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唐代韓愈、李翱等把《大學》、《中庸》看作與《孟子》、《易經》同等重要的“經書”;宋代“二程”、朱熹祖述這種觀點,竭力推崇其在經書中的地位,旨在弘揚理學。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并于宋邵熙元年刊刻《四書章句》,因《論語》記載孔子言行,《大學》為曾子所作,《中庸》為子思所作,故又稱“四子書”。元朝延祐年間,以《四書集注》試士子,懸為令甲,從此,“四書”成為蕓蕓士子干祿之必經階梯。 朱熹認為《大學》是“為學綱目”,且四書中以《大學》為最易曉,故讀“四書”要“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大學》著重討論個人修養與社會治亂的關系,它以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為修養的目標, 后人稱之為“三綱領”,又提出實現天下大治的八個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后人稱之“八條目”。為進一步服務于理學思想,朱熹加了“格物致知”一章,為《大學》原文所無。 今天讀《大學》,我們大可拋開理學家之莊嚴面目與經學家之道德衣冠,想象古人或正襟危坐,或顛倒衣裳,嚴肅而真誠地反省自己,并不厭其煩地記錄自身感受,以示同儕后輩,用心可謂良苦!我們也可以嘗試走近古人,關注自己內心所想,畢竟,無論在多么現代化的社會中,注重自我內煉和修養,給人帶來的終歸是件愉快的事! |
||||||||||||||||||||||||||
國學網站 版權專有 國學網總編室 010.68900123轉808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公司 Beijing-GuoXue(Chinese-Studies)Contemporary-Cultural-Communication Compan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