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間,兩浙同時出現了以“抱經”為名的藏書樓,時稱東西兩“抱經”,其中東抱經為抱經先生盧文弨的“抱經堂”,西抱經則是盧文弨族人盧址的“抱經樓”。
盧文弨(1717--1796)字紹弓,號磯魚,又號檠齋,晚號弓父。杭州人,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歷官翰林編修、侍讀學士,歸里后,主講江浙各書院二十馀年,以經術導士,桃李滿天下。
盧文弨以學問名於世,生平喜藏書,又勤於著述,精於校勘。段玉裁為盧文弨所作《墓志銘》曾這樣描述說:“早昧爽而起,<緬的左部分右加番>閱點勘,朱墨并作。日且冥,甫出戶散步庭中,俄而篝燈如故,至夜半而后即安,祁寒酷暑不稍間。官俸脯修所入,不治生產,僅以購書。聞有舊本,必借抄之;聞有善脫,必謹錄之。一策之間,分別移寫諸本之乖異,字細而必工,今抱經堂藏書數萬卷皆是也。”盧文弨校書甚至是一種癖好,嚴元照《書盧抱經先生札記后》稱他“自經傳、子、史,下逮說部、詩文集,凡經披覽,無不丹黃。即無別本可勘同異,必為之厘正字畫然后快,嗜之至老愈篤,自笑如猩猩之見酒也”。盧文弨曾選所校要籍三十八種,備寫《群書拾補》三十九卷,以謹嚴精當著稱,梁啟超曾譽之為“最精善之校勘家著作”。洪亮吉《北江詩話》則稱盧文弨與翁方綱為藏書家中的校讎家。
盧文弨又是清代有相當成就的目錄學家,著有《常郡八邑藝文志》十二卷和《文獻通考·經籍校補》一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