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著名家教選介(二):孔子家語
第六·問禮
【原文】
哀公問于孔子曰:“大禮[1]何如?子之言禮,何其尊也?”孔子對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禮也。”公曰:“吾子言焉!”
孔子曰:“丘聞之,民之所以生者,禮為大。非禮則無以節事天地之神焉,非禮則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焉,非禮則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婚姻親族疏數之交焉。是故君子此之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順百姓,不廢其會節[2]。既有成事,而后治其文章黼黻,以別尊卑上下之等。其順之也,而后言其喪祭之紀[3],宗廟之序。品其犧牲[4],設其豕臘,修其歲時,以敬其祭祀,別其親疏,序其昭穆[5]。而后宗族會燕,即安其居,以綴恩義。卑其宮室,節其服御[6],車不雕璣,器不影鏤[7],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與萬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禮也如此。”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
孔子對曰:“今之君子,好利無厭,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8]民是盡。以遂其心,以怨其政,以忤其眾,以伐有道。求得當欲不以其所,虐殺刑誅不以其治。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為禮也。”
【注釋】
[1]大禮:隆重的禮儀。
[2]會節:舊注:“會指理之所聚而不可遺處,節謂分之所限而不可過處。”意指最重要的禮和最高的界限。
[3]喪祭:葬后的祭禮。紀:法度規矩。
[4]犧牲:供祭祀用的牲畜。
[5]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稱穆,用來分別宗族內部的長幼、親疏和遠近。
[6]節其服御:節省日常用度。服御:衣服車馬之類。
[7]影鏤:雕刻,刻鏤。
[8]固:堅持,一定。
【譯文】
魯哀公向孔子請教說:“隆重的禮儀是什么樣的?您為什么把禮說得那么重要呢?”
孔子回答道:“我是個鄙陋的人,不足以了解隆重的禮節。”
魯哀公說:“您還是說說吧!”
孔子回答道:“我聽說,在民眾生活中,禮儀是最重要的。沒有禮就不能有節制地侍奉天地神靈,沒有禮就無法區別君臣、上下、長幼的地位,沒有禮就不能分別男女、父子、兄弟的親情關系以及婚姻親族交往的親疏遠近。所以,君主把禮看得非常重要,認識到這一點以后,用他所了解的禮來教化引導百姓,使他們懂得禮的重要和禮的界限。等到禮的教化卓有成效之后,才用文飾器物和禮服來區別尊卑上下。百姓順應禮的教化后,才談得上喪葬祭祀的規則、宗廟祭祀的禮節。安排好祭祀用的犧牲,布置好祭神祭祖用的干肉,每年按時舉行嚴肅的祭禮,以表達對神靈、先祖的崇敬之心,區別血緣關系的親疏,排定昭穆的次序。祭祀以后,親屬在一起飲宴,依序坐在應坐的位置上,以聯結彼此的親情。住低矮簡陋的居室,穿儉樸無華的衣服,車輛不加雕飾,器具不刻鏤花紋,飲食不講究滋味,內心沒有過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以前的賢明君主就是這樣講禮節的。”
魯哀公問:“現在的君主為什么沒有人這樣做了呢?”
孔子回答說:“現在的君主貪婪愛財沒有滿足的時候,放縱自己的行為不感到厭倦,放蕩懶散而又態度傲慢,固執地搜刮盡人民的資財。為滿足自己的欲望,不顧招致百姓的怨恨,違背眾人的意志,去侵犯政治清明的國家。只求個人欲望得到滿足而不擇手段,殘暴地對待人民而肆意刑殺,不設法使國家得到治理。以前的君主統治民眾是用前面說的辦法,現在的君主統治民眾是用后面說的辦法。這說明現在的君主不能修明禮教。”
【簡析】
這篇是通過孔子與魯國國君的問答來闡述“禮”的重要意義的。孔子首先說明禮在事天地之神、辨尊卑之位、別親疏與萬民同利等方面的作用,同時批評現實好利無厭、淫行荒怠、禁錮人民、虐殺刑誅等非禮治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