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德是當時國際漢學界鼎鼎大名的學者,他生于德國,在柏林等大學學習古典語言學,以研究羅馬喜劇獲得學位。后進入中國海關先后在廣東、廈門、上海、九龍、淡水、鎮江、重慶等地任職,其間業余研究中國問題,曾任上海皇家亞洲學會北華分會(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委員、主席,獲普魯士政府授予的教授銜并被推舉為南德巴燕邦學士院會員。1895年退職后專心中國研究,因在德國占領膠州事件上與李希霍芬(F.P.W.Richthofen)意見不合,在國內難以立足,經英國漢學名宿翟理斯等人推薦,1902年起應聘為哥大中國語言文學講座教授。夏氏論著豐富,水準頗高,尤以廣博著稱。被視為在美德國籍學者的雙璧之一。日本專門研究國際東方學史的石田干之助認為,如果20世紀前半葉稱為“沙畹-伯希和-洛佛爾時代(Chavannes-Pelliot-Laufer age)”,前此則不妨叫做“夏德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