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關城、墩臺、文昌閣、戲樓及關帝廟等景點組成的旅游區。嘉峪關地處河西走廊西段,海拔1 500— 1 800米之間,面積1 200余平方公里。屬溫帶干旱氣候。降水少、溫差大。年平均氣溫 7℃。1月最冷,平均氣溫零下15℃;7月最熱,平均29℃。年平均降水量僅80毫米。夏季不熱,春秋季涼爽。旅游最佳季節為5~10月。嘉峪關市1971年成為省轄市。人口10萬余,其中城市人口7.3萬。1978年對外開放。現為國家二類重點旅游城市。
嘉峪關關城,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終點,是長城全線中規模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732年),由征西大將軍馮勝建置。因筑城在嘉峪山東南麓得名。關城在祁連山和馬鬃山之間,兩側城墻橫穿戈壁,與兩山相連,為扼控河西走廊西端咽喉,自古為軍事要地。關城由內城、甕城、羅城和外城組成,樓閣重疊,易守難攻。內城夯土墻基厚6.6米,上閣2米,高9米,周長640米。城頭垛口林立,磚砌垛高1.7米。東西城垣開門,門上有正德元年(1506年)修建的東西二樓,東曰“光化樓”,西曰“柔遠樓”,三層木構,周圍有廊,單檐歇出頂式,高17米。城四隅各有一座角樓。南北墻中段各筑敵樓一座,一層三間式帶前廊。城內有游擊將軍府、官井。兩門內北側設磚鋪馬道達城頭。東西二門外有甕城回護。甕城土筑,與內城同制,劈門南向,門上各有一座閣樓。西甕城外有凸字形羅城,中間開門,門楣刻“嘉峪關”三字,羅城兩端連接南、北、東三面土筑圍墻,稱為外城。外城又連接長城,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點重城并守之勢。相傳當年建關時,匠師易開占計算用料十分精確,竣工后只剩一塊磚。此磚現存于西甕城門樓后檐臺上。關門外有一塊石碑,上刻“天下雄關”4字。嘉峪關樓毀于本世紀30年代,1988年重建,恢復原貌。外城廣場有文昌閣、戲樓、關帝廟牌樓、墩臺等古建筑。登上關城城關,南望祁連山,雪峰如玉,綿亙千里;北有黑山,石壁嶙峋,猶如鑄銅色。兩山相峙,關踞其間,形勢險要,素有“河西第一隘口”、“邊陲鎖鑰”之稱。關城戈壁風光別有特色,四周戈壁如海,遇有刮風天,沙礫浮動;天晴之日,海市蜃樓奇景時有出現。嘉峪關市附近還有魏晉壁畫古墓群、七一冰川等風景區。
嘉峪關是新興工業城市,有鋼鐵、機械、電器、水泥等工業。農作物以小麥為主。工藝晶有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拓片、魏晉墓壁畫磚臨摹畫、嘉峪古硯、石雕等。蘭新鐵路、甘新公路橫貫市區,民航班機通往敦煌、蘭州、西安、烏魯木齊。
(汪桂平 袁家方)
W2003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