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雞三足”說

龐 樸

  戰國時期有一派學人,專門喜歡推敲事物名稱和實際如何相當,得出了許許多多有悖常識的論題,驚世駭俗,日與人辯;因而被稱為“察士”與“辯者”,或者叫做“形名之家”與“名家”;近世以來,更被謚以“詭辯家”的惡名,視為學術界的貧嘴漢。

  辯者們的論題中,有一題叫“雞三足”。據他們自己在《公孫龍子》中解釋說,雞有三足的理由是:“謂雞足一,數足二;二而一,故三。”(《公孫龍子·通變論》)所謂的“謂雞足”,是說名義上的雞足,或足之名,或足之所以為足者;所謂的“數足”,則是實際上的足,或足之實,或足之為足。

  辯者們當然熟知一雞二足這樣的簡單事實和普通常識。他們之所以還要特立獨行,大呼“雞三足”和諸如此類的奇談怪論,顯然是由于,他們認定在平常道理和簡單事實之外,已經掌握住了一種不平常的認識方法并認識到了不簡單的事實真相,應該取常規而代之。這種觀點,特別是他們提出的認識方法,能在當時蔚然成風,說明它并非愚妄,而是需要每個不懷成見的人,予以同情了解和駐足三思的;可惜,兩千多年來,他們很少得到過這樣的待遇。

  平心而論,“雞三足”的挑戰,可以引發我們思考的問題很多。除去《公孫龍子》所已指出的名實關系那樣的認識論問題外,還有“雞之足與足之理”或“雞之足與所以為足”這樣的本體論問題,本根生成為現實這樣的宇宙論問題,雞之相對二足和絕對之足的關系這樣的方法論問題,以及諸如此類為思想者所念茲在茲的根本問題。在已往的歷史中,當人們正襟危坐,端策拂龜,高談其“《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時候;當人們倚松撫竹,揮麈擊節,闊論其“道生一,一生二”的時候;當人們結跏趺坐,合十低眉,沉吟其“離四句”“立三諦”(注:四句: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三諦:空諦、假諦、中諦。)的時候;人們大概很少想到,他們的這些哲理玄思、教義宗風,如果不是雞三足之類論題的婉轉復述,便是雞三足之類論題的合理引申。所不同的是,辯者們存心標新立異,學者們極力和光同塵,以至兩者同源異流,愈離愈遠,終于形同天淵。謂予不信,且看如下分析。

  我們知道,《易經》的太極生兩儀一節,本是一種宇宙創成論。其所謂的太極,即淳和未分之氣,乃宇宙的本根;兩儀指陰陽,四象為四時,八卦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基本自然物,它們依次生出,宇宙于是完成。現在我們如果將這個偉大創世記的起始階段,太極生兩儀一段單獨抽出來,進行仔細觀察,定可仿照“雞三足”的說法,得出一個“宇宙三儀”的結論來。那就是:“謂宇宙儀一,數儀二;二而一,故三。”不僅此也,其余的四時、八卦階段,也都可以化約成為這種二而一的關系,變做雞三足式的“怪論”。

  《老子》的“道生一”一節,亦復如此。其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更是明顯的宇宙創成論。“一生二”便有如上述的“太極生兩儀”;“二生三”或“負陰抱陽為和”,則是“二而一故三”。萬物無非這樣的三,萬物皆可比同雞三足,是為“三生萬物”。

  至于佛學,有所謂“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之四句和四門;他們以四句推檢一切事物,謂四門為得入真性實相之門。此四者之第三四兩句,也可合成一句,叫“俱是俱非”或“雙照雙非”;這樣的四句、四門,也正就是他們所謂的假、空、中三諦。于是,可以看得出,有、空與俱是俱非,假、空與中,都有兩個相對者和一個絕對者,都是二與一的格局,都可說成為“二而一故三”,或者形象地叫做:雞三足。

  當然,名家本義上的“雞三足”,與儒、道、釋三家的宇宙論認識論,其不同之處還是主要的;即使是太極生兩儀、二生三、假空中這樣的具體論題,同“雞三足”也有立論上的差異。那是因為,雖說萬物無非都是三,但其所以為三和如何為三的根據和形式,卻有多種多樣,并非千篇一律。這一點,比較一下另一“詭辯”論題“黃馬、驪牛三”,當可有所啟發。

  辯者另有“黃馬驪牛三”之說,謂黃馬一,驪牛一,黃馬驪牛合成之全體又一;一一又一,故三。這樣得出來的三,乃部分與全體合成的三(注:據《公孫龍子·通變論》“二有一乎”節,以黃馬、驪牛為部分,黃馬驪牛為全體。),同上述“謂足”“數足”之雞三足,其根據和形式都有不同。概括一點說,由謂足而數足而三,可說是一分為二式的三;而黃馬、驪牛、黃馬驪牛,或通常所說的正題反題合題,則是二合為一式的三。二者各重一個側面,都是對客觀世界的描述,當然是對不同方面的描述。

  萬物之為三,還有一些別的根據和形式;以后或有機會慢慢討論。現在僅以二合為一式的三來說,其所合成的一,便不止一種情形:它可以是對二的包涵,也可以是對二的超越。如上述四門和四句的亦有亦空,便是對有、空二者的包;而非有非空,則是對二者的超。道家的沖氣為和,是對陰陽二氣的包;而儒家的執兩用中,則往往是對該兩的超。再看,無論一分為二式還是二合為一式,其所成的三,都是一虛二實的;即:那個分為二的一和二合為的一,如“謂足”和“全體”,都是虛的;只有所分為的二和所將合的二,如“數足”和“部分”,是實的。與此不同的是,在別的情況下,則可見到二虛一實式的三,如各種宗教所謂的三位一體,便是顯例。

  這是一樁有待仔細識別、仔細整理、仔細分析的工作,只要把道理講清楚了,定會吸引很多人來一起做。現在我們只談其中一個根本的需要立刻回答的問題:既然世界萬物無非三,何以古往今來很多人只說二(矛盾、對立)?難道多數人都看錯了,詭辯家的“析辯抗辭”倒是真理?

  的確,古往今來很多人只說二愛說二,但說二者其說非一,甚至有圣凡之別。它使我們想起了“三番山水”的故事。故事主人公臨濟宗惟信禪師如是說: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息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五燈會元》卷第十七)

  這是惟信在說自己禪悟過程的三個境界,其實說的也是任一完整認識過程的三個階段:未參禪時無所入,那是凡胎肉眼無知識的境界,所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雞足是雞足,所見無非具體現象。及至后來有個入處,入者由具體上升為抽象,由現象進入到本質里面去了,所見遂與表層有別,故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雞足不再是二足。又后來,更從本質里面跳出來,所謂得個休息處,其實是再“從抽象上升到具體”;于是乎,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見雞足只是二足;只不過此時所見的具體,已不再是混沌的整體,“而是一個具有許多規定和關系的豐富的總體了”(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政治經濟學的方法》)

  這三個境界中,停在第一境界的是凡人;他們只見具體的現象界,那兒本來充滿著對立,于是他們以為世界如此而已,故常說二。能夠進入第二境界者,慣常稱之為智者;他們發現了事物的抽象本質,見到了二后面的一,遂以現象為不真,棄二于不顧。少數深入第三境界者,被譽之為圣人或通人;他們既得抽象的一,復歸具體的二,此二因以通體透明。如此這般,所以古往今來很多人只是說二。

  只不過,通人所說的二,和凡人所說的二,盡管都是二,內容卻頗有不同。凡人說的二,乃表面現象的簡單摹寫,是未曾理解的僵硬對立;二就是二,不存在其中其上是否有一、其先其后是否為一、其時其地是否涵一的問題。通人說的二則不同,它或是來自一,或在走向一,或者蘊涵一,從不離一而獨立,是活生生的變化發展的環節。此例甚多,且看張載之說:

  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兩故化:此天之所以參也。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注:《正蒙·參兩篇、太和篇》,又見《易說·說卦》)

  有兩則有一,是太極也。若一,則有兩亦在,無兩亦一在;然無兩則安用一?不以太極空虛而已,非天參也。(《易說·說卦》)

  極(兩兩),是謂天參。數雖三,其實一也,象成而未形也。(《易說·系辭上》)

  可以看出,張載談二總是離不開一,談一總是不離開二。他相信有二則有一,立二則見一,譬如天地之與太極;若不見一,或不知有一,則二之用亦息,斯時之二,僵尸而已。二與一的這種相依為命的關系,張載稱之為“天參”或“天之所以參”。按,“參”字語義甚多,這里不妨視同大寫的三,理解為偉大的三;而“天參”則是說,這種參的關系,是客觀的自然的,并非人力所造作,而是人心應該信服的。

  張載的這一套,我們如果將它簡化為“有二則有一,二而一,故三”,似乎不算開玩笑,也不違背或歪曲其原意。只是必須強調的是,張載并不因此便成了三足雞。他的三,不同于智者所謂的三;正如他的二,不曾同于凡人所說的二一樣。

  智者的三,無論是“雞三足”之由本質一(謂足)和現象二(數足)相加而得的三,或是“黃馬驪牛三”之由部分二(馬、牛)和全體一(馬牛)相加而得的三,其為三,都是一、二兩數的外在拼合,真所謂一是一、二是二,彼此缺乏本質上的聯系。而張載的三,則是因二而有一、因一而有二,以此而成的三。那個一,不在別處,就在二中;那個二,雖然對立,“其究一而已”。以雞足為例,按照張載之說來分析,雞實有左右二足;但“有二則有一”,二足之中尚有一只本體足存在。這個本體乃體之本,故它自己不再有體,而以左右二足之體為體,這叫“一物二體”。如果不是左右二足的存在,便無從索知本體足的存在,這叫“二不立則一不可見”;如果不知本體足的存在,則難知左右二足何以如此默契,這叫“一不可見則二之用息”。如此緊密關聯著的左右足和本體足,可以說是“二而一故三”,但是“數雖三,其實一也”,它們在本質上息息相通,是一個無可分割的整體。這就叫做“天參”。因而張載的三,大不同于智者的那個得一借二、與二爭勝的三。

  一切事物都有常態有變態,有正形有畸形。人類認識亦復如此。智者的三,便是認識上的一種變態和畸形。如前所說,它達到了認識過程的第二階段,見到了事物的抽象本質,發現了一;但是沒能更從抽象再上升到具體,寓抽象于具體之中,完成認識的第三階段;而是挾著抽象折返回了第一階段,傲然與具體作對立,以至游離抽象于具體之外,形成了一個笨拙怪異的三。這樣的認識成果,既與常識相違背,又與真理脫了節,“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莊子·天下》),所以不見容于世。但是,應該看到,也正是這種形式,夸張地強調了認識不能只停留在具體現象上,而應知道具體有其所以為具體者、現象有其所以為現象者,從而更利于使人注意,不能只見其二,不知其一,只見人人能見的現象對立,不知更有主之者綜之者的存在。正是如此,辯者的變態認識和畸形認識,也就成了常態認識和正形認識的必要補充,甚至是認識進程的一種內在動力,是張載式的“參兩說”的勇敢先驅。

《學術月刊》2000年09期

由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莒南县| 冀州市| 原阳县| 顺义区| 济宁市| 高邑县| 石城县| 白银市| 盐山县| 绩溪县| 溧阳市| 芜湖市| 亚东县| 南木林县| 偃师市| 泗水县| 兰州市| 金寨县| 新巴尔虎左旗| 南雄市| 建瓯市| 巴马| 伽师县| 昭平县| 屏南县| 钦州市| 石门县| 江都市| 邹城市| 阿拉善盟| 定远县| 金乡县| 长丰县| 布拖县| 丰城市| 宣威市| 莱阳市| 苍山县| 英山县| 甘泉县| 刚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