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華
對于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國學院一事,輿論界尚未見過多評論,我們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網也只看到這條消息的客觀報道,可見華人圈內對國學院的成立一般是持認可態度的。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例如林扶疊先生在他的文章《國學,研究則可,弘揚不必》(見本報昨日本版)中提出:“對于‘國學'最切實的辦法,是把它局限在學
術范圍內研究和學習。”我們認為,林先生的文章有很多問題。
首先,林先生搞錯了“國學”的定義,把“國學”等同于“儒學”。他說:“(國學)大致是指曾在中國占據2000年統治地位的儒學,或者叫儒家,或者叫儒教,或者叫孔家店——具體名稱依時代變遷而變化!绷窒壬@里誤讀了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的文章,紀先生沒有說過“國學”
就是“儒學”。稍有中國學術史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國學”至少是以儒、道、釋三家學說為主流,包括了先秦諸子說學及其后世各種變體。林先生把“國學”等同于“儒學”,犯了低級錯誤。
其次,林先生搞錯了“國學”的現代價值,把復興國學說成“給它裹上一塊布,供在神龕上,就逆時代而動,不與時倶進了!卑押霌P和繼承“國劇”說成“培養出一批涂大花臉、開口西皮二黃的人,則是滑稽的!蔽矣H歷了人大國學院的創建過程,從來沒聽說過有人要把國學“供到神龕上”去。林先生捎帶著連京劇也罵了一通,我們還沒有聽說過,有哪個西方人認為與京劇相當的西方話劇是“滑稽”的。從現代美學的觀點看,京劇的美學意義并不亞于西方話劇,京劇可以說是中國很少有的唯美藝術形式之一,“滑稽”之說何來?從中國現代意識形態的構成來看,中國人缺了一大塊我們稱之為“生活哲學”的東西。
“生活哲學”通俗地說就是我們怎么看待生活,怎么處理生活中的小事。君不見,有人喜食野味吃出了非典,有人貪污腐敗包二奶,有些文化人被人稱為“沒文化”,有些政府官員只會兩件事:喝酒、打撲克。這些現象都反映了當代中國“生活哲學”的普遍缺失,而“國學”的精華部分,對這些現象都有針對性的規則存在。可以說,現在提倡“國學”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既應該研究,更應該弘揚。
最后,我們要說復興“國學”是中國國際影響力上升的一個標志,當一個國家逐漸強大時,國民必然會有弘揚固有文化的訴求。我們樂觀地估計,復興國學會有很好的前景。像林扶疊先生這樣的人,倒是該先了解一下國學,再去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