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卻又非凡——《詩經》關于馬的解析
自古以來,有關于“馬”的成語多為褒義詞。如:馬到成功、一馬當先、萬馬奔騰……馬是人們較為喜歡的動物之一。 在《詩經》中,馬較其他動物而言出現的頻率很高,尤其是在“小雅”中。據統計,關于馬的稱謂詞就有50多個,使用的次數就有91次。可見,在古時候,馬在人們的心中是有一定分量的。
為什么古人會如此傾心于馬呢? 在古代,馬是一種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是冷兵器時代戰場上有“靈氣”的武器,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是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馬的用途很多。“四牡骙骙,載是常服。”(《小雅·六月》)這是用四匹馬拉裝載軍服的車。馬在這解決了戰爭中的運輸問題。“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小雅·北山》)意思是四匹雄馬不停奔忙,君王的差事繁多緊張。馬在這起到了運輸、傳遞信息的作用。“田車既好,四牡孔阜。”(《小雅·車攻》)意思是狩獵的車已經很結實,四匹雄馬肥大有力。馬在此為狩獵行了方便。“雖無予之,路車乘馬。”(《小雅·采菽》)意思是雖然沒有什么可以賞賜,賜給他四匹馬和所牽引的車叫路。這是當時君王用于賞賜給臣子的物品。“皎皎白駒,食我場藿。”(《小雅·白駒》)這是借馬留客。
雖說在古代,馬并不是什么稀奇之物,它是百姓常能看到之物,可謂是平凡之物。但卻也是一般人難得之物。養馬的費用很高,生活拮據的人是沒辦法負擔得起的。在《詩經》中,使用馬匹的人,一般都是處在社會的中上層。這樣來說,馬卻又是非凡之物了。
為什么《詩經》中常出現的是四匹馬呢? 在《詩經》中,我們能看到許多詩中,馬每次出現的數量幾乎都是四匹。如:“比物四驪”(《小雅·六月》)、“四牡龐龐”(《小雅·車攻》)、“路車乘馬”(《小雅·采菽》)等。難道古人喜歡四這個數字嗎?“四”與“死”同音,這是我們比較避諱的字。那為何用四呢。 “金口玉言,駟馬難追”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眉目來。這里的數量可見與速度有關,推知,《詩經》中古人用四匹馬也是考慮到速度的快慢的緣故。那用更多一點的馬不就更快了嗎?在古代馬的飼養費用很高,而且馬的數量也是身份的象征。商周時期,將三匹馬拉的車稱為“驂”,四匹馬拉的車稱為“駟”。 等級最高的是六匹馬拉的車,通常只能由周天子乘用,即所謂“天子駕六”。天子所御駕六,其余副車皆駕四。案《書》稱“朽索御六馬”。逸禮《王度記》曰:“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馬的毛色與它的使用方式有什么關系? “比物四驪,閑之維則。”(《小雅·六月》)意思是搭配的四匹馬都是黑色,訓練有素守規則。“乘其四驥”(《小雅·采芑》)驥,指青黑色的馬。周宣王時期的大臣方叔南征時,也是用黑馬。可見,戰馬尚黑是當時的慣例。黑馬健壯威嚴,很有氣勢。“四黃既駕”(《小雅·車攻》)黃是代表休閑,所以狩獵時,常用黃馬。“皎皎白駒”(《小雅·白駒》),“有客有客,亦白其馬。”(《周頌·有客》)白是代表純潔。他國的諸侯來訪騎的是白馬。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往來。
古代人文墨客愛馬,皇宮貴族騎馬,現代政客富商玩馬。馬對于當代的我們仍是一種平凡卻又非凡的動物。我們可以看到馬,但很難能騎馬。這就是“可望而不可即”。在動物園里,騎馬要消費;在賽馬場里,騎馬要本事。騎馬現在仍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只有有錢、有權的人,才能常有機會玩馬。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遛馬仍是件富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