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浙江吳興,藏書大家輩出,陸氏<百百>宋樓和劉氏嘉業堂名聞遐邇,然若論世家藏書,則非蔣汝藻傳書堂莫屬。
蔣汝藻(1876—1954)字元采,號孟蘋,別署樂庵,清吳興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舉人,宣傳中以捐貲官至學部總務司郎中。
蔣家藏書始於汝藻祖父和叔祖。汝藻祖父蔣維基,字厚軒,有“儷嬴館”和“茹古精舍”之藏,叔祖蔣維培,有“求是齋”藏書,兄弟各聚書約萬卷。太平天國時,蔣家藏書喪失大半,到蔣汝藻之父蔣錫紳時,僅剩遺書二十箱,錫紳為承先輩藏書之業,乃名其所居為“傳書堂”及至蔣汝藻,服官北京,又久居上海,南北往來之際,頗留意於故家典籍,對祖藏散出之書收購尤力,又先后收得四明范氏天一閣、湘潭袁氏臥雪廬、同邑吳氏兩罍軒等家散出之書,不下數年,藏書便富稱海內。
蔣汝藻的鎮庫之寶為宋刻周密詩集《草窗韻語》,為蔣汝藻於一九一六年以一千五百元高價購得,此書數百年不為人知,更難得的是全書字畫均依周密的手稿真跡摹刻,十分難得,於是乃取作者名和書名各一字,別名其藏書為“密韻樓”。蔣汝藻曾出此書供同好玩賞,沈曾植呼之為“妖書”,葉昌熾則稱之為“尤物”,說是“紙墨鮮明,刻畫奇秀,出匣如奇花四照,一座盡驚……觸手古香,令人著錄為稀有奇珍也。”
一九一九年,蔣汝藻經羅振玉介紹,延聘王國維編撰《博書堂藏書志》,至一九二三年五月王國維奉溥儀之命北上任“南書房行走”前后數年間,王國維一方面為蔣汝藻檢校群書,一方面利用傳書堂的豐富善本進行學術研究,可謂相得益彰。一九二二年,蔣汝藻又為王國維排印《觀堂集林》。王國維曾回憶這段生活說:“余家無書,輒借諸居士,雖宋槧明鈔,走一力士取之,俄頃而至……余在海上時,視居士之書為外府也。”(《觀堂遺墨。樂庵居士五十壽序》)王國維離滬時,《傳書堂藏書志》初稿已完成大半,以后在北京仍繼續編寫修訂,不幸后來蔣汝藻事業受挫,這部書志直到一九七四年,才由臺灣藝文印書館以蔣祖怡的校鈔本影印出版。在此之前,僅有《傳書堂善本書目》十二卷、補遺四卷流傳於世,題為蔣汝藻編。
蔣家本以絲業致富,一九二五年,蔣汝藻因經商失利,不得已向浙江興業銀行典書償債,一九二六年轉歸商務印書館,“一二·八”之難,除事先轉移的二百部珍本外,蔣氏舊藏和涵芬樓其他藏書,全毀於日軍炮火;此二百部珍本,后經鄭振鐸介紹,歸入北京圖書館。蔣汝藻也曾熱心於出版事業,一九二三年,曾委托董康在北京刊印《密韻樓叢書》,計劃從所藏近百部宋版中,精選二十部影印傳世,亦因經商不利而半途而止,僅刻成《草窗韻語》等七部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