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論古史的重建

饒宗頤

  遠東地區居民,大抵為漢藏語系及印歐伊蘭語系。以種族言,前者為夷、越、戎、羌與諸夏所構成,后者自昔統稱曰胡。漢、胡對立,為漢、唐記載之所常見。

  以宗教信仰言,后者即佛、祆、回諸教入華之媒介人物。百川匯合、萬匯交融,以形成今日中華民族文化之共同體。自紅山文化發現以來,又知遠古東胡琢制夷玉工藝之卓絕,其廟墓壇結合形態,具見天圓地方觀念之悠遠。女神形狀與西亞更多類似。余嘗舉哈拉發(Halaf)女神肩上之號,與甲骨文巫字及周原所出白色西域人頭部刻符之一致,中外遠古文化交流之跡,粲然可睹,非一般想象始料所及。地不愛寶,出土文物上之文字記錄,若甲、金、簡、帛等,數量之富,與紙上文獻資料,可相匹敵。以甲骨文而論,若干萬片文字,誠為古史之無盡藏,倘能細心尋究,有無數新知,正待我人之探測,其事有同于開礦。略舉其例:濮陽墓地之龍虎圖案,足以推證卜辭之侑祭龍虎,非星象莫屬。卜辭有河字而無江漢,實則即漾水,為漢水之源。從卜辭零碎資料,可以重構殷代之日書。凡此種種,皆余近年之新見,有待高明之揚榷。余所以提倡三重史料,較王靜安增加一種者,因文物之器物本身,與文物之文字記錄,宜分別處理;而出土物品之文字記錄,其為直接史料,價值更高,尤應強調它的重要性。

  有些未來主義者,著眼于將來,熱情去追求他所虛構的理想。其實,如果對過去沒有充分清楚的認識,所得到的,徒然是空中樓閣。“未來”必須建筑在“過去”歷史的基礎之上;否則,所有的虛擬假設,其目標與方向,往往是不正確的誤導。反思過去史學界,從洋務運動以后,屢次出現這種過失,不免患了幼稚病。所有新與舊之爭,偽經、疑古之爭,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之爭,都是走許多冤枉路的。回頭是岸,現在應該是納入正軌的時候了。以前許多錯誤的學說,像說古代只有龜卜而沒有筮卦、易卦是從龜的形體演變而來;說五行思想要到漢代才正式發生,把古代某些制度演進的碩果盡量推遲,使古籍上的許多美麗的記錄完全無法理解而受到貶視。由于不必要的假設,把事物的年代推后,反而懷疑古書種種的可信性。國史是一條綿延不斷的長流,又吸收、匯合許多支流,蔚成大川。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像我們這樣長遠經過多民族融合而碩果僅存、屹立不動的時空體制。西亞、希臘已經過了無數次更易主人、歷盡滄桑的文化斷層。中國迄今還是那個老樣子。中國科學智慧的早熟,如音樂音階在6000年前已產生七孔笛,即其一例。近年大量豐富的出土文物,使古史景象完全改觀。我們不能不正視歷史的真實面貌。以前對于古史的看法,是把時間盡量拉后,空間盡量縮小。我們不能再接受那些的理論。對歷史上事物的產生,如何去溯源、決疑,不能夠再憑主觀去臆斷,不必再留戀那種動輒“懷疑”的幼稚成見,應該去重新估定。

  我們今后采取的途徑有三:

  (1)盡量運用出土文物上的文字記錄,作為我所說的三重證據的主要依據。

  (2)充分利用各地區新出土的文物,詳細考察其歷史背景,做深入的探究。

  (3)在可能的范圍內,使用同時代的其他古國的同時期事物進行比較研究,經過互相比勘之后,取得對同樣事物在不同空間的一種新的認識與理解。

  現在,我們的視野擴大了,不再像以前只局促在本國的閫閾內,作“同室操戈”式的無謂爭論;我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僅停滯在幾本古書,在紙上文獻,翻跟斗式地去任意做先后的安排,來武斷事物出現的層次;或者只赤手空拳打幾套玄學式的歷史學的猜拳游戲。須知,地下層出不窮、浪翻鯨掣似地出現古物,正要求我們須更審慎地、冷靜地去借重它們以比勘古書上種種記錄,歸納出符合古書記載原意的合理解釋,而尋繹出有規律的歷史條理。

  我們要避免使用某一套外來的不切實際的理論去堆砌主觀架構,來強行套入,做出未能愜心饜理的解說,這是懶惰學究的陳腐方法。我們亦要避免使用舊的口號,像“大膽假設”之類,先入為主地去做一些“無的放矢”的揣測工夫,這是一種浪費。總而言之,我們要實事求是,認真去認識歷史。今天三重資料充分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記錄,我們恍如走在林蔭道上應接不暇,好像陳設滿漢筵席,讓我們好好去品嘗,時代要求我們去辨味、去咀嚼。我們現在可以見到的東西——古史文物,已超過束皙時代汲冢所出的若干倍。古史的重建運動,正在等候我們參加,新的成果正待我們去共同努力。揭諦(go)!揭諦(go)!莎婆訶!

  劉起釪先生在他的《古史續辨》序言中,劈頭兒便談到《古史辨》第八冊的往事,我所擬的該書第八冊目錄,經于1940年在成都齊魯大學的《責善》第一卷第三期披露,至今已經歷了半個世紀。中間有些出版界人士要我照著該目錄重新加以編印,我因為工作關系沒有暇晷答應。其實,主要是我的古史觀有重大改變了。

  記起我在弱冠前后,尤其在中山大學廣東通志館工作的時候,館藏方志千余種,占全國的第二位。那時候,我深受顧先生的影響,發奮潛心,研究古史上的地理問題。曾經把古書所有與地名有關的記載抄錄若干冊,《楚辭地理考》即其時得以刊布的一種。當日古代地理研究的討論文字集中在《禹貢》一刊物,該刊亦曾印行過一期《古代地理專號》,我和錢先生討論的文章亦發表在該期,我對顧老的“古史中地域擴張”論點,已有不同的看法。那些依據地名遷徙,做出推論,濫用同音假借來比附音義相近的地名,建立自己一套想象所考慮到的“地名層累”(“層累”二字可能取自顧先生的層累造成的古史觀),許多古史地名都給以重新搬家。于是西周建國改為由秦遷晉,楚的洞庭、沅、湘不在湖南而移至湖北。這些論點從表面看來,似是言之成理,但經不起推敲。我認為關于把古史地域盡量縮小,同名的古史地名可作任意易位,這是不牢固的推理方法,這樣連篇累牘的討論是沒有意義的。在我屢次比勘之下,覺得無法接受,只有失望。所以我決定放棄第八冊的重編工作,原因即在此,遂使《古史辨》僅留下七冊,而沒有第八冊,這是我的罪過。顧先生把我帶進古史研究的領域,還讓我參加《古史辨》的編輯工作,結果我卻交了白卷。

  我的思想改變,不敢說是“入室操戈”,但真理在前面,我是不敢回避的。古史記載出于后代許多增飾附會,王仲任謂之“虛增”,是應該加以廓清的,這無疑是《古史辨》工作的最大貢獻。但把古代文明過于低估(如說湘水流域漢初文化尚低之類),把古代空間縮得太小,反而離開史實。近期各地古物的出土,本身已作充分證明,應當重新論證。我的文集第一冊開宗明義是討論古史問題,我所采用的方法和依據的資料雖然與顧先生有些不同,可是為古史而嘵嘵置辯,這一宗旨老實說來,仍是循著顧先生的涂轍,是顧先生的工作的繼承者。謹以此書敬獻給顧老,表示我對他的無限敬意。

  記得陳寅老在《彰所知論與蒙古源流》一文中說過:

  (元代先世系統的構成)是逐層向上增建。其例原不限于蒙古史,其他民族相傳之上古史,何獨不然!

  這無異說是層累造成的。顧老過去何曾不是運用這一觀點來處理古史材料的,可惜當時出土東西不多,但方法仍是正確的。

  出土文物如果沒有文獻作為說明的根據,不從當時的人地關系入手取得某歷史事件的聯系就直接報道,這樣則只有考古學上的數據意義,即僅有“物”的意義,沒有“史”的實證。許多人輕視紙上記載,我認為二者要互相提攜,殊途而必同歸,百慮務須一致,才是可靠可信的史學方法。

原載《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年10月

由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休宁县| 英德市| 江源县| 林芝县| 庆阳市| 六盘水市| 南溪县| 瑞昌市| 周宁县| 甘孜县| 新津县| 道真| 开远市| 惠来县| 内黄县| 高密市| 枞阳县| 大庆市| 沧源| 大冶市| 海晏县| 景洪市| 青海省| 铜梁县| 视频| 南陵县| 万宁市| 阿荣旗| 吉林市| 贵阳市| 湘潭市| 大新县| 伊川县| 新郑市| 洪泽县| 长岛县| 广东省| 文水县| 项城市| 霞浦县| 蓬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