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引文糾謬二則
【摘要】《荷塘月色》是中學教材的“經典老文”,也是朱自清先生文集及一些現代散文集子必選的文章。其中兩處引文各有一處可商之處,本文特提出加以討論。
【關鍵詞】《荷塘月色》、于是、清、校勘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之一,也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散文精品,這篇散文也可謂中學教材中的“經典老文”了。筆者教學多年,拜讀數過,含英咀華,獲益良多。但其中的兩處引文(南朝梁元帝蕭繹《采蓮賦》、南朝民歌《西洲曲》)各有一處紕繆之處,茲提出來,加以討論,妄稱糾謬,亦算是吹毛索瘢。
一、于是妖童媛女
《荷塘月色》云:
梁元帝《采蓮賦 》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回,兼傳羽杯;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引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必修2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11月 下同。)
朱自清先生引用這段文字以見江南采蓮“當時嬉游的光景”(《荷塘月色》語,以下簡稱《荷》)。但引文“于是妖童媛女”句有可商之處,茲提出來加以校讎。
中學教材選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上)》(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經查對,教材所引與該書同。
我們再檢閱《朱自清經典》(南海出版公司 1999)、《名家名作精選 朱自清散文》(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3)、《朱自清散文》(插圖珍藏版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朱自清散文集》(西苑出版社 2006)、《朱自清精選集》(北京燕山 2006)、《朱自清文集》(京華出版社 2007)、《朱自清代表作》(華夏出版社 2008)、《朱自清散文經典全集》(北京出版社 2007)、《朱自清散文》(四川文藝出版社 2008)、《朱自清作品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8)等書,也皆與教材所引同。
溯源查考,朱先生《荷》文作于1927年7月,原載于同年7月《小說月報》第18卷第7號上,筆者核查該期的《小說月報》,在該卷“小品”類中有署名佩弦的《荷塘月色》一文,發現原文就作“于是妖童媛女”云云。
基于上,我們可以看出:上述臚列朱先生的一些文集或選錄朱先生《荷》文的教材,大抵以1927年7月的《小說月報》為祖本。
但朱先生這段引文有誤,抑或1927年7月《小說月報》第18卷第7號刊載此文有誤。以故其后,朱先生的一些文集以及中學教材盡皆習焉不察,人云亦云,以訛傳訛。
首先,我們只要翻檢幾部傳世之文獻加以對校,即可知道“于是”為非,當為“于時”。
《藝文類聚》卷八十二(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第1404頁)、《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八十四(明·張溥輯,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八·總集類》)、《御定歷代賦匯》卷一百二十二(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八·總集類》)、《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卷十五(清·嚴可均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3038頁)、《六朝文絜箋注》(清·許梿評選,清·黎經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01611冊)。
下述一些常見的文學選本也作“于時”。
如:《漢魏六朝辭賦》(曹道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古文鑒賞辭典》(陳振鵬、章培恒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駢文觀止》(莫道才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程千帆推薦古代辭賦》(曹虹、程章燦注釋,廣陵書社,2004)、《歷代駢文名篇注析》(吳云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其次,我們分辨一下“于時”與“于是”。
先說“時”和“是”。“時”本為表時間的名詞。《說文》云:“時,四時也。”“四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本春、夏、秋、冬之稱。引申之為凡歲、月、日、刻之用。”
“時”又可假借為“是”。《爾雅·釋詁》云:“時,是也。”可用于代詞。
“是”本為正直。《說文》云:“是,直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以日為正則曰是。從日正會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
虛詞“是”是假借字。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云:“是,假借為寔。”《廣雅·釋言》云:“是,此也。”可用作代詞或助詞。
故此,“時”和“是”兩者意義顯別,但兩者作代詞時又可通借。
再看“于時”和“于是”。從語法上解析,“于時”由介詞“于”和名詞“時”組成的介賓短語。表示動作行為或事情發生、出現的時間。可譯為“當時”,“其時”、“這時候”等。《采蓮賦》首四句以描寫紅蓮開篇:“紫莖兮文波,紅蓮兮芰荷。綠房兮翠蓋,素實兮黃螺。”用紫莖、紅蓮、綠荷、素實四個帶有顏色的詞語來描寫夏水綠波中荷花的莖、蓮、葉、實。枝葉蕊實,生機蓬勃,歷歷在目。同時,這四句也點明“采蓮”的時間已到,為后面少男少女出面采蓮做好了鋪墊。因采蓮正當令時,用“于時”引出下文,可謂文理自然,水到而渠成。
據《漢語大詞典》“于時”條云:
1、于是,在此。《詩·大雅·公劉》:“于時處處,于時廬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鄭玄箋:“于,于;時,是也。京地乃眾民所宜居之野也,于是處其所當處者,廬舍其賓旅,言其所當言,語其所當語。”
2、當時,其時。《文選·張衡〈東京賦〉》:“歷載三六,偷安天位。于時蒸民,罔敢或貳。”李善注:“言是時眾民無敢有二心于莽者。” 晉·向秀《思舊賦》:“余逝將西邁,經其舊廬。于時日薄虞淵 ,寒冰凄然。”《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 王氏自在船尾,聽得鼾睡之聲徹耳,于時月光明亮如晝,仔細看看,艙里沒有一個不睡沉了。”
另外,“于時”之例,舊籍恒見,茲舉數例。
漢·張衡《歸田賦》:于時曜靈俄景,系以望舒。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
曹魏·曹植《大暑賦》:于時黎庶徙倚,棋布葉分。機女絶綜,農夫釋耘。
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并序》: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
梁·蕭統《銅博山香爐賦》:于時青女司寒,紅光翳景。”
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于時玄鳥司歷,蒼龍御行。
又,庾信《哀江南賦》:于時朝野歡娛,池臺鐘鼓。
“于是”,由介詞“于”和代詞“是”組成的介賓短語,但通常虛化為連詞,用于連接句子,表示順承關系。
據《漢語大詞典》“于是”條云:
1、如此。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每發一書,則書百幅,擇十之一用之。于是不勝其煩,人情厭惡。”
2、亦作“ 于時 ”。連詞,表示承接。《詩·周頌·我將》:“我其夙夜,畏天之畏,于時保之。” 鄭玄 箋:“于,于;時,是也。早夜敬天,于是得安文王之道。”《晏子春秋·內篇雜上十一》:“公笑曰:‘可乎?’晏子 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資無征,時朝無事也。”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三:“時有縣令籍民間強壯者,悉令自衛鄉里,無得他適,于是鄰村亦不能侵暴鄰村,一境獨安。”
文獻中“于是”用例甚夥,中學教材用例亦繁,試舉例如次:
《戰國策·燕策三》: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
漢·賈誼《過秦論》: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又,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又,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并序》: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上述例子表明,“于時”強調時間,而“于是”強調一種狀態或者結果。當二者通借作連詞時,則意義微殊,只能根據具體的語境作出辨別。
另外,據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及《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01586冊中《七十二家集·梁元帝集》可知:梁元帝蕭繹有賦九篇,使用“于是”之例則無,而使用“于時”的則有二例,其《蕩婦秋思賦》云:“于時露萎庭蕙,霜封階砌,坐視帶長,轉看腰細。”此條差可為《采蓮賦》作“于時”又添一佐證。
要之,根據傳世文獻,詞義之別,細繹文意,《采蓮賦》當取“于時”恰切。
二、蓮子清如水
朱先生《荷》文云: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上述引文“蓮子清如水”中的“清”當為“青”。上文提到的朱先生一些文集并誤。
《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的名篇。它最早著錄于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一書。《玉臺新詠》宋本不收,新本又把《西洲曲》作江淹詩,明人馮惟訥認為“非也。”
北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認為是“古辭”。明·陸時雍《古詩鏡》、清·沈德潛《古詩源》皆署名梁武帝蕭衍。該書可謂撲朔迷離,莫衷一是。
筆者翻檢下列諸文獻資料,發現“蓮子清如水”皆作“蓮子青如水”。
《樂府詩集》卷七十二 (宋·郭茂倩輯 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八》)、《古樂府》卷十【元·左克明撰(同上)】、《古詩紀》卷五十三【明·馮惟訥撰(同上)】、《古今詩刪》卷四【明·李攀龍編(同上)】、《石倉歷代詩選》卷四【明·曹學佺編(同上)】、《古樂苑》卷十五【明·梅鼎祚編(同上)】、《古詩鏡》卷十七【明·陸時雍編(同上)】。
下述一些常見的文學選本也皆作“蓮子青如水”。
《古詩源》卷十二(清·沈德潛選 中華書局 1963)、《古代民歌一百首》(商禮群選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漢魏六朝詩一百首》(王守華等選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 中華書局 1983)、《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吳小如等撰寫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2)、《樂府詩集》卷七十二(中華書局? 1998)、《漢魏六朝詩選》(余冠英選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7)、《余冠英推薦古代民歌》(侯明注釋 廣陵書社 2004)、《漢魏六朝詩選》(鄔國平選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推究朱先生引《西洲曲》致誤之由,概當為南朝陳·徐陵所編《玉臺新詠》一書。筆者查尋《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01588冊,發現其中《玉臺新詠十卷》(南朝陳·徐陵輯,清·吳兆宜注,清·程際盛刪補,上海古籍出版社)作“蓮子清如水”。于是《玉臺新詠箋注》(【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清】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中華書局,1999)同。
同樣,我們辨析“清”、“青”字義之別。
“清”,水明澈。與“濁”相對。《說文》云:“清,朖也,澂水之皃。”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朖者,明也。澂而後明,故云澂水之皃。”《玉篇·水部》云:“清,澄也,潔也。”如,《詩·魏風·伐檀》云:“河水清且漣猗。”又,《詩·鄭風·溱洧》云:“溱與洧,瀏其清矣。”又,三國·魏·曹植《又贈丁儀王粲》詩:“山岑高無極, 涇渭揚濁清。”又,曹植《公宴》詩:“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又,唐·孟浩然《宿建德江》詩:“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此外,“清”也指清澈的水。如,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二》云:“春冬之時,則素湍緑潭,回清倒影。”又,唐·岑參《與鄠縣源少府泛渼陂》詩:“清搖縣郭動,碧洗云山新。”
“青”,顏色名。(1)綠色,春季植物葉子的顏色。《爾雅·釋器》云:“青謂之蔥。”《釋名·釋采帛》云:“青,生也。象物生時色也。”如,宋·蘇軾《雨》詩:“青秧發廣畝,白水涵孤城。”又,明·何景明《詠懷》:“青蕙緣廣隰,緑蘅被洲中。”
(2)深綠色,即青青。如,《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又,《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又,唐·劉商《山中寄元二侍御》詩之一:“桃李向秋凋落盡,一枝松色獨青青。”
此外,“青”還可解作:(3)藍色。(4)白色。(5)黑色。
據生活實際,蓮子之色始為嫩綠(嵌入蓮蓬內為鵝黃),即青色;漸次為深綠色,即青青;最后則為黑色或黑褐色。細繹《西洲曲》詩意,觀境可知:時值南塘之秋,蓮子已熟,把玩蓮子,蓮子青青,青如秋水。也就是說,這里的成熟蓮子當為深綠色較恰,即蓮子之色如秋水般深綠。同時,從修辭“雙關”來理解,該句可謂委婉含蓄地表達一個青年女子深深地相思之情,可謂情深意濃。
倘若取“清”,則句意當為蓮子如清水,不成比喻;即使顏色差強,也與時令不侔。
倘若取“清”,則水清如水,同意反復,不成修辭,語淡情寡,味同嚼蠟。
倘若取“清”,則與全詩中比喻之句“丹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垂手明如玉”相較,色澤不調,韻味盡失。
要之,詩作“青”字最恰。
作者單位:河南省固始慈濟高級中學語文教研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