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儒學大師湯一介先生逝世
——“一介”書生遠去 家國情懷永存
著名學者、北大資深教授湯一介先生于昨晚8時56分逝世,享年87歲。昨夜凌晨,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布了這一消息,網友@s-double-bin留言說:“老先生沒能等到教師節。學生也不能再當面說聲:老師,節日快樂。”
“作為年屆八旬的老人,不以頤養天年為求,不以含飴弄孫為樂,更不以金錢、名譽、地位等為意,而是汲汲遑遑地為中國文化的千秋大業和中華文明的傳諸永世而恪盡一介書生之綿薄微力,兢兢業業地為中國當代文化建設添磚加瓦,其志永固,其情可感,其愿撼天!”
2007年,深圳大學哲學系教授景海峰在其導師八十歲時寫下了這樣的話。他的導師是湯一介,而“千秋大業”指的則是《儒藏》編纂工程,湯一介先生是這項國家重點工程的創始人。
湯一介先生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黃梅縣。湯一介出生于書香門第,祖父湯霖是前清進士,父親湯用彤則是哲學大家。從上世紀80年代創建中華文化書 院推動“文化熱”,到90年代最早提倡“國學”,從2008年擔任北京奧運會文化總顧問,再到《儒藏》工程的創始人。祖父湯霖留下的“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兩句話成為了湯先生一生的座右銘。
2003年,湯一介先生提出編纂《儒藏》的建議,按照計劃,這項國內最大的儒學古籍文獻整理工程,要用7年的時間完成精華編2億多文字的整理,但結果耗時兩年才交了第一本50萬字的樣稿,北京大學儒藏編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谷建在接受采訪時說,推遲出版的原因是湯一介先生對編校質量的要求幾近苛刻,在樣書出版之前校對甚至達到十幾次。
今年5月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來到北京大學人文學院看望了87歲高齡的湯一介,了解《儒藏》的編纂情況。6月底,《儒藏》精華編的前100冊在北京大學舉行了發布會,身負重病的湯一介先生坐著輪椅,在家人的攙扶下依然出席這場發布會,“我想只要我活著一天,我就愿意為這個(《儒藏》編纂)工程來盡我的力……我必須繼續努力,來把全本完成。”湯一介先生在發布會上說。但如今,巨著未成,先生已去。
“我只是中國哲學問題的思考者”
昨晚,未名湖畔傳悲聲,博雅塔上動惻情。一代哲學巨匠湯一介駕鶴西去,而就在一個月前,新華社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欄頭,剛剛播發了長篇文章《“一介”書生的家國情懷——記〈儒藏〉項目的首席專家湯一介》。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
湯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湯用彤是久負盛名的國學大師,言傳身教對子女影響很大。父親囑咐他的兩句話“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是家風。意思是勇于承擔困難的事情,對合乎道義的事情負責。他曾回憶道:“我十六七歲時,抗戰最困難時期,寫過一篇文章《一滴汽油一滴血》批評達官貴人浪費汽油。”
1946年,湯一介考上北京大學。從此一生都在讀書、教書、寫書、編書中度過。在北大求學時期,他結識了妻子樂黛云——這位后來在中國比較文學界舉足輕重的學者。上世紀80年代,他以“知天命”之年重新煥發學術研究的活力。從此用“只爭朝夕”的精神工作,為中國哲學研究的開拓與發展付出辛勞。
中西方文化“和而不同” 反對國學大師的稱呼
上世紀80年代起,各種學術思潮涌動,整個社會掀起文化熱潮。針對當時興起的“國學熱”、“東方中心論”,湯一介是第一個發表文章批評“文明沖突論”的。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諧相處。
怎樣實現文化共處呢?湯一介認為唯一的途徑就是對話。只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識。以北京大學哲學系為核心,組建了中國文化書院,湯一介任院長。書院舉辦了“文化系列講習班”,還舉辦了有數萬學員參加的“中外文化比較研究”函授班,推動了當時的文化啟蒙運動。他先后出版《郭象與魏晉玄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在非有非無之間》《佛教與中國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編了《中國文化書院文庫》《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國學舉要》等大型叢書,創辦了中國文化書院等學術機構。
湯一介反對人們用“國學大師”稱呼他。他認為,“大師”應該有一個思想的理論體系,而他自己只是中國哲學問題的一個思考者。
主編《儒藏》 從歷史汲取力量
在湯一介的書架上,整齊地排列著已出版的100冊《儒藏》,藏藍色封皮,燙金的字,格外悅目。作為這部集中華儒家文化精髓的浩瀚工程的總編纂和首席專家,湯一介責任重大。
自上世紀90年代起,他就希望編纂《儒藏》典籍。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準由北京大學主持制定、湯一介為首席專家的“《儒藏》編纂與研究”方案,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立項。在湯一介看來,這個項目自己責無旁貸。十年來,《儒藏》系列已出版百冊“精華編”,按照計劃到2025年儒藏全本將全部完成編纂。整個項目將涵蓋歷史上儒家主要文獻,包括歷代學者研究著作等,還包括受儒家文化深刻影響的韓、日、越三國用漢文著述的主要著作,如今已吸納四國大約500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