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希和 (Paul Pelliot,1878—1945),法國東方學家,1878年5月28日生于巴黎,1945年10月29日卒于該地。
伯希和始就學于巴黎大學,主修英語。繼入國立東方語言學校(Eco1e Nationale des Langues Orientale Vivantes),專攻東方各國語文歷史。曾從法國漢學家E.E沙婉(1865—1918)等人學習。1899年成為印度支那古跡調查會(后改為河內法國遠東學院)的資助生。在北京期間曾參與使館區鎮壓義和團起義的活動。1900年返河內任遠東學院教授。此后五年,潛心漢籍目錄版本之檢索及南海史地研究。所著論文陸續發表于河內遠東學報(BEFEO,1901年創刊),成績為漢學界所注意。這是其漢學研究發韌時期。1905年,斯坦因(Sir Aurel stein)中亞考古新發現的消息傳人歐洲后,伯希和受法國金石銘文與文藝學院和法國中亞考察委員會的委派,進行中亞考察。1906年8月底到達中國新疆喀什,直到1908年5月,對新疆的喀什地區和庫車圖木舒克的脫庫孜薩來以及甘肅的敦煌石窟,進行了廣泛的考察,并在一些地區進行了盜掘,如在庫車附近的都勒杜爾和蘇巴什挖掘了佛寺遺址,掠走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包括死文字文獻。特別是1908年2月到5月,繼英國A·斯坦因之后,他又攫取了敦煌寫卷的精華部分數干卷以及幡幢、繪畫等文物。重返河內后,從事初步整理工作及考古報告。
1909年復至北京,曾與直隸總督端方研討考古問題,并就羅振玉、王國維等商榷敦煌寫本研究計劃,自此為中國學者所認識。現在這些文物和文獻資料,仍在以《伯希和考察隊叢刊》和《伯希和考察隊考古學叢刊》之名陸續出版。
1911年法蘭西學院特設中亞歷史考古學講座,聘請伯希和主講。這是伯希和漢學地位奠定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伯希和曾參加戰役,并于1916年奉派至北京法國使館任陸軍武官次官。1921年被選為法國金石銘文與文藝學院院士。這是其漢學事業的鼎盛期。其后20余年,除研究講學外,還負責主編歐洲的主要漢學雜志《通報》。1935年出任法國亞細亞學會主席。1939年,被聘為中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伯希和的漢學研究精湛淵博,于我國目錄版本、語言文字、考古藝術、宗教文化、東西交通,以及邊疆史地等方面,都有論著。這也得力于他精通亞洲各種語言,較注意版本校勘及新史料的搜求應用。有人認為他的毛病是過于偏狹瑣屑。但他的治學也有求精確不求廣闊,至專門不求閎道,寧失之狹細,不求其廣泛的長處。后期致力于蒙元歷史研究。但其《元朝秘史》研究與《馬可·波羅游記》注釋二書皆未能完成。其著作單行本極少。大多數見于各種學術期刊中,如《河內遠東學報》、《通報》、《亞洲學報》等。考古學著作主要有:《敦煌洞窟》( 1922—1926)、《敦煌洞窟一伯希和筆記》(1981—1984)。
《摩尼教流行中國考》是伯希和及其老師沙畹的共同著作 (商務印書館1931,1933)。這篇文章分前、后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疏釋摩尼教的教義;后一部分則是對摩尼教在中國流行始末的論述。在后一部分中,作者搜集了《大唐古域記》、《佛祖統記》、《冊府元龜》、《通典》、《九姓回鶻可汗碑》等眾多材料中有關摩尼教的記敘,按時間順序加以排列并一一加以詮釋。與中國學者王國維、陳垣等人對摩尼教的研究相比,由于此文能夠自如地運用波斯文、康居文、突厥文及梵文等材料,因而顯得研究范圍較為寬闊,成為摩尼教研究中的名篇。
《鄭和下西洋》(《通報》,1933,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35年)原名為《十五世紀初中國的偉大海上旅行》,原是一篇書評,書中主要考察了有關鄭和下西洋史實的四部重要著作。即:(1)《瀛涯勝覽》;(2)《星槎勝覽》;(3)《西洋番國志》;(4)《西洋朝貢典錄》。該文詳細考證四部書的版本和流傳。對于鄭和下西洋的史實,漢學家們做過不少研究工作,但伯希和此書有他的獨特之處,對此馮承鈞先生曾評述說,原先的漢學家在地理名物方面的研究固然有不少發現,“但是尋究史源勘對版本的,只有伯希和一人”。本文的一大半內容,都集中在《瀛涯勝覽》等四部典籍的流傳過程及版本的考證方面,對鄭和下西洋的年代及所經之地也作了許多有益的探討,從而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創造了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