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章共著,胞族同輝,經過八年的共赴大義,勞心苦作的集體成果--百卷巨著《中華文化通志》問世了。《中華文化通志》由江澤民主席題詞,蕭克將軍提出創意并擔任編委會主任,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華文化綿延了五千年的歷史,起伏跌宕;哺育著差不多五分之一人類的身心,燦爛輝煌。它和以直,健以穩,文而質,博而精,大而彌德,久而彌新,昂然挺立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當二十世紀的帷幕徐徐降落,新的世紀已經來臨的時候,中華民族正在重新檢視自己,以便在新的世界歷史發展中,準確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部百卷本《中華文化通志》,便是為此而向新世紀的中國和世界做出的奉獻。
《中華文化通志》全書共為十典百志。十典分別為:歷代文化沿革典、地域文化典、民族文化典、制度文化典、教化與禮儀典、學術典、科學技術典、藝文典、宗教與民俗典、中外文化交流典。每典十“志”。歷代文化沿革典,十志按時序排列。地域文化典十志,主要敘述漢民族聚居區域的地域文化,按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排列。民族文化典十志基本上按語系分類排列。中外文化交流十志,按照中國與周邊及世界各大區域分區排列。其余各典所屬各志,俱按內容排列。
宋人鄭樵《通志·總序》有曰:“古者記事之史,謂之志,”“志者憲章之所系。”本書以典、志命名,正是承續這樣的體例和精神。其編撰特色,可以概括為“類”與“通”二字。
“類”者立類。全書十典,各為中華文化一大門類;每典十志,各為大門類下的一個方面;每志中的“編”“章”“節”“目”,亦或各成其類。如此依事而立,層層分疏,既以求其綱目分明,論述精細,也使于得門而入,由道以行,俾著者讀者都能于浩瀚的中華文化海洋里,探驪得珠,自在悠游。
“通”者貫通。書中所述文化各端,于以類相從時,復舉其始終,察其源流,明其因革,論其古今。
“通”者匯通。文化諸事,無論其為物質形態的,制度形態的,還是觀念形態的,都非孤立存在。中華文化是境內古今各民族文化交融激蕩的碩果;境外許多不同種的文化,也在其中精蕪雜存,若現若隱。因此,描繪中華文化,于貫通的同時,還得顧及如此種種交匯的事實,爬梳剔理,還它一個廬山真面目。
“通”者會通。“會”乃“體會”、“領會”、“會心”之意。《中華文化通志》所求之通,通過作者對中華文化的領悟,與中華民族心靈相體認,與中華文化精神相契合。
這就是《中華文化通典》依以架構旨趣之所在,編撰者是以開放的心態面對讀者的心聲的,是耶,非耶,盡讓大方之家評說。
八年磨一劍,《中華文化通志》是二百多位作者辛勤耕耘的結晶,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數十位編輯、出版、校對人員認真編校的結果,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直接籌劃的一大文化工程。得到各級領導、企業界、新聞界的熱情支持。今日能得以與讀者面世,是一件可歌可賀之事。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文明歷史的國家,從歷史文化來了解中國和認識中國,是一個很重要的視角。《中華文化通志》的出版給中國人民提供了一個了解自己的機會,也給世界了解中國提供了一個好的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