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南一驛吏,以干事自任。典郡者初至,吏曰:"驛中畢備,請閱之。"刺史入酒室,見一像,問之,曰:"是杜康。"又入茶室,見一像,問之,曰:"是陸鴻漸。"刺史大喜。又一室,諸菜畢備,亦有一像。問之,曰:"是蔡伯喈。"刺史大笑,曰:"此不必。"
若到飯堂,必有米元章;到馬坊,必有司馬遷像矣。
于進士則謁外親于汧陽,未至十余里,飯于野店。旁有紫荊樹,村民祠以為神,呼曰"紫相公"。則烹茶,因以一杯置"相公"前,策馬徑去。是夜夢峨冠紫衣人來見,自陳紫相公,"主一方茶蔬之屬,隸有太平吏掌豐,辣判官主儉。然皆嗜茶,而奉祠者鮮供此品。蚤蒙厚飲,可謂非常之惠?quot;因口占贈詩,有"降酒先生豐韻高,攪銀公子更清豪"之句。蓋則是日以小分須銀匙打茶,故目為"攪銀公子"。則家蔬圃中祠之,年年獲收。菜室中宜設此像。
[注]驛吏:管理驛部的小吏。
[注]干事:干練。
[注]典郡者:掌管一郡的人,即郡守、刺史。
[注]杜康:即少康。傳說中釀酒的發明者。
[注]陸鴻漸:陸羽字鴻漸,唐朝人。嗜茶,著有《茶經》,對茶道很有研究,舊時視為"茶神"。
[注]蔡伯喈:蔡邕字伯喈,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文姬父,曾任左中郎將,故又稱蔡中郎。宋、明時,民間淬趙五娘琵琶記故事,趙五娘的丈夫被附會成蔡伯喈,所以蔡伯喈很為民間所熟悉。這里因蔡、菜同音,而把蔡伯喈變成菜神,大約是這位驛吏的創造。
[注]汧陽:縣名,在陜西省。今作千陽。
[注]外親:舊指家族中女性方面的親屬,如舅舅、外甥、姨母、外孫等。
[注]"主一方"三句:掌管此地菜蔬之屬。手下有太平吏,掌管豐收;有辣判官,掌管節儉。
[注]蚤:同"早"。
[注]打茶:烹茶時用匙攪拌。
|
|
|
江南有個驛吏,以做事干練自任。刺史初上任,驛吏說:"驛站里所有東西都準備好了,請檢查。"刺史進入酒室,見有一幅畫像,問他是誰,驛吏說:"是杜康。"又進入茶室,見一畫像,問他,說:"是陸鴻漸。"刺史很高興。又進了一個房間,各種菜都很齊備,也有一幅像。問,說:"是蔡伯喈。"刺史大笑,說:"這個就用不著了。"
要是到了食堂,定有米元章;到了馬坊,定有司馬遷的畫像了。
進士于則去汧陽探望外親,沒走十多里地,在一個野店里吃飯。一旁有株紫荊樹,村民們為它建了祠廟,把它當做神,稱之為"紫相公"。于則煮好茶,把一杯放在"相公"前,騎著馬走了。當夜夢見有個戴著高帽的紫衣人來見他,自稱紫相公,"掌管一方的茶蔬之類,手下有太平吏掌管農事豐收,辣判官掌管節儉。然而他們都喜歡喝茶,可以前供奉祠廟的人很少供茶。今天早晨承蒙您供了那么香的茶,可以說是不同尋常的恩惠了。"于是誦了一首詩贈他,詩中有"降酒先生豐韻高,攪銀公子更清豪"的句子。因為于則那天是用小分須銀匙攪拌茶的,所以被稱為"攪銀公子"。于則在家里的菜園子里祭祀他們,年年都獲豐收。菜室里應該掛"紫相公"的畫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