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馮其庸先生名是在90年代初,他與李希凡先生應邀到我曾經工作過的魯中小城講學。當我于幾年后移居京華,成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一名研究人員時,馮先生已從研究院付院長的位置上卸任。卸去繁瑣的日常事物一身輕松的其庸先生,從此可以在學術的海洋里盡性地徜徉涵泳,從事他所喜愛的紅樓、書畫、攝影研究了。由于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擔當精神,馮先生仍然經常參加許多社會文化活動,仍有許多社會職務。馮先生與業師劉夢溪先生同為著名的紅學家,共事多年,交誼深厚,欣然應邀擔任我所學術顧問,經常參加我所舉辦的學術會議,并提出許多中肯的建議,一來二去,我便有了許多親聆其咳的機會。
馮先生名遲,字其庸,號寬堂,1924年生于江蘇無錫前洲鎮,1948年畢業于無錫國專,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蘇南行署工作,1954年調中國人民大學,歷任講師、教授,1986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付院長兼紅樓夢研究所所長。
馮先生是以研究紅樓夢著稱于世的,尤其在紅樓夢版本研究、曹學芹家世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馮先生很早就注意紅樓夢早期抄本的研究,他認為這是窮根究源、還原紅學本來面目的關鍵所在。1975年3月他與吳恩裕先生合作研究新發現的三回又兩個半回的紅樓夢抄本,認定此為著名的己卯本的散佚部分,并從其避“祥”、“曉”兩字之諱考證出其是直接來自曹家,于1977年寫出了最早研究己卯與庚辰本關系的《論庚辰本》,肯定了它的寶貴價值和特殊地位。馮先生還對甲戌本、甲辰本、列藏本、程甲本作過系統的研究,肯定了甲戊本的特殊價值,論證出列藏本的底本是脂本,使困擾紅學已久的團團迷霧豁然開朗煙消云散,產生了極重要的影響。近些年來,馮先生又把注意力集中到曹雪芹家世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先生所著的《曹雪芹家世新考》,以大量詳實可靠的史料論證了《五慶堂重修曹氏宗譜》的可靠性,與李華先生發現的康熙二十三年未刊稿本的《江寧府志》中的《曹璽傳》和康熙六十年《上元縣志》中的《曹璽傳》,為曹雪芹家世研究提供了極重要的史料,從而確立了曹雪芹祖籍遼陽說。并從《清太宗實錄》中的線索,詳細考證出曹氏家族的譜系及其祖籍遼陽的可靠性。這些發現都一次次引起紅學研究上的突破、轟動,并為紅學界接受。
談及馮先生的紅學研究,不能不談及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在紅樓夢思想藝術和曹雪芹創作思想研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1982年,他主持了以庚辰本為底本的即現通行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總數已達幾百萬部的《紅樓夢》新校注本,受到學術界的一致稱譽。后馮先生又與馮統一先生合作完成的《脂硯齋評石頭記匯校》。是紅學研究上的巨著,全書五冊,一千多萬字,用十二種早期抄本逐句匯校,對研究《紅》抄本的異同、流變等,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1984年,他受國務院、外交部、文化部的派遣,前往前蘇聯鑒定列寧格勒《石頭記》藏本,并達成了兩國聯合出版的協議。
至今,其庸先生已有《夢邊集》,《漱玉集》《秋風集》等11種專著450萬字問世,主編了1000多萬字的圖書,整理出版了1390萬字的古籍。用著作等身喻先生,一點不虛。
論學何止一千年。年屆七十有七高齡的其庸先生將一生的絕大部分精力都貢獻給了紅學。尤令他不能忘記的是1979年5月20日召開《紅樓夢學刊》編委會成立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的盛況。老一代的有“五四”時已功成名就的卓然大家茅盾、顧頡剛、俞平伯、葉圣陶諸先生,有紅學愛好者政界老領導王昆侖先生,有三四十年代即已斐聲文壇的林默涵、吳組湘、賀敬之、端木蕻良等,有以古典文學和紅學研究名世的吳世昌、吳恩裕、王利器、周汝昌等,而創刊的卷首語就出自風華正茂的時剛剛38歲的業師夢溪先生之手。時馮其庸與王朝聞先生(后為李希凡先生)為主編。最感人的一幕是中午會餐時,俞平伯、李希凡、藍翎共坐一席,李、藍“兩個小人物”分坐在俞平伯“這個大人物”左右,“相逢一笑泯恩仇”,互相敬酒,握手言歡,令人感慨。新華社的一位記者把這標志著中國大陸文藝春天真正蒞臨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一瞬拍了下來。20年來,其庸先生一直主持紅樓夢學會及學刊的日常工作,用工之勤,耗心之巨,可想而知。
對中華文化的癡迷摯愛,對中華文化傳承的擔當精神,引導著其庸先生攀登中國學術的一個又一個珠穆朗瑪。80年代初,馮先生兩次赴美在哈佛、耶魯史坦福、柏萊克等大學講學,獲富布賴特基金會榮譽學術證狀。后又兩訪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1996年又應邀訪問德、法等國家。1991年始享受國務院有特殊貢獻專家特貼待遇。除紅學外,其庸先生在中國文化史、古代文學史、戲曲史、藝術史等方面用功尤勤。近十幾年來,其庸先生七進新疆,四進河西走廊,以堅忍不拔之志,涉流沙、絕大漠、臨雪域、越達阪,以73和76高齡之軀,兩次登上海拔4900米和4700米的紅其拉南山峰和帕米爾高原的明鐵蓋山口,對西北的漢唐文化,特別對唐高僧玄奘取經之路進行了實地考察,最終發現并確認了玄奘取經歸國的古道,對研究漢唐以來歷朝歷代對外文化交流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馮其庸先生秉賦超群,學識淵博,視野極其開闊,在書法、繪畫、攝影等方面造詣非凡。就師承而言,其書法宗二王,神清氣朗,意遠韻長,文氣勃發,雅致四溢,瀟灑而不失法度,豪放而不失嚴謹,曾參加由中國文聯、中國書協舉辦的包括趙樸初、啟功等大家的《京華十老書法展》。繪畫上遠追青藤、白陽,近受齊白石、劉海粟、朱屺瞻的影響,山水師法石濤龔賢,花卉尤擅長畫葫蘆、紫藤、牡丹葡萄等,率意天真,清麗可愛,自成一家。他以學識滋潤筆墨,以修養神助丹青,縱橫恣肆,揮撒自如,放浪形骸,無度自由,往往廖廖數筆而呈其氣韻神采,境界全出,透射出濃郁的學術氣息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閎中肆外的詩文情懷,是真正的文人畫。其攝影也為學界所稱道:其七次西部壯行,大量作品拍攝于人跡罕見之境,那些歷經千年的斷壁殘垣,那些散落在古城堡中的泥古瓦礫,在他的眼中充滿無限生機和無窮魅力,他將對歷史地理的獨特理解融于按動快門的一瞬,使凝固的畫面有了繪畫靈性的互通,被譽為學者攝影。1998年、2000年、2001年,其庸先生書畫攝影展在上海、北京舉行,顧廷龍、楊仁愷、史樹青等出席開幕式并對其詩、書、畫、攝影自成一格渾然一體卓然一家給予高度評價。
馮其庸先生現為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紅樓夢學刊主編,中國漢畫學會會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付會長,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等。雖年逾古稀,仍筆耕不輟。凌晨三四點鐘時,馮先生的窗前總是亮起燈,那是其庸先生正坐在書桌前,吐納自然之靈氣,沉浸在自己的大天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