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賞析】
國學王績(585~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詩人。王績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作過六合縣丞、太樂丞等卑職外,一生大部分時間隱居鄉里。生平不拘禮教,豪放縱酒,自比嵇康、阮籍、劉伶和陶淵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與唐初流行的浮靡詩風顯然有別。05awemk國學網rWR034$@
時代東皋是王績隱居鄉里時的游玩之地。詩寫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詩人獨自置身于東皋野外,所以詩中充溢著孤獨的感受和與世俗不合的落寞情懷。i8^$#^國學網(_+!@$%era
文化開篇以“東皋”、“薄暮”、“望”點明詩人野望的地點和時間,野外一片荒涼,時值蒼茫暮色,而詩人又是孤身一人,難免有孤獨飄零、無所憑依之感。以下寫“望”中所見,所有的樹木都枯黃凋落,一座座山巒變得毫無生氣,在夕陽的余暉覆照下,其枯索程度更是一覽無余。暮色愈濃,只見放牧者和打獵者都陸續回家了,原野更顯得空曠而蕭瑟。詩人四顧之下,周圍空無一人,自己似乎與世間隔絕了,于是不禁吟唱起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時的采薇之歌,聊作心靈的慰藉吧!以“無相識”響應首聯的“欲何依”,益增孤獨之感。25454國學網q+27hj國學網spant
傳播這首詩出現于唐代初年,很值得注意。首先,它是一首完全合乎格律規范的五言律詩,在唐初律詩尚未成熟的情況下,極有價值。其次,它的寫景與抒情融為一體,在情與景的交互作用中構成完整的意境,在唐初雕繪滿眼的宮廷詩風中尤為獨特。將這首詩與以后的山水詩相比較,對盛唐時期王維、孟浩然等人的創作實有重要影響。(許總)v$!wjj8_ALs!@e_國學網a5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