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國學百年發展論壇

主持人:國學是寬泛的,我們請了幾位嘉賓、專家和主辦方,這些嘉賓們坐在這里作為一個論壇,請大家站在自我的角度談談對國學的理解,國學的發展和看法,以及未來的設計和想法。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下。

論壇嘉賓從右至左是孟憲實、余曉芒、龍吟、趙敏俐、梁冬、尹小林、孔令銅。

主持人:談談大家對國學的理解,我們一起來談一談。

孟憲實:國學院成立的過程是順應咱們國學復興的一個過程。國學院去年宣布成立,到今年一周年。五月份宣布成立,十月份開學典禮,到現在還是引起了一些反響。這些反響多數是正面,也有負面的。所以我們也有一些壓力。就像國學大師評選一樣,也有各種各樣的影響。所以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對國學形成的一個新的傳承。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所以一定要引進新的文化,一定要把舊的去掉。這種邏輯現在還在強調,只不過在最近幾十年當中發現,新的文化引進和舊的文化剔除過程中有很多很多的沖突。至今我們到底是不是龍的傳人,有些人已經不知道了。我們的語境全部是別人的語境。現在多國學界流傳很久的一個說法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東方學的中心為什么不能到北京或者是到南京,為什么一直要停留在巴黎?國家的衰落和文化的衰落是一樣的,在文化上愛形成反方向的思維,要打倒這種思想。革命派什么什么派,建國以來,一直反對的一個口號叫全盤西化,今天中國的文化結構主要是在外來文化。在民國的時候出現這么多國學大師,他們把中國的文化和西方文化很好的結合到一起,形成了新的國學頂峰。他就是能夠很好的把兩種文化結合起來。后來在蘇聯這種體制教育下,沒有了國學。以至于到現在恢復國學發現很多問題,現在我們想回到一個綜合性國學語境來進行研究非常困難,我們自身有很多很多的問題。所以國學還是有強大的生命力,國學有很好的國民基礎,但是今天面臨的問題還是很多,以后要走的路一定還很長。

主持人:由他講的革命談起,過去叫以革下命,那時候中國人沒有民主,中華是文化大革命,再一次立起來的前提是很難的,所以說是話語權了,話語權沒了,你就沒有體系。現在很多小孩兒從小都開始學外語。所以喪失了話語權,這個都沒了,都交給別人了,你怎么可能有創造力。講得很深刻。

余曉芒:我能參加今天的會感覺很興奮。就像孟先生剛才說的,孔子在200年以后才被世人崇拜。我們在1998年底國學院才成立。我之所以愿意參加這個會,第一個,我從小就受國學的教育,有兩個基本的理念,第一個為國家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我認為,中華民族國學的復興,中華民族才可能復興。亮出中國人二十一世紀之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亮出二十一世紀之劍。我今年64歲,回顧我過去的歷程,之前我做實驗,回過頭一看搞的全是設備,都是死的東西,那么我覺得從小的理念,我父親是當時的新華社代理社長,他跟我說哲學的時候,八歲摔在地上,我父親說你摔這一跤是偶然帶著必然性。所以八歲的孩子,第一個是好奇,然后是興趣,然后是鼓勵。我6歲就看國學之類的書,現在我一直在搞這樣的學習。中華民族的復興,就要亮出中國人二十一世紀之劍,這個劍就是要靠國學打造。中華民族的復興要靠文化復興,我覺得要把文化復興改一下更準確,民族復興。中國是泱泱大國,只要把我們傳統的文化當中精髓的東西傳承,國學是我們精華,一個中華民族,所以是中華民族,就是因為是中華文化。還有一件事情就是老先生,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孔孟文化有很大的學問。他跟我講相信的信,這邊是一個人,這邊是一個嘴巴,言而有信是人,言而無信那還是人嗎?文化的道德,我現在還幫他想辦法出了辭典在網上學習。所以現在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文化的論爭,第一次在春秋戰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第二次是從五四運動開始,現在你們的國學網也好,這種文化恰好就是用百度,還有國學網,說明什么問題呢?就說明了我們這一次的文化振興是在網絡平臺上掀起的,這個網絡很重要。互聯網,網絡的文化給中華民族的迅速復興,跨世紀的發行提供了絕好的平臺。我不認為國學受到破壞,需要一百多年才能復興,我們依靠網絡傳播文化,三年之后,甚至是一年之后我們再開會不是這樣。一個就是國學,還是把它當成一個比較古董的文學,在宣傳上,國學的名字大有關系,就是中華民族文化復興,沒有我們的民族文化也沒有中華民族。現在確實是中華民族危險的時候,我們國人不尊重自己的文化。沒有文化就要滅亡,所以這個非常重要。還有一個現象,國家領導人也提出要發揚中華民族,這個是好的事情,但是從這里可以看出,對中華民族文化復興是相當的不夠的。所以國學的宣傳,繼承國學,發展國學是何等重要。

主持人:我們必須要面對過去的一切,因為它是歷史。所以當我們真正認識到歷史國學發展才有前景。

龍吟:我講幾點感想,因為從國學網建立開始到這個活動,我一直在關注,雖然我是江蘇人,在江蘇省長三四年,在廣州又待幾年,中國知識力大物博,實際上我們有一個最博的東西就是文化。全世界文化沒有辦法和我們相比,另外并不是說我們經濟發展阻撓了文化。我最大的感觸就是當半年前找到我說講一講國學,我覺得你有這個市場嗎?我覺得比較好玩的東西,或者感興趣的東西,在廣州就是說看到電視,但是看到中央若干個頻道是看不到的,只有一二四具體頻道是落地的,其他的都是香港的,國外的太多了,在那個地方我看不到央視的科教頻道,所以說我們講講東西,但是我回到北京來一看就不一樣了,包括參加活動,北京老鄰居連退休工人都在看,這樣我就感覺不一樣了。我覺得真是心里一亮,就是國學是大有市場,大有前途的,我們國學網有一百多萬人次來參加評選,雖然剛剛開始,有不圓滿的地方。國學叫做學術的概念。雖然這次我作為一個顧問參與這項活動,但是我感覺稍微有一點就是太偏重文學了。我認為,作為國學,我一定要給大家解釋清楚,什么是國學,國學不一定是文學,再過十年,我們可能就會受到一些人的校正。作為國學,我們沒有評出一個易經大師來,當然易經它的內容我們不去評論它,但是作為六經之首,不談易何以談詩,你連詩都不能談,你文學何從談起。所以這個是一個遺憾。第二點要稍微談一談國學以外,實際是國學以內,就是語言學的問題。作為國學沒有一個語言學,我們講國學很大程度是在中國的語境上。大家想一想,文學這么多,沒有語音規范大師是怎么形成的呢?雖然說從文言文轉成白話文,我認為像王力先生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語言是另外一個殼,哲學是國學的內殼。這個是需要很復雜的經過,要去跟大家講這些東西,我希望以后既然叫國學,把這些方面都考慮進去。再一個接著剛才說的一個現象,就是說中國人現在,尤其是我們的教育,有些地方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了。我們中國人學外語,完全是爬竿似的外語。到了高中還是音標,大學還是音標,幾乎就是像爬竿一樣的,爬上去掉下來。給中國資源,然后最重要的就是人的精力浪費,我們把1/3的時間拿來學國語,是怎么樣一種情景。中國教育上最大的浪費是在外語上的投入。反過來看看我們自己的外語,我在美國我跟大家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在美國從來都沒有翻譯。我自己完全能和他們交流。我回到中國來去參加一個所謂的考試,考50多,有一個外國的朋友來到中國來訪學,來給他看,他居然也考不過,我們中國外語考試是在考什么?完全是考自己的那一種,外國人看不懂的那種英語。我們要好好的批一批這種現象,這是多大的財力浪費,尤其是智力浪費。我們一個小孩子,竟然有五六年的工夫花在外語上。我們的教育制度究竟要干什么,在外語學習這方面,所以說將來有機會,尤其是我們百度網站能不能就這個問題,作為一次大討論,我們曾經講語言學的時候曾經講過,我說漢字的簡化,拯救了這么多不認字的白丁變成一個識字的人。但是糟踐了多少文化。我們漢字的簡化,幸虧是被朱光亞先生為主,他說一定要摁住。這個葉(姓),草子頭加個世,下面是個木,簡化成葉,葉是另一個字,讀邪,我們要恢復這個字,要么就是把這個葉真正規劃成規范合理的字。這個實際上是對語言的一種健康化。所以說如果從這方面,大家都從自己的姓上大家考慮,就知道我們有多少所謂的改革,所謂的這么一種創新把它給丟掉了。實際上將來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是漢文,最偉大的語言肯定是漢語,肯定是這樣。


趙敏俐:我覺得我們國學網現在確實是在國學上做了一些事情,另外也是對中國文化發展作出了一個巨大的貢獻。這次評選國學大師,我認為這次啟動是非常非常好,我是非常贊成的。這個過程我一直參與了,但是有兩件事情我想要說一說,也是我的一些想法。首先就是這個名稱,這個源起,就是和學人的專欄,我跟尹總說什么樣的人才稱為國學大師,然后他就想說做國學大師。我說國學網最好不要評國學大師,對國學名詞現在有很多的爭議。這次會議確定了讓網民投票是我心目中的國學大師。這個是很重要的問題,因為這個受到了網民積極的參與。我覺得有一百二十多萬人響應還是值得我們慶賀的事兒。在網上投票,還有一個專家投票,專家投票尹小林老師一定要讓我投一票。但是我沒有投,我沒有投一個重要的原因,我覺得我對什么是國學大師我真的是困惑。我自己在大學里面教學,教了這么多年學,我逐漸地對中國文化越來越喜愛,但是對這一代人可悲,實際上對傳統文化真的是知道的很少。而且我是作為中文系畢業的學生,對于學者,我不能真的很好的評價他們,我認為他們很了不起,但是我在他們當中選出十個人來,我如果選只是我的主觀意向,不科學,網民來投票代表了大家共同的想法,對我自己來說,我在學校當老師,而且是一個學者,要提一個主見性。但是最后投出來的結果有些我覺得是認可的,有些我確實是不大認可的。但是對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好長時間。我就覺得對國學概念,現在的人怎么來看的,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很長久的過程。因為對國學大家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這說明什么問題,一百年來,我們的傳承教育,對投票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是最重要的。再來選我心目中的國學大師,同樣是有異議,但是從這個變化,我們可以認識到現在大家認可的程度,而且是很好的統一。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我對學生講課,我是特別推崇王國維,但是我跟學生說,王國維到底是一個中國傳統學術的傳授者,還是一個新學問的開創者,我覺得王國維不是一個中國傳統學術的傳授者,而是一個中國新文化的開創者。所謂的開創就是王國維有非常好的傳統功底,同時他也是非常開放的。這時候他把民族的文化提升到了更高的一個高度。我們的文化可以和他們(外國)來競爭,這是重要的。比如說甲骨文發現了之后,當時有很多語言去掉了,他們認為甲骨文,為什么王國維發現了,為什么王國維從這里面發現它的價值,而且寫出那么好的文章,就是說在當代社會里面,我們文化,已經是不可能離開世界文化,因為國學文化的誕生就是通過西方的文化才誕生的。在50、60年代的時候首先是有中學和西學,所以當時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最后被科學技術打敗了,想起了中國制度的落后,再想中國文化落后,這是一個三部曲,但是這個三部曲的過程,后來有人認識到我們中華民族文化還有非常進步,值得我們保留的地方。這個有了國學這個稱呼。但是國學這個嘗試多少不合時宜。所以在那個世紀甚至覺得是落后的代名詞。像王國維之所以了不起,確實在那個時候他能夠站在世界的文化上重新看待中國的文化,他是繼承中國文化的傳承。比如說王國維寫的《人間詞話》,當時有幾個寫詞話,但是為什么他們的詞話沒有留下來,王國維的詞話境界是從哪里來的?王國維的思想,他是在早年的確是接受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所以他是站在世界的歷史上看中國的文化。而且經過一百年的實踐來證明這次王國維被評為第一位,這就表現了歷史確實仍為見證一切。王國維可以證明這一點。現在再說起來回顧中國傳統文化,我認為是一個大勢所趨,這是一個民心所向,這不是某一個人,并不是說在座的這幾個人為之一呼,這就是國學了。實際上我們是在站在歷史的潮流,發表我們的看法。經過國學不斷的往前探索,那么多的志士仁人,他們都是中國的財富,甚至那么多人批判中國傳統的文化,在當時也是好的,是為了讓我們中國復興。這個我們不能否定他們。但是為什么要把中國傳統文化毀滅了,破滅了。然后我們現在再想恢復。我們發現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不可能毀滅的。我們不可能站在西方的文化上建立我們自己的民族。這個是我們一百多年來的認識和教育。我們總以為把一個舊的大廈推翻了之后,就會平地長出一個大廈來,這個大廈不是長出來的,是建設的。一個民族的大廈經過幾千年,是把民族文化精華一點一點堆積起來才稱為大廈,現在這個大廈推翻了,那么它不會平地長出來,必須還要經過同樣的歷程建設。所以我們是任重而道遠,有些人就是說封建的落后的東西為什么你們要發揚出來。我們總以為自己破壞了會長出莊稼來。但是所有的莊稼都是經過農民們一點一點辛苦的,如果不辛勤勞動長出來的是草。在文化大革命,那個時候說講紅衛兵,繼續造反的事業,但是紅衛兵所作的那些事情,我們現在想起來,實際上是最落后的事情。在哪里,我們在古代的歷史書里邊看到了。誰教給他們了?但是沒有。為什么文化大革命徹底迷信,甚至走路的時候都要把交通規則要把向右看改成向左看齊。最落后的東西誰教給他們,這時候我們年輕人就想起來了。就是一個道理,就是好的東西必須要培養。我們不能指望著這個地里面把我們的東西去掉了之后,所有的西方就好的。所以我在好多地方都強調,我們已經是經過了幾百年的批判,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建設,要投身到建設當中,位居建設當中是榮幸的事情。我把思想家分成兩類,一類叫做建設思想者,有一類叫做破壞性思想者。一個民族,我們要時時認識到民族的不足。一個民族沒有思想沒有批判是不可能的。另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建設。所以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我更推崇建設性的思想,有了建設性的思想家,才能像給我們指路明燈一樣,孔子就有這種思想,所以我們說他是圣人。我認為過去我們認為傳統文化好的就是好的壞的就是壞的。但是我覺得在建設的過程當中,我們學習歷史,我把這種好的東西稱之為人類的理想,里面延續的東西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理想。古代社會的那些志士仁人他們對社會有強烈的批判,他們追求的是理想。我們現在應該從遵循理想的角度來建設。今天上午我來這兒講話,因為之前我就在給大學生講國學,大概講了十五六節課的時間。這個過程對我也是學習的過程。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仁者愛人,智者知人。我們現在社會好多的人,真的是沒有禮儀廉恥,好好想想這句話,還有詩經里面說的一句話,君子慎獨,就是在空房子里面面對墻壁我也不會無愧于心。我們現在坐在家里自己家里想這個事情,如果國民素質提高一個百分點,那么中國的GDP能提高兩個百分點,我估計國學會提高十個百分點。現在說到這里,國學評獎,雖然是一個開頭,但是我認為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事情。我相信一定會在咱中華民族文化發展過程當中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們能夠參與我覺得是非常非常榮幸。

主持人:我們首先是站在世界的角度看,而且現在中西交流是末節上的交流而不是根本上的交流。

梁冬:很慚愧,作為一個學生,能夠接著各位老師說話,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壓力。剛才幾位老師講的時候我在想一個情景,我們公司樓下有一個比較時尚的餐廳,有各種菜,四川菜廣東菜,山西菜等等,通常吃飯的人都是IT年輕人,時尚先鋒,最后發現四川人還是吃了四川菜,山西人還是吃面。而我還是非常奇怪,為什么這些人他吃著吃著又吃回去了。我們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改變,人性骨子里的文化不是那么容易被改變。在互聯網界也有一些現象,說你甭管裝什么軟件,其實你自己本身電腦里裝的軟件才是更重要的。所以要跟電腦廠商要綁定。為什么這么重要,就是說后面裝的實際上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電腦里面綁定的東西才重要,于是從這些小的細節來發現,事實上不管你走多遠,你都走不出去的。走不了多遠還得回來。其實這個認識是很痛苦的,當你發現你不可能成為別人,只能成為自己的時候,就很從容了。有一個自己的小經歷,自己也創過業,還不只做過一個公司,結果發現很累,后來到了百度之后我發現實際上我本質上我就不適合當老板,我骨子里充其量能作為一個打工的人。我十八歲的時候就想過要創業,到30的時候想明白之后,我如果不到這個地方打工還是要到別的地方打工。所以這個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之前所有的教育應該都是年輕人自主創業,后來我發現是錯誤了。這句話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很大的悟道。時代進步了,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也是在做廣告,做品牌管理。我今天談的話題不是跟國學很搭界,就是喜歡常常創作概念,認為只要預算夠大,就能改變人們的想法。后來發現全然不是這樣,事實上當你講到人家心里,講最本質的東西,就算是很小的東西也會被別人聽見。而如果不是本來人家就有的東西,你非要強加給他,過段時間還是會排泄出來。所以在做百度推廣過程中,當我們發現互聯網最強大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能夠做的,我們有可能成長的,我們有可能能夠把百度作為百年基業常青樹,一個根基是我們是中國人。華爾街專業IT記者,說你們為什么能夠跟那個IT公司抗爭,有一個公司光是現金就是80億美元,意味著大概八個鳳凰衛視,這么強大的公司,在全世界歐洲所向披靡,憑什么你們就能夠打贏他。我們總裁講了一個一直在探討的事情,就是作為搜索引擎,已經不僅僅是人在找信息了,更多的是人在找人,是中國人才去吸引了另外一些中國人,是這一些有共同的文化愿景,就是知道共同在年輕的時候看過什么樣的歌,中央電視臺電視節目也看過,這種人彼此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而我們就是在搜索跟你相象的個人。互聯網其實到最后還是人的競爭,這樣我們相信,事實上我們看到韓國,韓國的搜索引擎,剛才提到那家公司在韓國可能十個都不到,當地最大的一家互聯網公司整合到十家的公司,他其實是回歸了整個亞洲文化的很重要的語境。當我們去泰國的時候滿泰國都在唱大長今,這個若干個細節,說到最后都其實回歸了一個東西,我們不可能,也永遠沒有辦法,去拋棄掉,割舍掉,粉碎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有人給我提到現在,甚至愛人之間互相給起阿拉伯名字,其實他們七八十年前就已經玩過了,這就意味著我不會有太大的進步,當今世界科技進步飛速和人性進步緩慢之間的矛盾,所以我們發現還是需要回歸,這樣才能和當地的人緊密結合,因此要打破這種技術變革都不可能取代人性緩慢的成長,而這個緩慢的成長與我們背后的父母,我們的父母的父母所思考的東西是一脈相承的。前一段時間我們的鳳凰衛視同時到臺灣考察,他發現當地的文化,甚至本地的宗教都有極大的發展,為什么吳宗憲,為什么排在全十位的暢銷歌手,全部都是中國本土的歌手。當我們看到互聯網領域,重新看待文化,我們越發相信國學。所有的都是一個邏輯,一言以蔽之,我們相信我們只能成為一個中國人。

余曉芒:我的感覺百度到目前取得成功,還是文化語言上。百度這個名字取的特別好,凡是知道辛棄疾的人,都知道我是在享受。就因為百度兩個字,你們應該在中國文化復興上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眾里尋他千百度)

主持人:通過梁先生的這種講法,實際上跟我們講的是一樣的,學者有學者的說法,主持人有主持人的說法,實際上可以換作一個角度,讓學者變成主持人,就是有這種嵌入性,這樣這種嵌入性,才有可能做一些事情。至少有一點,通過梁先生講的,已經意識到中華民族的根是改變不了的,也就是說中國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一定是有根的。

尹小林:今天到這個地方,我想我還是很有感觸,第一個感觸是我在1999年創辦國學網的時候沒有想到這個。第二個就是籌辦國學評選大師之前也沒有想到。其實這個過程很短,但是我走過了六年的歷程,我是1999年才開始第一次開始接觸“國學”這兩個字(“國學”作為一個特殊的名詞),那是第一次首都師范大學教學改革研討會上,現在叫做國學寶典,那時候是叫做秘籍寶典,后來受到老師們的批判,改成國學寶典,之后有國學網,再之后有國學大師的評選。所以國學網,我通過這幾年,才算對國學有了一點眉目,對國學大師,也是我不懂國學大師,所以我才去評它。上次跟趙老師到山東去,他說國學網上的大師是誰評判的?我說我不知道。剛才除了聽到各位專家講的很好,我自己最大的收獲確確實實是我把自己近一百年來從國學,從章太炎講國學,到現在這個時代,也包括國學的前沿,我覺得中國人上個世紀一百年間中國文化發展的重大改變。特別是傳統,20年代40年代經過了很慘烈的爭斗,那個時候討論簡直是水火不容,就是魯迅的新派舊派,我們搞了一本書,做了資料,我感覺中國人,現在我們也有時間,反過來也有資格講我們的這些話。那個時候你說話沒有人聽,我自己判定在今后20到30年期間一定會產生比上個世紀大師們更偉大的成就。所以國學大師活動,確實是像梁冬先生講的,國學是開始。不是現在認識歷史上的國學,歷史上是怎么回事兒,從1840年以后咱們看國學都是痛苦的,被人欺負的。甚至現在講西方,很多東西學別人的。國學、經濟,很多很多名詞是日本人,最先是在日本引進的,國家古代國學也不是這個概念,現在西方國學有很多影響。所以現在中國強大了,中國在世界上有地位了,我們就有話語權,中國文化是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我們現在可以說了,埃及,希臘,古代有輝煌的文化,但是他已經沒有話語權了。所以我感覺到今天這個活動,這些專家們,大家共同在一起討論這個話題——國學大師,這是我們國學的一個載體,通過這個評選活動,讓更多的社會專家學者關心國學。實際上就是關心中國文化的走向,中國文化未來的走向可能會從這個地方開始能進到一個新的角度,新的高點。

主持人:現在就請我們孔令銅先生講講。

孔令銅:我有幸認識國學網的總裁是因為我們兩個過去都是當兵的,中國的兵學也可以算是國學的一部分,但是兵學最高境界就是,止戈為武。今天把我們聚集到一塊兒的,現在實際上都是在追求人類的終極關懷。尹老師在倡導國學,我也有幸參加這次評選活動。這說明我們世界最終是走到和諧,和諧最終是要走到我們身邊來。國學就是最古遠的優秀文化,就是中國民族最寶貴的東西。

主持人:各位老師對國學的前景,以及我們已經做的貢獻都非常客觀的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確實從各個角度看,這個意義非常大,所以臺上坐的北斗七星是國學未來的新的開始。對國學熱潮濃度的濃縮,而國學的發展需要認真研究,不能夠因為一熱,大家都瘋似的毀掉國學。任重而道遠,為了道遠,為了任重而努力。今天這個活動到此圓滿結束。所有這次內容都可以放在網上。讓所有人都參與到學問的過程當中。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公司
BEIJING GUOXUE TIMES CULTURE TRANSMISSION CO.LTD 

備案序號 京ICP備05006612號
國學網總編室 010.68900123轉8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茅市| 图们市| 云阳县| 普兰县| 汝南县| 津市市| 文化| 正安县| 三门峡市| 万载县| 师宗县| 黔西| 当涂县| 买车| 广东省| 永和县| 民乐县| 枣庄市| 靖远县| 济源市| 京山县| 竹山县| 从江县| 岗巴县| 昌吉市| 乌兰县| 沾益县| 武陟县| 双鸭山市| 阳山县| 德兴市| 景洪市| 扶沟县| 宁南县| 双桥区| 南部县| 那坡县| 江北区| 鱼台县| 竹溪县| 德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