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國學新聞|新書推薦||人部|國學圖庫|服務社區|國學產品|國學論壇

 

楚長城(圖)

2004年06月29日15:22

春秋九塞之一的方城塞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九塞的說法,比如在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中記載:“山有九塞,大汾、冥厄、荊阮、方城、崤、井、令疵、句注、居庸”,這其中就有楚長城的方城塞;另在西漢淮南王劉安等編著的《淮南子·地形訓》中也提到了九大關塞的方城塞;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楚長城: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華夏……并考證楚長城北段在今河南魯山縣西東南,沿伏牛山余脈向東,經方城與葉縣之間,向東南至今泌陽境內南汝河。所謂列城即依地形排列的若干小城池,堵塞住山間通道,城與城之間筑城墻相連或依托山河險要的自然屏障。

  被稱為列城的這段楚長城被史學界公認為是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國、鄧國之后開始修筑的,極有可能是修長城之始。據《左傳》記載:楚成王十六年(前656年),齊攻楚,兩軍對壘之際,楚將屈完對齊桓公進言,“楚方城以為城(城墻),漢水以為池(壕溝)”。于是齊桓公知難而退,兩國講和,這個歷史事件也佐證了當時楚長城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防御體系。戰國時期,楚又將長城從今魯山縣西南的魯陽關向西擴張,連接欒川縣東南的翼望山,再向南折,直至鄧縣北境。
兩個方城塞遺址

  在修筑年代最早的方城沿線,較為著名的關隘有今方城縣獨樹大關口、今泌陽象河關兩個方城塞遺址。究竟哪處遺址就是古文獻中多次提到的楚長城方城塞,學界存在分歧。。

  象河關位于南陽盆地東緣,泌陽縣東北部,這一帶處在伏牛山余脈和桐柏山余脈之間,為兩列山脈延伸交匯的自然凹陷地帶,有大約6公里寬,交通及戰略位置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公元前688年冬,楚取道鄧伐申,滅申同時兼并了呂和繒,再伐鄧。這樣,楚過的勢力達到了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接合部的凹口。凹口之北為鄭國的勢力范圍,楚文王為鞏固新擴張的勢力范圍,更為了積蓄力量伺機謀取中原,威懾諸侯,在此天然的凹口地帶筑起一座城池,名“瀉關”,此地在春秋時叫象禾,唐末改稱象河,因而關城也叫做象禾(河)關。春秋時期的征戰,甲車是戰場上的重要武力裝備,楚國惟有在象禾筑城設隘才能使甲車暢行無租,進圖中原;而獨樹大關口距瀉關近40公里,為伏牛山中山峰對峙的天然通道,適合據險筑隘,但關隘遺址的形制規模與瀉關遺址相差明顯。

  據明、清《泌陽縣志》記載,象河城垣遺址南北約4500米,東西約3000米。城垣東為桐柏山脈的五峰山,西為伏牛山脈的關山,現在還能看到斷續的土陵一直伸展到五峰山和關山的山巔。土陵的基座寬約12米,殘垣高1~3米,附近另有若干夯土高臺殘存。

  位于方城縣獨樹黃家村的“大關口”遺址,東西長約1400米,南垣與北垣相距300米左右,殘垣高1~3米,城垣一線上殘存若干敵樓狀的土包和邊長12米的石砌敵臺。
從戰略位置上講,出瀉關(象河關)可達春秋時的申、息、陳、蔡等地,而大關口雖面臨春秋時的申、繒、應等小國,但通達之便利遠不如瀉關(象河關)。
無論從形制規模,還是從地理位置,大關口與瀉關雖然同時楚國的方城要塞,但許多古文獻典籍中提到的楚長城要塞最可能是特指今泌陽象河關的方城塞遺址。
方城塞的戰略意義

  楚國依托伏牛山、桐柏山及方城(楚長城)的屏障,構筑起楚國北部的堅固門戶,從春秋早期直至公元前312年的三百七十余年間,雖紛爭互有勝負,但中原諸侯國始終未能攻入方城;而楚國自公元前684年首次出方城塞伐蔡滅息,多次征伐諸侯都是出方城塞。方城塞對于楚國的戰略意義由此可見。

  公元前312年,趁秦、楚大戰之機,韓、魏得以攻入南陽盆地,但這一次還是繞道陜南而非強攻方城才得手的;公元前301年,秦、齊、韓、魏聯合擊楚,終于攻陷方城塞。楚國失去了北部的大片領土和方城屏障,自此一蹶不振,終被秦所滅。

  古文獻中關于楚長城及方城塞的記載不少,然而由于歷史過于久遠,楚長城的地面遺跡留存很少。很長時間以來,對此感興趣的學者也只能憑借文獻研究來構想出楚長城的大致輪廓。2000年以來,南召縣史志、文物部門經過多次考察,逐漸發現了楚長城大概輪廓。初步認定,南召縣的周家寨以及與它相關聯的120多座石城山寨為楚長城遺跡,修筑于戰國時期。

  來自北京的董耀會等長城研究學者在赴河南實地考察后對南召縣的考察成果予以肯定,但長城學專家羅哲文提出了中肯的意見:“(楚長城)經歷了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滄桑變化,不是幾天、幾個月的考察就能完成確認的。花他一兩年、三五年的時間,把這一問題(楚長城)弄清了,將是長城學研究的一項重大成果。”

  周家寨位于板山坪鎮南3公里的華山上。這一段殘留的楚長城高2米左右,構筑起墻體的花崗石塊已經被2400年來的風雨剝蝕得不成樣子。我們毫不費力地攀上楚長城,沿城上行,在保存較好的地段,城墻舊貌依然:墻體底寬3米,頂寬2米,高4~6米,上部外護墻還殘存垛口(雉堞),城墻全為干壘構造,石塊大小搭配,根據地形變化,采用平壘、斜壘或斜立壘,把未經或只簡單打制過的石塊整合成堅固的一體。

  這一帶楚長城的制高點是華家寨石堡,寨墻用大石壘就,中間修筑一座直徑20多米的烽火臺。站在寨墻上,周圍一帶的楚長城盡收眼底,斷斷續續的長城把周圍6座山峰連在一起,圍成一座把關扼口的連山石城。除了我們剛剛攀爬過外廓墻外,它還包括內城墻和華家寨等3座石堡寨、兩座甕城,現存石城墻總長計40多公里。

  面對著蒼老遒勁的古長城,我不禁想起古楚國。楚國源于江漢流域的荊楚部族,一向被北方的華夏視為“蠻夷”。周初分封諸侯時,荊楚部族只是位于第四等受封之列,按周朝禮制,其國土面積方圓五十里,都城不超過五里,宮城限于五百步。楚人不滿于此,自楚武王、楚文王起就開始銳意擴張,楚莊王更是位列春秋五霸之一,江漢流域的幾十個諸侯小國都并入楚國,號稱“楚地千里”。當時的景況正如《水經注·汝水》記載:“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爭強中國,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華夏。”楚長城的修筑成為了楚國實現擴張和立足防御之本,也開創了構筑龐大軍事工程的先河,啟修長城之源而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公司
http://www.ffhyjd.com
國學網總編室 010-68900123轉808
未經允許 不得轉載 發現侵權 依法追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静县| 香港 | 和田市| 油尖旺区| 隆德县| 靖边县| 永州市| 庆安县| 绥芬河市| 河间市| 潼南县| 禹城市| 镇雄县| 保德县| 淳化县| 岑溪市| 太原市| 康定县| 新沂市| 金昌市| 信阳市| 资中县| 门源| 金湖县| 张掖市| 扶沟县| 确山县| 淅川县| 环江| 巫山县| 静安区| 青海省| 射阳县| 宝丰县| 东安县| 西平县| 喀喇| 东城区| 洮南市| 景谷| 措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