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國學網首頁學人部海外漢學
 
 
漢學叢談
教士,耶穌會士及早期漢學家一覽
 

陳才智整理

A
Aleni, Jules 艾儒略
(1582-1649)[意]
《大西利先生行跡》,陳垣校刊本
1. 艾儒略與明末福州社會,林金水,海交史研究,1992:2
2. 艾儒略和他的《西學凡》,顧寧,世界歷史,1994:5
3. 艾儒略在泉州的交游與傳教活動,林金水,吳懷民,海交史研究,1994:1
4. 葉向高,艾儒略與西學初入福建,方寶川,福建史志,1997:6
5. "國一天國下的不同國度"——艾儒略及其十七世紀中國布道記行,[意]幼根尼
奧·米涅貢,陳志平等譯,《宗教與文化論叢》(一)陳村富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
6. 艾儒略與福建士大夫的交游,林金水,《基督教與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7. 試論艾儒略傳播基督教的策略與方法,林金水,世界宗教研究,1995:1
8. 艾儒略與明清之際西方教育的導入,肖朗,社會科學戰線,2001:2
職方外紀校釋,謝方校釋,中華書局,1996年
9. 《職方外紀》和中國新世界地理觀念的變化,謝方,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總 期
10. 《職方外紀》的地理學地位與中西對比,霍有光,自然辯證法通訊,1995:1
11. 《職方外紀》的地理學地位及當時地理知識的中西對比,霍有光,中國科技史料 1996:1
Amiot, Jean-Joseph-Marie 錢德明 (1717.2.8-1793.10.8)( 1718-1793)(法)
Anselmus 安瑟倫 (1033-1109)
Appiani, Ludovicus-Antonius 畢天祥
Attiret, Jean-Denis 王致誠 (1702-1768)
Augery, Humbert 洪度貞 (1616-1673)

B
Baglio, Louis 利類思 (1606-1682)
Bayer, Gotdieb Siegfried 巴耶 (1694-1738)
Bayle, Pierre 培爾 (1647-1706)
Bazin, Antoine Pierre Louis 巴贊

1843年,出任法國國立東方現代語言學院首任漢學講座教授.譯有《竇娥冤》,《合汗衫》,《貨郎擔》,《亻芻梅香》,《三國演義》之黃巾起義
Bell, Johann Adam Schall von 湯若望
(1591-1666)
1. [德]魏特(Alfons V th)著,楊雨辰譯《湯若望傳》,商務印書館,1949年; 1960第1版
2. [德]恩斯特·斯托英著,達素彬,張小虎譯《"通玄教師"湯若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3. 顧衛民《中國的湯若望研究介紹與研究的回顧,1799-1992》,收入其《基督教與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 李蘭琴《湯若望傳》,東方出版社,1995
Benoist, Michel 蔣友仁 (1717.10.8-1774.10.23)( 1715-1774)(法)
Berkeley, George 貝克萊 (1685-1753)
Biot, douard Constant 畢甌 (1803-1850)(法)儒蓮的得意弟子
Bonn, Michel 卜彌格 (1612-1659)

沙不列撰,馮承鈞譯,《明末奉使羅馬教廷耶穌會士卜彌格傳》,(臺灣)商務印書館 1950
1. 中波交往的先驅卜彌格,馮佐哲,歷史知識,1988:5
2. 波蘭的馬可· 波羅——卜彌格,康志杰,世界宗教文化,1995:2
3. 明王朝的最后特使:卜彌格傳(1-2):傳播中國文化的先驅:卜彌格傳,[波]愛德華
伊斯基,張振輝譯,東歐(京),1996:2-3
Bourgeois, Francois 晁俊秀
Bouvet, Joachim 白晉 (1656.7.18-1730.6.28)(法)

1. 馬緒祥譯《康熙帝傳》,載《清史資料》第一輯,中華書局,1980
2. 趙晨譯《康熙皇帝》,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3. 春林等編《康熙帝傳》,珠海出版社,1995年
4. 羅麗達《白晉研究〈易經〉史事稽考》,臺灣《漢學研究》第15卷第1期(1997
5. 韓琦《白晉的〈易經〉研究和康熙時代的"西學中源"說》,臺灣《漢學研究
16卷第1期,1998年
Brancati, Fran ois 潘國光 (1607-1671)
Brindgman, E. C. 裨治文

(1801-1861)美國第一個來華的傳教士,后來當了美國政府的外交官.1830年到廣州, 1832年創辦《中國叢報/澳門月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自任總主筆. 志以報道中國的歷史,風俗和重大時事,傳教士的活動為其宗旨.這是美國最老的 中國學雜志.美國學者白瑞華(R. S. Britton)認為,該雜志對于研究當時中國以及
它同美國和歐洲各國關系的歷史,直到現在仍保存其史料上的價值.
Brocard, Jacques 陸伯嘉
Bruce, J. P. 卜道成
Buglio, Ludovicus 利類思
Burgess, J. S. 步濟時

C
Cardoso, Jean-Francois 麥大成
Castiglione, Joseph Giuseppe 郎世寧 (1688-1766)

《郎世寧》,聶崇正,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
《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從利瑪竇到郎世寧》,許明龍主編,東方出版社,1993
Chalier, Valentin 沙如玉
Channe, Alexander de la 孫漳 (1695-1767)(法)譯《禮記》,精通中國古籍
Chavagnac, Emeric de 沙守信
Cibot, Pierre-Martial 韓國英 (1727.8.14-1780.8.8)(法)
Collie, David 柯大衛 (-1828)(英)曾隨馬禮遜學習中文,后任教于英華書院,是該院的第三任院長
Collins, Anthony 安東尼·科林斯 (1676-1729)
Comte, Louis Le 李明 (1655-1728)
Conrady, August 孔拉迪
Contancin, Cyr 龔當信
Costa, Ignace da 郭納爵 (1599-1666.5.11)(葡)
Costa, Jean-Joseph da 羅懷忠
Couplet, Philippe 柏應理
(1624.5.31-1692.5.15)(比)《柏應理在歐洲早期漢學發展中的貢獻》,李長林,《 科學戰線》,1998:1
Cunevari, Pierre 聶伯多 (1594-1675)
D
d' Almeida, Joseph-Bernard 索德超
d' Incarville, Pierre 湯執中 (1706-1757)
d' Entrecolles, Fran ois-Xavier 殷弘緒 (1662-1741)
d' Espinha, Joseph 高慎思
Davis, John Francis 德庇時
(1795-1890)外交官出身的英國漢學家
Du Halde, Jean-Baptiste 杜赫德
(1674-1743)法國耶穌會士
Description de I' 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 , La Hare, 1736.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 London, 1738.
《中華帝國全志》(全稱《中華帝國及中國領地之地理的,歷史的,編年的,政治的及自然的記述》),是據海外傳教士的報告,著述,書簡中的有關材料,加以整理輯纂 編寫而成,可以說是從明末到當時的一百五十年間歐洲人了解中國的一個總結 洋漢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也是抱著侵略目的來華的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一個"手冊".(馬肇椿《中歐文化交流史略》137頁,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F
Fabert, Ernst 花之安
(1839-1899),德國傳教士

《從〈論語〉〈大學〉〈中庸〉看孔子的思想系統》(Systematical Digest of the Doctrine
of Confucius According to the Analects, Great Learning and Doctrine of the Mean)
港:中國郵政局("China Mail" Office),1875;1902年,P. G. von Moellendorff
德文轉譯
《墨子的思想》(Dis Grundgedanken des alten chinesischen Sozialismus, oder die lelhe das
Philosophen Micius),1877年
《列子》(Lie Tsau),Elberfeld,1877年
《孟子的思想:基于道德哲學的政治經濟學說》(The Mind of Mencius, or Political Economy Founded upon Moral Philosophy),1882年,A. B. Hutchinson 自德文轉譯 1897年
《古代中國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哲學家孟子的學說》(The Principal Thoughts of the Acinent Chinese Socialism),1897年
Favue, Jacoques le 劉迪我 (1610-1676)
Ferrariis, Jean-Fran ois Ronusi de 李方西

(1608-1671)La Chine et L' Europe, Lew Histoire et Lews Traditions Comparees, Paris,
1869.
Fontaney, Jean de 洪若翰
Foucquet, Fr, Jean-Fran ois 傅圣澤 (1663.3.12-1739/1740)(法)
Fridelli, Xavier-Ehrenbert 費隱
Furtado, Fran ois 傅泛際 (1587-1653)

G

Gabiani, Jean-Dominique 畢嘉
Gaubil, Antoine 宋君榮

(1689.7.14-1759.7.24)法國西海岸南方人,在北京生活了37年,曾在圖盧茲和巴黎學
習文學和科學,造詣頗深,且才能超群,精通精密科學及歷史,哲學.科學院和巴
黎文學院的通訊院士,圣佩泰斯堡皇家學院常任院士,倫敦皇家科學院合作院士
《宋君榮北京書簡集》前言,[法]戴密微著,穆根來譯,中國史研究動態,1981:
Gerbillon, Jean F ran ois 張誠 (1654-1707)
《法國傳教士張誠與〈中俄尼布楚條約〉》,曹增友,《學習與探索》1985:4
《〈張誠日記〉與〈徐日升日記〉之比較》,蘇全有,劉永紅,《四川師院學報》1994
Gogeisi, Antoine 鮑友管
Goldsmith, Oliver 哥爾德斯密斯 (1730-1774)
Gouvea, Antonio de 何大化 (1592-1677)
Gozani, Jean-Paul 駱保祿
Greslon, Adrien 聶仲遷 (1614-1695)
Grimaldi, Philippe-Marie 閻明我 (1639-1712)
Gruber, Jean 白乃心 (1623-1680)
Guignes, Joseph de
吉涅 (吉尼 / 德 經) (1721-1800)(法)
H
Hallerstein, Augustin de 劉松齡
Havret, Henri 夏鳴雷
(1848-1901)法國神甫 《西安府基督碑》,1895,1897,1902年
Henriques, Antoin-Joseph 黃安多
Herder, Johann Gottfried von 赫爾德 (1744-1803)
Herdtricht, P. Christian 恩理格 (1624-1684)(德)
Herieu, Julien-Placide 赫蒼壁
(1671.1.14-1746.8.26)(法)
《古文淵鑒》(康熙欽定)(Recueil impérial),法文譯本
Hinderer, Romin 德瑪諾
I
Intorcetta, Prosper 殷鐸澤 (1625-1696.10.3)(意)

J
Jartoux, Pierre 杜德美
Johnson, R. F. 莊土敦
Julian, Stanislas 儒蓮(茹理安)
(1797-1873.2.14)(法)譯有《趙氏孤兒》,《西廂記》,《玉嬌梨》,《平山冷燕》, 《白蛇精記》
1824《孟子》,拉丁文譯本,1824-1826年,參考滿文本.參見《十八世紀十九世紀之法 國漢學》24頁,北京中法漢學研究所,1943.5
1835《太上感應篇》(Le livre des récompenses et dies peines translation of T'ai-shang
kan-ying p'ien). Paris: Crapelet-Banois.
1842《老子〈道德經〉》(Lao Tseu Tao Te-King , le livre de la voie it de la vertu, compose dans
le Vie siecle avant L'ere chretienne, par la philosophe Lao-Tseu),巴黎:Imprimerie Royale. 1842年.traduit en Francais et public avec le texte Chinois et un commentaire perpetual, par Stanisles Julien, 1842. Le doctrinal de Lao-tseu (tr.) 1944年.法語 譯本.只能在巴黎國立圖書館偶得一見.參見《十八世紀十九世紀之法國漢學 頁,北京中法漢學研究所,1943.5
1844《老子的教義》(Le doctrinal de Lao-tseu),Paris: J.Haumont.
1857《大唐西域記》(Ta-T'ang Hsi-yu-chi. Mémoires sur les contrées occidentales, traduits du
Sanscrit en Chinois, en l'an 648, par Hiouen-Thsang, et du Chinois en Fran ais, 2
tomes),巴黎:1857-1858年
Junior, Emmanuel Diaz 陽瑪諾 (1574-1659)
K
Kastner, Gaspard 龐嘉賓
Kogler, Ignace 戴進賢 (1680-1746)

L
Laureati, Jean 利國安
LeComte, L. D. 李明
Liebstein, Leopold 石可圣
Longobardi, Nicolas 龍華民 (1559-1654)
Lubelli, Andre-Jean 陸安德 (1610-1683)

M
Macartney, George Lord 馬夏爾尼 (1737-1806)
Magaihaens, Antoin de 張安多
Magalh ens, Gabriel de 安文思
(1609-1677)出生于葡萄牙科因布拉州(Conimbre)佩特羅加斯村(Pedrogao). 是著名航海家麥哲倫(Fetheo de Magalhdes,約1480—1531),普遍認為他繼承了
這種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生平參見安文思《中國新志》后附利類思撰寫的傳記 (Abng de la la vie el de lamortdu.R. Pere Gabriel de Magaillam).
Nouvelle relation de la Chine, contenant la description des particularitez les plus
considerables de ce grand Empire , Paris, 1688 .
A New history of the Empire of China, containing a description of the politick government,
towns,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people, etc, London, 1689.
安文思將《中國新志》手稿呈給紅衣主教.后者很高興地閱讀后,讓克洛德·伯努(Abbe Claude Bernou)譯為法語.伯努發現這是極艱巨的任務.盡管安文思書寫工整 手稿在一次事故中被燒毀了不少,僥幸留下的也散亂不堪.他花了大量時間進行整 理,找出其間的聯系.他感到安文思原題目有點矯揉造作,也無法與主題相呼應,因為細讀全作不難發現中國的優點或特點遠不止12個.此外,從篇章結構來看 例嚴重失調,有的內容只占一兩頁篇幅,有的卻超過三四十頁.伯努取新書名《 國新志》(Nouvelle Relation de la Chine),將原作整理成 21章,每章增加了小標 題.鑒于某些問題原作似乎并未講清楚,或者普通西方讀者要理解它尚需一定的背 景知識,對中國問題深有研究的伯努遂在章末添加了一些注,用斜體排印,并仔細 按照安文思的敘述,請佩羅內(Peyronett)畫了一張北京城市和宮殿的示意圖.為 了讓讀者進一步了解原作者,伯努還附上了由利類思撰寫的《安文思傳》.利類思 已于1682年去世,他的美德和學問贏得了很大的名聲,而且,自1640年起直到1677 安文思去世,37年中兩人是朝夕與共的傳教伙伴.伯努相信,這樣的傳記,其可 靠性應該是毋庸置疑的.1688年,《中國新志》由巴黎克洛德·巴安書屋(Chez Claude Barbin)出版,書名 Nouvelle Relation de la Chine, contenant la description des particularitez les plus confiderables de ce grand Empire . 1689年和1690年兩度重印 譯本出版當年,約翰·奧格爾比(John Ogilby)即將其英譯,由倫敦塞纓爾·霍爾
福德出版社(Samuel Holford)出版,書名 A New History of the Empire of China , containing a description of the politic government, towns,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people, etc. 1689年重印.
Maigrot, Charles 閻當 (1652-1730)
Mailla, Joseph-Fran ois-Marie-Anne de
Mocyriac de 馮秉正 (1669.12.16-1748.6.28)(法)

Malebranche, Nicolas 馬勒伯朗士 (1638-1715)
Maria, Antonio de Santa 利安當 (1602-1669)

Marrison, Rodert 馬禮遜 (1782-1834)(英)在倫敦結識中國青年楊三德,從之學中文 《大學》,1812年
《中國流行文學譯本》,1812年
《五車韻府》(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 Part II-Vol.I, Macao, China, CRB.
1819.
Marshman, Joshua 馬歇曼 (1768-1837)(英)1799年赴加爾各答傳教.1805年在一位出生于澳門的亞美尼亞人
的指導下學習中文
Martin, William P. Alexander 丁韙良 (1827-1916)美國傳教士.
《天道溯原》,1860年
Martini, Martin 衛匡國 (1614-1661)
1. 意大利漢學家衛匡國小傳,徐明德,《杭州大學學報》1981:3
2. 馬爾蒂尼(衛匡國)在華活動及其對中文化交流的貢獻,徐明德,《中華文史論叢
1981:4
3. 衛匡國的《中國新圖志》,高永源,《自然科學史研究》1982:4
4. 本世紀中國學者對馬爾蒂尼(衛匡國)的介紹與研究,顧衛民,《社會科學》19
9
5. 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衛匡國,沈頌金,《文史知識》1994:11
6. 衛匡國在華行跡再探,許明龍,《世界宗教研究》1995:1
7. 論衛匡國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與作用,沈定平,《中國社會科學》1995:
8. 論意籍漢學家衛匡國的歷史功績,徐明德,《世界宗教研究》1995:2
Mateer, Calvin Wilson 狄考文 (1836-1908)美國傳教士.
《北平官話教程:以方言為基礎》,優秀的漢語入門書
Maya, Mathias de 利瑪弟 (1616-1670)
Mendoza, Juan Gonzalez De 門多薩 (1545-1615 / 1618)西班牙人
《中華大帝國史》(The History of the Great and Mighty Kingdom of China and the Situation
There of),西班牙文,羅馬:1585年;法文,1588年;英文,倫敦:1853年 高濟譯本,中華書局,1998.7.曾先后用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法文,英文, 和拉丁文出版,被譽為"歐洲漢學研究第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同時也是歐洲最 早的漢學著作
Mericourt, Hubert de 李俊賢
Menzis, James Mellon 明義士
1910年來華傳教的加拿大博士,1932年開始擔任山東齊魯大學考古學教授.
《殷墟卜辭》,1917年;《甲骨研究初編》,1933年;《中國商代之卜骨》,1933年
Mezzabarba, Carolus 嘉樂
Monteiao, Jean 孟儒望 (1603-1648)
Mormont, D. 鐸爾孟
Motel, Jacques 穆迪我 (1618-1692)
Mourao, Jean 穆敬遠

N
Neuvialle, Jean-Sylain de 紐若翰
No l, Fran ois 衛方濟 (1651-1729)(法)

P
Pacheco, Felicien 成際理 (1622-1686)
Pantoja, Didacus de 龐迪我
(1571-1618)張鎧《龐迪我與中國——耶穌會"適應"策略研究》,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7年
Panzi, Joseph 潘廷璋
Parrenin, Dominique 巴多明 (1665-1741)
Passio, Fran ois 巴范濟 (1551-1612)
Pauthier, Jean Pierre Guillaume Georges 卜鐵
(1801-1873)( 1803-1873)(法)
《論老子所創道之教義的起源和傳播》(Memoire sur L'origine et la propagation de
doctrine du Too, fondée par Lao-tseu),巴黎:Librairie Orientale de Dondey-Dupré, Père
et Fils,1831;1838年
《大學》(含朱熹及各家注釋),1837年.漢法對照本,附拉丁文.
《論語》,1845年.法文譯文
Pedrini, Theodoricus 德理格
Pereira, Andre 徐懋德 (1690-1743)
Pereira, Thomas 徐日異 (1645-1708)
Poirot, Louis de 賀清泰
Prémare, Joseph-Henry-Marie de 馬若瑟 (1666.7.17-1735)(法)

Q
Quesnay, Fran ois 魁奈 (1694-1774)法
《中華帝國的專制制度》(Despotism In China),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92年
R
Racci, Matteo 利瑪竇 (1552-1610)利瑪竇學術資料庫(利氏學社
http://210.208.163.224:1980/gb/www.riccibase.com/page_b5/index-big5.htm
1. 《利瑪竇研究論集》,周康燮主編,(臺灣)崇文書店,1971
2. 《利瑪竇中國札記》上下,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等譯,中華書局,1983
3. 《利瑪竇傳》,羅光,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4. 《紀念利瑪竇來華400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會議研究論文集》,羅光主
編,臺北,1983
5. 《利瑪竇在肇慶》,羅方光,肇慶文史第二輯,肇慶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編,
6. 《利瑪竇全集》,劉俊余,王玉川譯,(臺灣)光啟出版社與輔仁大學出版社,
7. 《利瑪竇傳》,[美]喬納森·斯彭斯著,王致華譯,陜西人民出版社(內部發行
1991年
8. 《利瑪竇評傳》,[法]裴化行著,管震( 振)湖譯,商務印書館,1993年
9. 《利瑪竇與徐光啟》,孫尚揚著,新華出版社,1993
10. 《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從利瑪竇到郎世寧》,許明龍主編,東方出版社,1993
11. 《利瑪竇與中國》,林金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Régis, Jean-Baptiste 雷孝思 (1663.2.2-1738.11.24)(法)
Rèmnsat, Jean-Pierre Abel 雷慕沙
(1788-1832)(法)1814年12月11日出任法蘭西學院漢學講座第一任教授,儒蓮的 老師.
《太上感應篇》(Le livre des recompenses et des peines),Paris: Antoine-Augustm Renouard.
1816;《法顯撰〈佛國記〉》,1836
Rho, Jacques 羅雅谷 (1593-1638)
Rhodes, Bernard 羅德先
Ripa, Matteo 馬國賢
Roberts, Louis des 趙圣修
Rocha, Felix da 傅作霖
Rocha, Joannes de 羅儒望
Rodrigues, Anoré 安國寧
Rougemont, Fran ois de 魯日滿 (1624-1676)
Ruggieri, Michel 羅明堅 (1543-1607)

S
Salusti, Joannes Damascenus 安德義
Sambiasi, Fran ois 畢方濟
(1582-1649)
西域之逸民,中國之高士:評"歐洲奇人"畢方濟,康志杰,《中西初識》,大象出版社 1999
Semedo, Alvare de 曾德昭 / 謝務 祿 (1585-1658)[葡]孟德衛(Davide C. Mungello)《神奇的士地:耶穌會士迎合中國習俗 的策略和漢學的起源》(Curious Land: Jesuit Accommodation and the Origins
Sinology)p.74,[斯圖加特(Stuttgart),1985;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9
及榮振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第609頁,均作1586年.誕生于波塔 萊格里教區(diocese of Portalegre)的尼澤(Niza)城.1602年 4月30日于埃武 拉加入耶穌會,開始其見習期.他在攻讀哲學期間申請赴印度,得到批準,1608 3月29日乘文西門托的"納·斯拉"號船東來,抵達果阿,并在那里完成了學業 后來又申請赴中國傳教,1613年到達澳門.第二年由廣東(途經南雄)而江西并直 抵南京.(據《大中國志》,第235頁.費賴之《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第 頁謂"1613年派至南京";榮振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第610頁謂"
到達南京",均誤.)按照來華耶穌會土的慣例,取漢名謝務祿("謝"與 諧音,"務祿"與varo諧音)
《大中國志》,即《中國及其鄰近地區的傳教報告》(Relacao de propagacao de sé regno
da China e outro adjacentes)
Imperio de la China , Madrid, 1642.
Relations della grande Monarchia della Cina , Romae , 1643 .
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archy of China [ The History of China ],
London, 1655 .
Histoire Vniverselle de la Chine [ Histoire de la Chine ], Lyon,1667.
Rela o da Crande Monarquia da China, Macau, 1994 .
一種意見認為,該書于1641年,1642年分別在馬德里.里斯本出版.見Carols
Sommervogel, S. J. , Bibliothique de la Compagnie de Jesus, 12 vols. (Brussels and
Paris, 1890—1932) vol. 7 , p. 1114; Curious Land, p. 75. 但另一種意見認為當時并未
出版葡語本.見《大中國志》"中譯者序".H . Corclier, Bibliotheca Sinaca, vol. I, pp.
23-25對后一種意見同樣予以印證.
蘇查(Manuel de Faria y Souza)譯手稿為西班牙語,書名《中華帝國》(Imperio de la
China),1642年在馬德里(Madrid)出版4開本,共360頁.在這個版本中尚附
有《真草隸篆四體千字文》首頁,但不見于后來的版本.
1643年,羅馬出版意大利語本《中華大帝國記事》(Relatione della grande Monarchia
della Cina, 309頁).
1645年巴黎出版法譯本.1654年在羅馬出版拉丁語本.
1655年,英國倫敦出版英譯本《偉大和著名的中國史》(The History of 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archy of China, Wherein all the particular Provinces are accurately
described: as also the Dispositions, Manners , Learning, Laues , Militia , Government
and Religion of the People . Together with the traffick and Commodities of that
Countrey),封面上寫著"最近由奧伐羅·塞默多神父用意大利文撰寫;他是一
個葡萄牙人,曾在中國的朝廷及其他著名城市居住了22年",表明該英譯本譯自
意大利文本.英譯本沒有提到譯者之名,只說"現由一位有身份的人(a person Of
quality)譯為英文".全書 308頁.
1667年5月,法國里昂和巴黎又出了一個新的法語譯本,題名《中國通史》 (Histoire
Vniverselle de la Chine), 8開本,458頁.該譯本由英譯本轉譯.
1956年,澳門出版了一個新的葡語本《中華大帝國志》(Relacao da Grande Monarquia da
China),仍分兩卷.由 Luls Gonzaga Gomes譯自意大利語本.有關術語被稍加考
,并用漢語標出.
1998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何高濟澤,李申校的漢語本《大中國志》.
據1655年英文本譯出,有疑問處則參考意大利語本和最新的葡語本.
Sequeira, Louis de 紀類思
Sichelbarth, Ignace 艾啟蒙
Slaviczek, Charles 嚴嘉樂
Smith, Arthur Henderson 明恩溥 (1845—1932)
,美國傳教士
《中國的特色》
Smogolenski, Jean-Nicolas 穆尼閣
Soothill, William Edward 蘇熙洵 (蘇慧廉)
(1861-1935),英國偕我公會教士.1882年來華,在浙江溫州,寧波傳教.1907 山西大學西齋總教習.1914-1918在歐洲做青年會宗教工作.1925年被英國政府派
為中英庚款委員會委員,次年來中國調查.回國后任牛津大學漢文教授.
《論語:孔子與其弟子及其他人的談話》(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牛津大學出版社
1910;1937;1941年;紐約:1968年
《中國佛教術語詞典》(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London: Kegan Paul,
1934年; repr. Taipei:Cheng-wen Publishing Co. , 1968年
《中國和西方》(China and the West, A Sketch of their Intercouse), London, 1974年
Stadlin, Frangois-Louis 林濟各
Stauton, G. L. 斯當東
(英)斯當東著,葉篤義譯:《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Stumpf, Bernard-Kilian 紀理安 (1655-1720)
Suarez, Joseph 蘇霖 (1656-1736)

T
Tartre, Pierre-Vincent de 湯尚賢 (1669-1724)
Terrenz, Jean 鄧玉函 (1576-1630)
Thebault, Gilles 楊自新
Theodricus, Pedrini 德理格 (1670-1746)
Thilisch, Francois 陽秉義
Thomas, Antoine 安多 (1644-1709)
Tindal, Willian 廷得爾 (1653-1733)
Tournon, Carlo Tommaso Maillard de 多羅
Trigault, Nicolas 金尼閣 (1577-1628)

1. 金尼閣與中西文化交流,計翔翔,杭州大學學報,1994:3
2. 明末在華天主教士金尼閣事跡考,計翔翔,世界歷史,1995:1
3. 金尼閣攜西書七千部來華說質疑,計翔翔,文史第41輯,1996
4. 明末來華耶穌會士金尼閣墓志考,計翔翔,世界宗教研究,1997:1
U
Ursis, Sabbathin de 熊三拔 (1575-1620)(意)
V
Vagnoni, Alphonse 高一志 (1566-1640)
Valat, Jean 汪儒望
Valignani, Alexandre 范禮安 (1538-1606)
Ventavon, Jean-Mathieu de 江達洪
Verbiest, Ferdinand 南懷仁 (1623-1688)

《南懷仁逝世三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灣)輔仁大學出版社,1987
1. 試論南懷仁對康熙天主教政策的影響,林金水,世界宗教研究,1991:1
2. 南懷仁學術思想剖析,王維,自然辯證法研究,1989:3
3. 南懷仁督造觀象儀年代考,姜偉堂,史苑,1982:1
4. 南懷仁所造天文儀器的技術及其歷史地位,張柏春,自然科學史研究,1999:
5. 南懷仁《靈臺儀像志》評價,劉金沂,中國科技史料,1984:4
6. 南懷仁《新制靈臺儀象志》所述之折射,王冰,自然科學史研究,1985:2
7. 南懷仁介紹的溫度計和濕度計試析,王冰,自然科學史研究,1986:1
8. 南懷仁與中國清代鑄造的大炮,舒理廣等,故宮博物院院刊,1989:1
9. 敬天:禮儀之爭中康熙對南懷仁的贈禮,克羅蒂,天主教研究資料匯編第14 1989
10. 南懷仁和他的故鄉,孔泉,外國史知識,1983:4
11. 南懷仁中比交往史上的一位先驅,張德鑫,地理知識,1984:5
12. 南懷仁的科技成就,舒理廣,紫禁城,1988:2
13. 南懷仁小傳,韓德力,天主教研究資料匯編第14輯,天主教上海光啟社出版,
14. 南懷仁和西伯利亞通道始末,吳孟雪,北京圖書館館刊,1993:1
15. 康熙帝的洋教師:南懷仁,郝鎮華,許明戈,國際人才交流,1997:3
16. 《南懷仁書信集》序言,馬燕譯,中國史研究動態,1983:2
17. 扈從康熙皇帝巡幸西韃靼記,[比]南懷仁,張美華譯,清史研究通訊,1987:
Visdelou, Claude de 劉 應 (1656.8.12-1737.11.11)(法)
W
Wade, Thomas Friancis 威妥瑪 (1818.8.25-1895)劍橋大學第一任漢學教授.生于倫敦,韋德(ThomasWade, -1846 上校之子,家中排行老大.1832-1837年,受教育于哈羅(Horrow)和劍橋大學的 三一(Trinity)學院,1938年11月2日成為英軍81步兵團的掌旗手,1839年為第 42步兵團掌旗手,參加了侵華的鴉片戰爭,1841年1月16日升為尉官,服役于 第98步兵團,并第一次有機會接觸漢語.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后,被任命為英 國駐香港軍隊的翻譯.1847年6月22日,退伍從政,旋任使館漢文副使.1852 升任上海領事館副領事,1855年7月6日被任命為英國駐香港漢文正使,1862 月27日被任命為香港駐中國公使館漢文正使兼翻譯,1864年6月23日至1865 11月30日,以及1869年11月2日至1871年7月22日,任英國駐華署理公使 1871年8月1日至1876年11月6日,以及1879年6月29日至1882年8月14 任英國駐華全權公使.在擔任英國駐華外交官期間,編輯了漢語學習教材《自邇集 作為英國駐華使館翻譯學生的漢語教材,并翻譯(漢英,英漢)大量的中英官方文 件.1876年9月13日,又與李鴻章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無論是作為英國侵華 軍隊的下級軍官,還是作為英國駐華的高級外交官員,威氏的漢語天賦,漢學研究 以及悉心收集的漢籍資料,在主觀上是為英國在華謀利而效勞,但在客觀上卻成為 劍橋大學漢學研究的肇始.威氏于1883年7月1日卸任英國駐華公使一職, 返國定居劍橋,隨身帶回了大量在中國收購的漢籍.(參見Charles Avlmer, Sir Thomas Wade and the centenary of Chinese studies at Cambridge, 1888-1988,《漢學研 究》7:2(1989年12月),405-422頁;闕維民《劍橋漢學的形成與發展》,《
學研究通訊》21:1,2002年2月)
語言自邇集 Yu-yen tzu-erh: a progressive course disigned to assist the student of colloquial Chinese, London, 1867.
文件自邇集 Wen-chien tzu-erh chi : a series of papers selected as specimens of documentary
Chinese, London, 1867.
漢字習寫法 Han tzu his hsien fa: a set of writing exercises, designed to accompany the
collquial series of the tzu erh chi, London, 1867.
Webb, John 約翰·韋伯 (1611-1672)
Wieger, Léon 戴遂良
(1856-1933)(法)在中國河間府傳教的多產作家,他留給后人不少重要漢學著作
三十幾卷作品,既無所不包,又淺嘗輒止
1905 《道教教理問答:〈太上感應篇〉》(Catechisme taoiste: T'ai-shang kan-ying p' ien
Rudiments, 4 : Morale et usages. 河間府獻縣(Ho Kien Fou: Hsien hsien):2nd ed., p.
231-299.
1911《道藏通檢》(Chtalogue duhnon taoiste),《道教:總書目》(Taoisme : Bibliographic
generale),河間府獻縣(Ho Kien Fou: Hsien hsien):天主教會印刷所(Imprimerie de
la Mission Catholique),1911年.最早的一部研究道藏的索引體專著
1913《道教:道家始祖的理論體系》兩卷本(Taoisme. Tome 2: Les Peres du systeme taoiste,
Lao-tzeu, Leu-tseu, Tchong-tzeu),第一卷文獻解題,是當時最新的《通藏》總目錄
第二卷是《老子》,《列子》,《莊子》法漢對照本,巴黎:卡塔西亞(Cathasia),Guilmoto
1913;1950年,據戴密微說,戴遂良的"譯文與原文相去甚遠."(《法國漢學研究
史概述》)
1916《中國人的宗教》(La religion des chinois),in Joseph Huby et al. , Christus: Manuel d'
histoire des religions. Paris.
1922《中國宗教信仰與哲學觀念的歷史》(Histoire des Croyances Religieuses et des Opinions Philosophiques en Chine Depuis L'origine Jusqu'a nos Jours),河間府 (Ho Kien Fou: Hsien hsien):天主教會印刷所(Imprimerie de la Mission Catholique
1922年.以道教研究為核心的有關中國古代宗教通史的專著.由四部分組成, 部分是上古社會原始宗教信仰的研究,第二部分為秦漢時代哲學和政治思想的研 究,第三部分為漢代至唐代佛教,道教的發展史,第四部分為宋代以后的新儒教的 發展史.它是一部以儒,道,佛教為核心的中國古代思想史性質的著作.
1930《歷史文獻:儒釋道》(Textes historiques: Confuciisme, Taoisme, Buddhisme), 府獻縣(Ho Kien Fou: Hsien hsien):天主教會印刷所(Imprimerie de la Mission Catholique),1930年
Wilhams, Frederick 衛斐烈 (1857—1928),美國傳教士.
Williams, Samuel Wells 衛三畏
(1812-1884)美國傳教士,外交官.1833年來華,在廣州為美國公理會創辦印刷所 任經理,并協助裨治文編《中國叢報/澳門月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后來繼 任《澳門月報》主編.1856年任美國駐華使館頭等參贊兼翻譯.1877年回國 耶魯大學中國語言和文學教授,主持創辦了美國第一個漢語教研室和東方學圖書 館.
《中國總論 / 中國概述 / 中華帝國:中華帝國的地理,政府,教育,社會生活,藝術 宗教及其居民概況》(The Middle Kingdom: A Survey of the Geography, Government, Literature, Social Life, Arts, Religion and History of the Chinese Empire,and Illustrations Principally Engraved by J. W.),兩卷,倫敦,紐約:1848;1861年.試圖把中國做 為一個整體文明來研究,已經帶有一些跨學科研究性質.該書被視為美國最早的漢 學著作(侯且岸《當代美國的"顯學":美國現代中國學研究》11頁,人民出版社
1995.10),中國學開端的里程碑,在美國和英國多次出版,有多種文字的譯本在國 外流行.費正清《七十年代的任務:研究美國與東亞的關系》稱衛三畏的書" 今日一門區域研究課程的教學大綱",《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第74卷第3期(1969年2月),第861—879頁;中譯文收入《費正清集》,
人民出版社,1992年.與其《漢英拼音字典》(A Syllabic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曾是西方人研究中國的必備書,還著有《中國小史》(A History of China),1897 是《中國總論》之增訂本,僅含歷史部分
Wolf, Christian 沃爾夫 (1679-1754)
X
Xavier, S. Fran oisus 沙勿略 (1506-1552)
1. 從沙勿略到龐迪我:晚明西班牙來華傳教士紀略,張鎧,世界宗教研究,1991:
2. 東方的圣徒圣方濟各·沙勿略誕辰440周年紀念,長天,中國天主教,1993:3
3. 圣方濟各沙勿略,涂世華,中國天主教,1995:4
附:
Goethe, Johann Wolfgang von 歌德 (1749-1832)
Hume, David 休謨 (1711-1776)
Kant, Ommanuel 康德 (1724-1804)
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 萊布尼茨 (1646-1716)萊布尼茨與中國,安文鑄,關珠,張文珍編譯,福建人民出 版社,1993
Voltaire 伏爾泰 (1694-1778)《中國孤兒》(1775年在巴黎上演)
葛力,姚鵬《啟蒙思想泰斗伏爾泰》,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
《孟德斯鳩與中國》,許明龍,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



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808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岗巴县| 修武县| 武川县| 沈丘县| 平和县| 综艺| 巴林左旗| 连云港市| 成都市| 随州市| 宜城市| 都江堰市| 邢台县| 湛江市| 大余县| 唐山市| 宁明县| 瑞丽市| 广东省| 扶余县| 独山县| 平利县| 泸州市| 玛曲县| 威远县| 石首市| 濮阳县| 太谷县| 宁远县| 汉中市| 都兰县| 津南区| 五指山市| 淳安县| 府谷县| 五峰| 赤壁市| 许昌县| 长汀县| 竹北市| 新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