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首 |國學| 新書推薦||人部|國學圖庫|服務社區|國學產品|國學論壇   

                      

                          二、《疏證》偽證考略(上)

(3)東漢杜林本《古文尚書》

  兩漢今古文《尚書》源流“最糾紛難辨”,由“杜林本”入手比較直接:它是東漢“遂顯于世”的《古文尚書》源頭。《后漢書?儒林傳》:“中興,北海牟融習《大夏侯尚書》,東海王良習《小夏侯尚書》,沛國桓榮習《歐陽尚書》。榮世習相傳授,東京最盛。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林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融作傳,鄭玄注解,由是《古文尚書》遂顯于世。”賈逵(30~101)、馬融(79~166)、鄭玄(127~200)所注《古文尚書》都是“杜林本”。按王肅(195~256)所注亦此本。閻氏《疏證》認為:“馬、鄭、王三家本系真古文”〔36〕。兩漢之間《古文尚書》傳遞過程的關鍵問題有二:一是西漢今古文《尚書》之爭;二是賈、馬、鄭、王四家所注“杜林本”《古文尚書》的由來和性質。二者間存在因果關系。

  歐陽、大小夏侯立于學官之所以能夠輕易取代晁錯的傳授,因為三家師說的解讀質量都要好于后者。在“歐陽氏學”立于學官后,大小夏侯之學得以再立的主要原因,是三家同屬一系(伏生本)且彼此同門(《漢書?儒林傳》:“歐陽、大小夏侯氏學皆出于(倪)寬”)。由此構成三家之間同門、同系、彼此支持的鼎足之勢。所謂肥水不流外家田。漢哀帝時劉歆欲將《古文尚書》等“列于學官”〔37〕,“哀帝令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其義”〔38〕,受到“諸博士”斷然抵制。于是他“移書太常博士”〔39〕予以責備。三家竭力排斥孔氏《古文尚書》立于學官的原因是后者的文獻優勢和政治威脅。

  文獻優勢指:(1)孔氏《古文尚書》在經文篇數上包容且多于伏生本;(2)在經文的文字質量上優于伏生本〔40〕;(3)“孔氏傳”在解經質量上至少不差于三家師說且很可能更好。夏侯勝(大夏侯)與夏侯建(小夏侯)是叔侄關系,《漢書?兩夏侯傳》記二者間一段對話耐人尋味。勝指責建:“所謂章句小儒,破碎大道”,建亦非勝:“為學疏略,難以應敵”。夏侯建所謂“敵”不是政敵,而是“為學”方面的敵人,當指《古文尚書》經傳的文獻優勢。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所謂“挾恐見破之私意”。大小夏侯這段對話在劉歆爭立古文經之前,諸儒博士“講五經同異于石渠”之后,這提示今古文《尚書》之爭并非肇端于劉歆爭立。

   政治威脅指西漢太常博士學官一直是“讀書做官”之階梯,是謀取利祿的重要資源〔41〕。夏侯勝(大夏侯學創始者)經常教導其弟子:“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茍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學經不明,不如歸耕。”假如只有《古文尚書》經傳的文獻,則立與不立并不構成政治威脅,關鍵還有傳人,還有“取青紫”的異己勢力。《古文尚書》傳人是漢成帝(約在河平三年后十余年間)“傳問民間”被找到的“膠東庸生之遺學”的傳學者,這門“遺學”的師說當即“孔氏傳”。

  一俟孔氏《古文尚書》得立,在文獻方面足以取代三家《今文尚書》,在政治方面將直接威脅一個勢力極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存在。今文博士排斥《古文尚書》的道理自然不能明說,他們只能提出一個毫無道理的道理:“以《尚書》為備”。由此可以更準確理解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對今文博士的指責:“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抑此三學(《左氏春秋》、《逸禮》及《古文尚書》)。……若必專已守殘,黨同門,妒道真,違明詔,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議,甚為二三君子不取也。”以往學者大多認為,劉歆爭立的主要文獻是《左傳》;其實此次爭端最敏感者是《古文尚書》。

   由于反對勢力極大,劉歆爭立雖得哀帝支持仍告失敗,并“由是忤執政大臣,為眾儒所訕”。他畏懼報復,自請外放“補吏”,輾轉數年“歷三郡守”。大約十年后(約在平帝元始四年),雖有公孫祿等激烈反對,劉歆爭立古文經(《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終于成功。這是雙方勢力對比發生變化(王莽專漢政,劉歆為羲和官)的結果。不久,新莽改制失敗,引發綠林、赤眉起義,繼而王莽被殺,劉秀稱帝。東漢初期廢除莽時所立古文經,五經博士恢復到劉歆爭立前的情況。只有《左傳》立于學官,由于今文家極力反對,不久即廢。

  此后,終東漢古文經未能再立學官。“以《尚書》為備”雖毫無道理,但其中包含一個重要原則,即《尚書》的“合法”篇目已經夠數(備),其訓傳亦限制在三家二十九篇今文《尚書》學之內,任何篇數和訓傳的改變斷然不可,一概封殺。今古文《尚書》不同有三:字異,篇異,訓傳異。今文博士的“底線”在篇數和“訓傳”。杜林所傳《古文尚書》的情況恰可說明這個問題。

   《隋書·經籍志》:“后漢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融作傳,鄭玄亦為之注。然其所傳,唯二十九篇,又雜以今文,非孔舊本。自余絕無師說。”《隋書?經籍志》成書于唐太宗、高宗之間(641~656),當時馬、鄭、王三家所注“杜林本”尚存〔42〕;《尚書》漢魏《石經》在唐貞觀初雖已“十不存一”,但“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43〕上引《隋書?經籍志》關于賈、馬、鄭注“杜林本”的記載并非得自傳聞或猜測,而是對尚存文獻進行具體比照的結論。因此,這是一條十分可靠和重要的史料。歷陳、隋、唐的“三朝大儒”陸德明(約550~630)撰《經典釋文》要早于《隋書?經籍志》的成書,因此他的文獻考察結論更加可靠:“今馬鄭所注并伏生所誦非古文也”。

  這里有必要對伏生本、杜林本和孔壁本的篇目及篇數作一簡要說明。《史記》、《漢書》皆云伏生本為“二十九篇”,其篇目大約是“后得《泰誓》”加上二十八篇:《堯典》(包括《舜典》)《皋陶謨》(包括《益稷》)《禹貢》《甘誓》《湯誓》《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包括《康王之誥》)《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關于“杜林本”三十三篇,《尚書正義·書序》孔《疏》認為是:“以伏生本二十八篇,《盤庚》出二篇,加《舜典》、《益稷》、《康王之誥》凡五篇為三十三篇”。孔壁本多出的二十五篇是:《大禹謨》《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上中下)《咸有一德》《說命》(上中下)《泰誓》(上中下)《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冏命》。按還有一些不同說法。無關宏旨。

  杜林(?~47)“于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的具體情況已經無從考知〔44〕。孔穎達《尚書正義·堯典》引鄭玄《書贊》云:“自世祖興后漢,衛、賈、馬二三君子之業是也,所得傳者三十三篇古經,亦無其五十八篇,及傳說絕無傳者。”從賈、馬、鄭、王注本的情況看,第一,“杜林本”與孔傳《古文尚書》有淵源關系(所得傳者三十三篇古經);第二,賈、馬、鄭注“杜林本”在“遂顯于世”以后,其原有情況已發生改變:(1)沒有《孔傳》(及傳說絕無傳者),(2)篇數與今文《尚書》相同(亦無其五十八篇),(3)《書序》“總為一卷”篇次也不同于孔傳本〔45〕。(4)經文中“又雜以今文”。故陸德明《經典釋文》說它“非古文”,《隋書·經籍志》說它“非孔舊本”。

  這個本子的形成與上述今文博士“底線”有直接關系,是今、古文家兩股勢力彼此擠壓、磨合的結果,今文家占有壓倒優勢。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奇跡發生了,《古文尚書》居然得以流行于世。與此同時,一個適應性變化也隨之完成──它已經“非孔舊本”,只是孔氏原本為適應“底線”的一個“變種”。東漢太常博士用以教學課試和錄用官吏的正式教材,一直是三家今文《尚書》學。與這個版本形成有直接關系的杜林、衛宏、徐巡、賈逵等人都是小學家〔46〕,這個版本得以存在的主要功能在小學(文字訓注)方面,它可以彌補今文《尚書》版本質量的不足。

  漢末盧植(鄭玄同時人)上書提到:“古文科斗,近于為實,厭抑流俗,降在小學(《后漢書·盧植傳》)”。“厭抑流俗”是今文博士對古文經的排斥;“降在小學”是“杜林本”的功能。這說明今文博士對孔氏原本及其傳人的排擠于東漢一世從未松懈。《尚書》古文經雖在秘府,但束之高閣。建初四年(79)白虎觀會議由太常機構主持,今古文問題不在議程中,所論“《五經》同異”只限于今文諸家經說的同異(由班固撰《白虎通義》)。賈逵“數為帝言”并逐漸流行于世的賈馬鄭注《古文尚書》(包括許慎《說文解字敘》所說《書孔氏》)都只是這個“變種”版本,曹魏正始《三字石經》也是它。

  劉歆以下漢代經學有兩個主要弊端,一是讖緯之風,二是今文博士對孔氏原本及其傳人的長期排斥。這是由于伏生本的版本質量遠不如孔壁本,導致今文博士的“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版本質量也是孔壁本最終取代伏生本的唯一原因。當利祿、權勢與學術糾纏在一起,永遠不會有什么好結果。今文博士持續百余年“專已守殘”的“學術行為”,只能用兩個字來描述:邪惡。

   閻氏《疏證》以大量篇幅(不少于5000字)說明“馬、鄭、王三家本系真古文”。其意圖在于:如果三家本是“真古文”,由于東晉梅賾所獻孔傳《古文尚書》“篇章之離合,名目之存亡,絕與兩漢(賈馬鄭注本)不合”〔47〕,自然就是“偽古文”。閻氏《疏證》號稱“博極群書”,于《隋書·經籍志》中有關《尚書》部分的內容多有引證,唯獨關于賈馬鄭注“杜林本”的一條關鍵性史料只字不提。對于《經典釋文》內容的引與不引也是這種情況。為什么?因為在“有罪推定”的思路中,無罪的證據必須忽略或推翻。

 

返回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公司制作
國學網總編室 010.68900123轉808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雅县| 陆河县| 永嘉县| 曲沃县| 开鲁县| 东辽县| 新干县| 华坪县| 上蔡县| 武宁县| 古交市| 关岭| 宁南县| 宜君县| 本溪| 苍山县| 永兴县| 雷州市| 钟祥市| 梁河县| 新营市| 鄂托克前旗| 小金县| 静安区| 元江| 晋宁县| 雷州市| 阿城市| 铜川市| 洱源县| 静乐县| 康马县| 米泉市| 灵璧县| 修武县| 上思县| 深水埗区| 石渠县| 纳雍县| 定边县| 申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