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1890—1969)
江西義寧(今修水)人。早年赴日本留學,清光緒三十一 年(1905)歸國,后入上海吳淞復旦公學學習,宣統二年 (1910)赴歐洲留學,先后在德國柏林大學和瑞士蘇黎世大
學學習語言學。次年歸國。1913年赴法國巴黎高等政治 學校經濟部留學。1914年歸國,一度任蔡鍔秘書,參加討 袁之役。1918年赴美國,入哈佛大學,從朗曼習梵文和巴
利文。1921年轉往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梵文研究所習東 方古文字。1925年歸國,應清華學校之聘,與王國維、梁 啟超、趙元任同為國學研究院導師;清華改制后,任中文、
歷史、哲學三系合聘教授。1930年后,兼任中央研究院歷 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第一組(歷史)主任、故宮博物院理 事、清代檔案編委會委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赴香
港大學講學,任中文系主任、1941年起任西南聯合大學 教授。1945年應牛津大學之聘,赴英國任教,兼治眼疾。 1947年返國,任清華大學教授。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
院院士。同年底,轉任廣州嶺南大學教授。1952年后,任 中山大學教授、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 科學部委員等。1930年在其所撰《陳垣敦煌劫余錄序》
中最早提出“敦煌學”的概念,指出“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在該序中,就北京圖書館所藏八千余卷 敦煌寫本提出九個方面的研究價值,即摩尼教經、唐代史
事、佛教文義、小說文學史、佛教故事、唐代詩歌之佚文、古 語言文字、佛經舊譯別本、學術之考證,為敦煌學研究指明 了方向。撰有《大乘稻芊經隨聽疏跋》、《懺;鹱锝鸸饷鹘
冥報傳跋》、《有相大人生天因緣曲跋》、《須達起精舍因緣 曲跋》、《韋莊秦婦吟校箋》、《西游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 變》、《蓮花色尼出家因緣跋》等多篇論文;還在《敦煌石室
寫經題記匯編序》、《元白詩簽證稿》等論著中,利用敦煌資料補史、證史、大多數敦煌學論文收入《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
論稿》及《元白詩箋證稿》三書也使用一些敦煌資料;還撰 有《寒柳堂集》、《柳如是別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