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賞析】
國學杜審言(645~708),字必簡,襄陽(今湖北襄陽)人,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唐代詩人。武則天時任著作佐郎、膳部員外郎,后因張易之兄弟牽連而被流放峰州。不久又任國子監主簿、制文館直學士。詩歌創作格律嚴謹,對唐代律詩的成熟有一定的貢獻。他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對杜甫的創作有重要的影響。當時與崔融、李嶠、蘇味道齊名,合稱“文章四友”。
國學晉陵是唐代縣名,故址在今江蘇常州。這首詩是杜審言依晉陵縣陸丞所作《早春游望》詩的和作。雖為和作,詩人卻準確地把握住了早春時節自然物候的變化以及客居他鄉游宦之人的心理感受,實際上成為一首杰出的山水寫景之作。
國學開篇點明自身的處境,既“宦游”且“獨”,可見孤身一人遠離家鄉,進而指明這樣處境的人對季節的變化特別敏感,往往觸目驚心,引動思鄉之念。起勢既突兀,又隱伏了“早春”之意。以下即著重描寫早春景象。日出之前,云蒸霞蔚,五彩繽紛,似乎是云霞將曙色從海中帶出,春歸大地,紅梅吐艷,綠柳催芽,似乎是梅柳將春天從江南渡過。這兩句概寫早春清晨景象,而將“云霞”與“曙”、“梅柳”與“春”的關系倒置,構思獨特,精警洗練,成為千古名句。再寫黃鳥啼鳴,浮蘋飄綠,聲色相間,春色尤顯生動活潑。結聯“忽聞”突轉,點出陸丞的早春游望之詩作,進而勾起自身觸景之情,“歸思欲沾巾”響應首聯“偏驚物候新”,構成藝術整體。(許總)o_y國學網,mFGY:{國學網”d_2345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