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漢學大會2007”:各國漢學家首次齊聚中國
事件描述:2007年3月26日,“世界漢學大會2007”在中國人民大學隆重開幕,這是世界各國漢學家首次在中國舉行的“大聚會”,來自海外的七十多位漢學家與一百多位內地學者濟濟一堂,盛況空前。中國國務委員陳至立在大會開幕式上發表講話。
事件評論:本次世界漢學大會的舉行,順應了當代漢學蓬勃發展的趨勢,表明了中國政府對漢學研究的支持,也標志著中外漢學研究和交流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
|
■ “十博士”聯名抵制于丹:“鄭聲之亂雅樂”?
事件描述:3月初,包括中山大學博士生徐晉如在內的近十名博士生聯名在天涯發帖“倒于”。在這篇《我們為什么要將反對于丹之流進行到底》的帖子中,他們稱“中國文化所面臨的最大禍患不是來自外來文化的侵蝕,而是來自于那些打著振興傳統文化旗號的無知者”。于丹的回應是,所謂“論語心得”,即心有所得,自己所講的內容不一定每句都正確,而目的在于提升大眾對傳統文化的熱度,影響每個人去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
事件評論:“十博士聯名倒于”迅速成為一個事件,波及全國。來自學界的意見有兩派,以任繼愈先生為代表的一派認為,研究和普及《論語》需要各種角色,于丹的解讀是一家之言,如果有錯誤,可以討論批評,應該允許百家爭鳴。而杜維明則認為,反對太離譜和肢解性的詮釋。學者楊念群認為,不能就于丹說于丹,就論語說論語,而是應該質問,究竟是什么樣的社會背景和機制產生了于丹這種解讀論語的方式?在社會層面,博士們的批評淹沒在“粉絲”們為“于丹老師”“衛道”的“口水”和“磚頭”中。 |
|
■ 評價孔子:是圣人還是凡夫俗子
事件描述:近幾年,重讀經典、重解經典蔚然成風。5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喪家狗——我讀〈論語〉》一書一石激起千層浪,作者李零引用《史記》等典籍上評價孔子是“喪家狗”的說法,徹底顛覆了孔子在人們心目中的“圣人”形象。他在序言中寫道: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個出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真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典的人;一個首先有學問,卻無權無勢,敢于批評當世權貴的人;一個四處游說,替統治者操心,拼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凄惶,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
事件評論:這種對孔子的評價,使得新儒學一些代表在國內知名的儒家網站,如儒學聯合論壇、木鐸論壇等網站上,特別開辟專欄,對李零的《喪家狗》進行批評,其中《原道》主編陳明的批評極為激烈并具有代表性。一時間,圍繞“如何評價孔子”的問題爭論不休,并分成兩個陣營:一派以陳明、蔣慶、康曉光為代表,針對孔子現在是“人造孔子”的說法,他們認為,“人造孔子”不僅不是“特沒勁”,反而極富價值。而以李零、錢理群、黃堅等人為代表的一派則認為,孔子全盤圣化的結果是孔子從一個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變身為言談舉止、心理、思想、實踐無不合道、毫無瑕疵,只有光輝照人的超凡入圣者。 |
|
■ 中韓文化之爭:文化自尊還是文化自卑?
事件描述:2001年6月,《白云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刷品,韓國也儼然被視為活字印刷術的祖先,這一事件成了中韓文化之爭的導火索。此后韓國類似的舉動越來越張揚,一步步觸動著中國人的民族感情和文化神經——2005年10月,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2006年10月,擬將“中醫”改為“韓醫”申報世界遺產,并考證神農氏和李時珍為“韓國籍”,連同人參、針灸、《本草綱目》一起收入囊中;2007年更是新聞不斷,先是據聞韓國急匆匆向聯合國提交了漢服申遺書,隨即又有韓國學者指稱漢字是由韓國人所發明,而韓國還擬將在2008年前完成“整體風水地理”項目的準備工作。
事件評論:面對中韓文化之爭,國人最應該保持的是一種冷靜從容的態度和反躬自省的精神。不排除韓國國內確有一股極端民族主義的情緒在一些人中悄悄抬頭,但也不要小覷了國內媒體煽風點火推波助瀾的功力。而反觀我們自己,當被我們一度漠視和拋棄的東西卻被別人珍而重之的揀起,我們除了后悔,難道就只會謾罵不成?過度的文化自尊是過度文化自卑的表現,韓國如此,我們亦如此。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守護好我們的根,維系好我們的魂,讓那些覬覦我們文化瑰寶的人無處下手。 |
|
■ 古籍保護試點工作全面啟動
事件描述:從2007年8月起,全國古籍保護試點工作全面啟動。包括文化部、教育部、國家民委、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宗教局、國家文物局6個系統的57家古籍收藏單位將共同探索在不同地域、不同領域古籍保護工作的有效方法。
事件評論:加強古籍保護工作,對促進文化傳承、延續傳統文化、連接民族情感、弘揚民族精神具有深遠的意義。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舉措。 |
|
■ 2007年9月28日,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開幕
事件描述:文化節以“走近孔子、喜迎奧運、同根一脈、共建和諧”為主題,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吸引全球華人華僑參與為重點,舉辦走近孔子——世界華人華僑相聚孔子故里、兩岸孔子文化交流周、世界華人華僑同祭孔、第二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教育獎”頒獎盛典、亞太地區全民教育工作會議、世界儒學大會發起國際會議、中國專利高新技術產品博覽會等文化藝術、學術交流、經貿洽談系列活動。
事件評論:此次大會達到紀念先哲、擴大交流、促進發展的目的,進一步增強全球華人華僑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更好地服務國家文化戰略,推動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建設。 |
|
■ 2007年10月10日,首都師范大學國學傳播中心成立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事件描述: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北京市教委等有關領導,湯一介、夏傳才、白化文、樂黛云、曹先擢、羅宗強、黃天驥、林文照等著名學者共約100余人出席了成立大會。國學傳播中心是首都師范大學依托國家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大型學術性公益網站國學網組建而成,以弘揚國學傳統、普及國學知識、推動國學教研、建設和諧文化為宗旨,成為繼北大、人大之后的北京第三家高校國學機構。
事件評論:國學傳播中心擁有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更兼以國學網為平臺,一方面既能及時了解國學動態,捕捉國學信息,另一方面亦便于同廣大國學愛好者進行互動交流。當前正逢國學熱潮,文化回歸勢所必然,其成立可謂順應天時、地利、人和,必將對國學的傳播和普及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
■ 中國傳統文化節日被列為法定假日
事件描述:11月9日,國家發改委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12月16日,國務院正式頒布了修訂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元旦放假1天不變;春節放假3天不變,但放假起始時間由農歷年正月初一調整為除夕;“五一”國際勞動節由3天調整為1天,減少2天;“十一”國慶節放假3天不變;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各放假1天(農歷節日如遇閏月,以第一個月為休假日)。
事件評論:放假時間的調整,不僅僅是一個休假方式的改變,它帶動了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回歸,彰示社會對傳統文化態度的改變,有力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內涵的延伸。 |
|
■ 故宮星巴克事件:捍衛傳統 找回自我
事件描述:2007年初,央視主持人芮成鋼在其博客中指責星巴克咖啡將其分店開到故宮,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糟蹋”,因為“故宮是中國幾千年最輝煌文化的載體,就是中國的象征”,芮成鋼說,而星巴克則是來自美國的“不登大雅之堂的飲食文化代表符號”。芮成鋼并以傳統文化捍衛者的姿態向星巴克的首席執行官吉姆·當諾發出“抗議”,要求其將店鋪撤出故宮。這立刻在公眾中引發了一場廣泛的爭論。進駐故宮七年的星巴克,最終在經歷了一場公共關系危機后宣布退出。
事件評論:星巴克的去留實際是文化沖突的問題,它暴露了部分國人在全球化時代面臨的文化身份上的深層焦慮。這一方面來自于“槍炮聲敲碎了寧靜夜”的慘痛記憶,又與當下中國日益深刻地卷入全球體系所帶來的民族身份危機相重合,因而顯得格外激烈和敏感。注目當下,從遍布街頭的“肯德基”“麥當勞”到NBA球賽、好萊塢大片,來自異域的文化正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出于對母體文化和民族利益產生強烈的危機意識,一些“精英們”希望通過復興和重建本民族文化來抵御外來文化的入侵,以屬于自己的文化資源來重塑身份,找回自身獨特的存在尊嚴。 |
|
■ 第二屆全球孔子學院大會2007年12月11日在京召開
事件描述:第二屆孔子學院大會11日在北京開幕,來自世界64個國家和地區的孔子學院代表相聚一堂,交流經驗、溝通信息,共同為孔子學院的建設與發展獻計獻策。國務委員、孔子學院新一屆理事會主席陳至立在會議上提出,堅持孔子學院作為漢語教學推廣基地的辦學宗旨,認真制定孔子學院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花大力氣提高辦學質量,中外雙方要相互尊重、精誠合作、互利共贏。會議期間,還將舉辦孔子學院合作院校校長和孔子學院院長論壇。開羅大學孔子學院招生時兩萬多人報名。
事件評論:面對海外日漸增長的漢語學習需求,中國自2002年開始在海外設立非營利的語言推廣機構,并于2004年將這些機構正式定名為“孔子學院”。它秉承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理念,推動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做積極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