢問:“請問老師,您所知道的,就到此為止了嗎?”
孔子說:“怎么能這樣說呢?我只是大略舉出耳聞目睹的罷了。從前晉平公問祁奚:‘羊舌大夫是晉國的優秀大夫,他的品行怎么樣?’祁奚推辭說不知道。晉平公說:‘我聽說你從小在他家長大,你現在隱藏著不愿說,是為什么呢?’祁奚回答說:‘他小時候謙恭而和順,心里覺得有過錯不會留到第二天來改正;他作為大夫,凡事皆出于善心而又謙虛正直;他做輿尉時,講信用而不隱瞞功績。至于他的外表,溫和善良而喜好禮節,廣博地聽取而時出己見。’晉平公說:‘剛才我問你,你怎么說不知道呢?’祁奚說:‘他的職位經常改變,不知他現在做什么官,所以不敢說知道。’這又是羊舌大夫的品行。”
子貢跪下說:“請讓我回去記下您的話。”
【簡析】
這是一篇首尾連貫的完整對話,整篇文字又見《大戴禮·衛將軍文子》。文中有子貢對孔門數位弟子的操行所做的評價。這些評價皆以儒家的仁義道德為標準,以此可見儒家的道德和是非標準。至于孔子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似端木賜的耳濡目染,而是以史料為依據,似乎更高一個層次。可供研究先秦史和儒學史的人參考。其語言不似《論語》簡潔,有七十子后學之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