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也成《張君瑞待月西廂記》,雜劇劇本,五本二十一折,元王實甫撰,刊行于明弘治十一年。 王實甫,名德信,生卒年不詳,大都人,熟悉勾欄生活,擅長寫兒女私情,作品講究文采,風格優雅,有“花間美人”之譽。 周德清稱贊《西廂記》“諸公已矣,后學莫及”。 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中國戲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地位,是我國古代戲曲發展高峰之一。唐元稹《會真記》,寫張生與鶯鶯的愛情, 北宋民間傳說、說唱加以改造,至金,又有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出,為《西廂記》的創作奠定了基本構架。王實甫在前人基礎上充實、改寫、提高,故事更加生動,形象更加鮮明,終于成為這里故事的終結者。 “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是本劇的主題,并成為千古名句,而丫環紅娘的名字,最后演化成促成姻緣,成人之美之人世的代名詞。《西廂記》具有鮮明得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情節曲折,曲詞華美,詩意氤氳。格調有如花間美人,光彩照人。 當年林黛玉讀《西廂記》,“覺詞藻警人,余香滿口”,為鶯鶯與張生之情所感動,說明雪芹先生也是很喜愛《西廂記》的。如今,我們自不必待月西廂,也少了長亭短亭,魚雁傳書的“麻煩”,“愛情”已成為過于泛濫的字眼,聞之也不會“微腮帶怒,薄面含嗔”了,“西廂”真的成了一出粉墨登場的遙遠的戲劇,我們常常說古人封建,受限制,不自由,少感情,我們的感情,到底又真實多少呢? 看曉來霜林醉,品古今離人淚。 主要版本:最早版本為明弘治十一年《奇妙全像注釋西廂記》,清代有金圣嘆批改本《第六才子書》,建國后出版有王季思校注的《西廂記》,吳曉玲、張燕瑾等人校注的《西廂記》。 |
||||||||||||||||||||||||||
國學網站 版權專有 國學網總編室 010.68900123轉808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公司 Beijing-GuoXue(Chinese-Studies)Contemporary-Cultural-Communication Compan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