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中國詩歌研究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暨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授牌儀式,9月24日在京舉行。教育部社政司領導到會致賀,希望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辦成一流的全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授牌儀式結束后,中心主任趙敏俐教授談了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的建設情況與本次會議的議題,希望與會代表就21世紀中國詩歌研究發展趨勢問題發表意見。來自國內高校及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就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大家的發言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第一是中國古典詩歌與現實的關系問題。陳文忠認為,五四以來的中國古典詩歌遇到了兩次挑戰,一次是新詩的挑戰,一次是當代大眾傳媒的挑戰。在當前的形勢下,探索讓古典詩歌進入現代人心理的方式與途徑,加強詩歌的教育與傳播研究,應該成為新世紀的詩歌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方銘認為,表現情志是古典詩歌最根本的目的,對社會及人生發揮影響是詩的功能的根本體現,發掘古代詩歌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當前古典詩歌研究的重要任務。郭英德則從古代詩歌與現代教育角度出發,談到了培養學生的詩歌寫作興趣的問題,認為這是恢復詩歌傳統,提高當代人審美生活情趣的重要方面。左東嶺認為,既便是在古代,詩歌創作和研究也并非處于社會意識形態的中心地位,我們不要過于憂慮所謂邊緣化"的問題,要充分發掘詩歌的審美價值,認真思考詩歌與現實生活的關系,這才是新世紀中國詩歌研究發展的重要方向。第二是關于如何深化當前的古代詩歌研究問題,黃靈庚認為,要充分關注考古新材料在詩歌研究中的運用。姚小鷗在發言中說,在新世紀的古代詩歌研究中,要特別注意采用傳世文獻與考古文獻相結合的方法,無論在關于中國詩歌的起源、中國詩歌的發展序列,還是在詩歌文本的校訂、詩歌理論研究等方面,都要注意采用這種方法,都會有新的創獲。曹旭先生贊同二人的觀點,同時指出,在新世紀還要注意世界范圍內的中國詩歌研究,注意跨學科的邊緣研究,尤其注意日、朝、越等周邊國家漢文詩歌的研究。而古籍電子化在新世紀中國詩歌研究中的作用,更應該引起充分的重視。劉躍進說,從近五年漢魏六朝詩歌研究著作的統計資料看,當前古代詩歌正處于一個比較活躍的時期,無論是專題性研究還是綜合性研究的著作都不少,但是在文獻整理方面所作的工作還顯不夠。第三是關于新詩與古代詩歌的關系問題,劉士杰認為,五四以來新詩對古詩的盲目挑剔,導致新詩發展基礎的動搖與古詩發展的斷裂,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造成相當不良的影響。事實上,沒有古詩作基礎,新詩的發展也就缺少了民族文化的底蘊。而五四以來的一些大學者,包括一些寫作新詩的人,他們的古代詩歌基礎是相當好的,也非常喜愛創作古詩。打開古詩與新詩的界限,充分吸收古詩的優秀傳統,是新詩發展的方向。吳思敬在發言中簡單總結了新詩發展的教訓,特別是八十年代西化的教訓,指出九十年代新詩創作向傳統文化靠攏的趨勢,同時呼吁從事古代詩歌研究的學者多關注新詩,把古詩研究和新詩研究結合起來。魏家川說,在當前詩歌創作中,歌詞創作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歌詞借助于音樂而傳播,廣泛流傳在大眾生活之中,有巨大的影響力,因而在新詩研究中應對歌詞研究給予充分的關注。第四是在具體問題的討論中提出一些溝通古今詩歌研究的新見解。袁濟喜教授認為,在當前的中國古典詩歌研究中,應注意一些詩歌理論范疇的研究,它們對當代詩學理論建設以及進行傳統教育都有意義,比如?quot;興"的審美傳統的提倡,就具有提升國民精神的重要作用。詹杭倫從古代關中詩賦課士的角度,指出在21世紀的中國古代詩歌教學中要開拓思路,發掘更多的研究材料,拓展文體研究的范圍,打通古籍整理與理論研究的界限,特別是要注意把詩歌研究與寫作教學結合起來,對學習古詩、繼承傳統大有好處。汪春泓從近代《文選》派與桐城派紛爭聯想到新詩學的建設,認為在新詩發展中一定要注意與民族悠久深厚的詩學傳統接軌。人民大學冷成金則從蘇軾的山水詩與自然詩化的走向中,談到了山水詩在當代文化建設中的意義.黃卓越則從兒童接受詩歌的一些現象規律研究出發,指出中國詩歌從宋代以來的理性化和散文化對中國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一直到今天的新詩都是如此。所以我們在今天應該更好地反思詩的本質,庶幾才能找到21世紀詩歌發展與研究的趨勢。孫明君則認為,在新世紀
的詩歌研究中,我們要注意正確認識詩歌與政治的關系問題。陜西師范大學吳言生、首都師范大學王光明、劉蘊華、陶禮天等人在發言中也分別談了自己的看法。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自創辦以來,就把中國古代詩歌、中國現代詩歌、少數民族詩歌以及詩學理論研究結合在一起,試圖開創中國詩歌研究的一條新路。此次會議出席的專家學者也分別來自于中國古代詩歌、現代詩歌和詩學理論三個方面,大家就21世紀中國詩歌研究發展趨勢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看法,暢所欲言,爭論交流,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肖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