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印書館傾力打造的文津閣四庫全書影印工程從2004年7月正式啟動,到2005年12月全套面世,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更值得榮幸的是,今年四月,溫家寶總理特地將文津閣四庫全書作為國禮送給日本立命館大學,這無疑是出版史上的佳話。精美的產品和樂觀的發展前景正不斷續寫四庫全書出版的精彩篇章。
一、精心策劃
2004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復了中國出版集團關于同意商務印書館與國家圖書館合作出版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的申請,并拔付一百萬元財政資金作為支持,商務印書館企盼了九十年四庫全書出版夢終于可以夢圓新世紀了。
然而面對的現實是,海峽彼岸的臺灣商務印書館在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于1983年首次推進了全套文淵閣四庫全書,洋洋一千五百冊。適逢大陸改革開放,先后引進二百三十套,九十年代大陸某出版社縮小翻印,由于成本小、制作周期短,價格適中,先后行銷了上千套,隨后,香港一投資商花六千萬制作了電子版,一時間,四庫全書陳列在各大學和公共圖書館書架上。文津閣四庫全書出版市場在那里?
當然,商務印行四庫全書并非與臺灣一爭高低,而是深深知道《文津閣四庫全書》別具價值,用專業的話講,兩閣書是同名而異體,換句話說,四庫全書各閣并不是一張底片沖出來照片(山東大學杜澤遜教授語)。因此,商務首先是組織專家學者撰文介紹文津閣四庫全書的獨特價值,一時如著名學者任繼愈、傅璇琮、戴逸、陳祖武等紛紛撰文介紹,尤其是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拿出了十幾年兩閣對勘的結果,讓廣大學術文化界充分知悉了兩閣本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文津閣的影印并非只是在做一件形象工程。有用、有意義,是商務出版出發點。
學術文化價值的認同雖然是一件重要的事,但畢竟四庫全書是一部巨制,賣得起,也不一定藏得下,是一個現實問題,為此,出版工作委員會精心研究,反復設計,終于拿出了一個全新的方案。那就是放棄傳統古籍影印四合一的方式,改為每頁十二個頁面拼合在一個大16開版面上,既豪華氣派,又節省了三分之二的版面,還字體字清晰可鑒,方便使用,這樣,不僅把原書三萬六千多冊的巨制拼合為總量僅500冊,每冊800頁左右的規模,基本上解決了藏得下、買得起的問題。果然,首批甫一問世,大受歡迎,一年半來,已行銷了一百多套,為讀者所接受。
隨后,為了滿足缺藏大館和學術機構的需要,商務去年下半年推進四合一版。這個版本認真總結了臺灣文淵閣本取舍不當的教訓,嚴格限于原四庫的內容(文淵閣闌入了四庫全書總目及四庫全書考證),而且盡量為讀者著想,一方面根據古籍影印慣例,一種書只收一個封面,四庫原書有三萬六冊多個封面,一下省去了三萬多個頁面,二是影印本每卷原則上不另起頁,四庫全書七萬多卷,這樣,與臺版文淵閣本相比較,減少了非學術成份的頁碼六萬多個,既做到了原書全部有效信息的保留,又減少了不必要的成本。又在定價上,按每冊300元的全套僅四十五萬元,以適度的價格贏得了市場。四合一版1500冊本面世僅一年,除學術、文化機構入藏外,許多有實力的個人機構收藏,(收藏500冊者也不少)目前行銷已近幾十套,這在市場上同類書是十分不少表現。文津閣四庫全書的出版時機雖晚于文淵閣四庫,市場一定會受影響,但從產品品質和形象,已大大超過臺灣二十年前舊制,自不待言。
文津閣四庫全書產品的設計,從一開始就是確立買得起、藏得下、用得著,高品質為原則,傳承保護文物是起點,打造標志性文化工程,弘揚促進學術文化建設為目標,不草率追求商業價值,這一高超理念,也得到了廣大學本文化機構的支持和合作。
首先合作的是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為了盡快的推動清史編纂工作,為其提供有用的資料,雙方在經過深入探討后,由戴逸先生領銜,一大批清史專家把關,擷取四庫全書中的清代文獻,編纂出了一套《文津閣四庫全書,清史資料匯刊》,共計收入二百四十六種,字數達一億字,成書一百三十冊,為此,清史編纂委員會不僅為出版這套叢刊付出了大量心血,也為四庫全書出版提供了一定資金支持。當然,清史編纂也及時獲得一大批有用的基本史料。叢刊的出版,不僅獲得了學術界廣泛好評,也成為了清史編纂工作啟動以來最大的項目。獨到、全面的史料,必將為清史編纂發揮了極大作用,同時也必將為廣大清史研究提供便利。
同類項目還完成了兩個,一個是與天一閣博物館合作《四庫全書天一閣本匯編》,它匯集了天一閣當年進呈四庫全書而今已失傳的孤本,它是僅次于永樂大典本的又一個四庫版本價值系統,另一個是與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合作,集錄文津閣四庫全書書畫藝術文獻匯編,它重新整合了四庫全書書畫藝術文獻。這些項目都得到了合作方的支持。
隨著四庫全書價值的認同的及學術、文化的進步,更多的整合和專題出版還會不斷涌現,如《醫學類文獻》、《地方志文獻》等專題文獻,斷代文獻如唐代文獻、宋代文獻、明代文獻以及以地域為概念重新整合四庫全書,這樣,不僅切合市場和時代需求,也使四庫全書發揮更大的作用。當然,也減少了學術、文化機構對全套購買的投入。相反,也促進了四庫全書整體銷售規模提升。
最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委員會還費了極大的精力,把書前提要加以輯合,編成了《文津閣四庫全書提要匯編》,這可以說是既是對四庫全書編纂最有價值的體現,也為廣大學術研究者提供了人人皆需要的寶貴資料,因為這是一部完全不同于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學術文獻。因此,這一產品一問世就受到讀者歡迎,估計未來兩三年之內,銷售上千套沒有問題。
立體化開發、多行式出版、廣泛地合作,開放型經營,是四庫全書出版的基本手段。
二、數字技術的運用
真正解決四庫全書出版投資的壓力與風險,還是通過數字制作與印刷技術的引進和運用。商務在二十世紀曾四次影印,以當時的實力,因技術和條件的限制沒有成功,臺灣商務印行文淵閣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著手,先分輯,后整合,先后歷經二十年。北京商務這次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就首套面世,完全得益于數字技術的引進。
四庫底本是國寶,珍藏在國圖,要出版,既不能用復印機復印,也不能用掃描儀描儀,那樣都對原書有損傷,國圖和工作委員會的領導都要求四庫出版絕對不能對原書有一絲一毫損失。高端數碼相機的問世,不僅輕易地解決了非接觸式翻印底本的問題,而且借助于大容量計算機存儲,也解決了速度和質量問題。
古籍出版影印雖說可以小批量,但起印數至小也在三百套以上,而且這種小膠印機速度慢,國內大印廠已不進行這種印刷方式,多是小印刷廠,管理水平差,要印成一套500冊的書,至少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工作委員會決定采用按需印刷方式進行出版,這樣不僅可以解決上述規劃的各種版本和專題,而且也在市場不確定情況下,至少保證項目的完成。為減少不必要投入,為此,工作委員會考察了全球的所有的按需印刷設備,從施樂、惠普、愛將到IBM,均進行了認真分析,最終采購了技術最成熟、品質最穩定的荷蘭奧西集團按需印刷設備,并投資了專用的印制基地,兩年來一直高效地運行著。
畢竟四庫全書出版工程大浩大,荷蘭奧西集團雖然是國際知名企業,也從沒有遇到過這樣龐大而要求高的產品,缺乏相配套的技術支撐。為此,工委會從紙張定制到軟件開發、數據管理、產品的制作到后期裝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反復的實踐,很快就把握了一套按需出版技術。最終不僅圓滿完成了四庫全書全套和各類專輯產品的出版,保證市場供應。通過三年多的運行,而且得出了一套成熟、完整的數字出版經驗,如今,已擁有了一套“一切出版都為可能”的解決方案。今天,四庫全書的出版正穩定地在先訂購、后生產,零庫存的狀態下順利運行之中。
《四庫全書》的出版,首要的是保護文物,不能因出書而毀書;其次是要讓這一巨制傳承于社會,流布于后世;第三才是要體現當代中國的出版水平。今天,《四庫全書》之所以能化身百千,首先得益于技術的進步:商務印書館采用數字技術,在非直接接觸的原則下,對珍藏在國家圖書館的原件進行了數據處理,真正做到了對國寶文物的毫發無損;其次是采用德國最新技術,實現按需印刷,在嚴格遵循歐盟檔案保護標準(即保證原樣一百年不變,實際上是永久不變)的前提下和德國廠商密切合作生產,再按高標準裝訂。
數字制作與按需出版不僅提高了出版品質和速度,而且大大減少了前期投入,也就是說降低了風險。今天,四庫全書的出版以豐富的產品線和多樣的出版形式,開發、培養出了一片藍海。更主要的是,四庫全書的文化價值和作用在現代技術的關照下,得到了全新的創造和體現。
三、再造四庫之夢
最近,山西晉城市人民政府為把《康熙字典》打造成地方文化名片,(總編纂官陳廷敬為晉城人)聯手商務,推出了《康熙字典》原本仿制的七函、四十冊以及十六開本、雙色四卷縮印本。
看到宣紙、手抄、雙色、絹面、包背裝的原大仿制本,書本身所散發的文化魅力有一種擋不住的誘惑。這其實只是四庫全書原大仿制的一個前奏,目前工作委員會通過兩年努力,已差不多完成了原大仿制數據制作,從《康熙字典》開始,接下來,四庫全書原大仿制的名著本和專題本將陸續推出,如《四書集注》、《資治通鑒》、前四史、《全唐詩》、佛書、兵書等等,以后以每月一兩個品種的速度,用傳統工藝和數字印刷相結的方式,把這一文化國寶推廣開來,讓人人皆可親炙,感受四庫全書從一冊到到全套。只要你需要喜歡,都可以購置。這樣可以推向市場的產品成百種,幾千冊,市場估計至少在億元以上。
工作委員會有一個愿望和考慮,也一直在積極運作,就是在適當的時機和有關單位合作,最終完成原大全套,總數達三萬三千六百四十六冊,六千一百四十四函,至少將目前閣在書空的承德文津閣恢復起來,至于閣在書空的沈陽文溯閣,故宮文淵閣也應該是合適的庋藏者。當然也不排除有好古癖的私人收藏家。預計兩年后,四庫全書原大仿制將全部告成。
眾所周知,文津閣《四庫全書》原書在明年六月份中國國家圖書館二期工程竣工后,將永久封存,不再與世人見面。近百年來,對《四庫全書》評價毀譽參半,其實一是沒有真正深入研究全書,事實上也不可能全部研究;再就是沒有從一個高度了解乾隆編纂《四庫全書》原委。有識之士認為,《四庫全書》固然是文化淵藪、學術重鎮,但其工程規模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人類文明史上的豐碑,所以我們除了將其化大為小,以供學術研究和珍藏外,還要全套仿制和化整為零。全套仿制更能重現這一偉大工程,化整為零才能讓《四庫全書》走入千家萬戶。商務印書館的原大仿制本將真實地、高品質地再造,她將化身無數,真正走向社會、走向未來。他可以是大眾的風雅之選,藏書家的案頭清供,學者們的資料寶庫,更應該是中華民族鼎盛時期的文化再現。
我們期待:
一座不可逾越的文化之巔,將會再現在中華民族復興發展道路上。
一冊冊獨為皇家御藏品的四庫全書,將呈現在普普通通的大眾面前。
一部四庫全書,在百年商務的傾心打造下,再現生機,永遠傳承下去,讓世代共享。
【作者單位】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