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怎樣編寫思想史教科書,我們該怎樣編寫教科書”
——“歷史教學與歷史教材編撰座談會”近日召開
2006年3月25日,清華大學與清華大學出版社聯(lián)合召開“歷史教學與歷史教材編撰座談會”,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出版社等單位的領(lǐng)導參加會議并致詞,會議由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主持。
清華大學思想與文化研究所葛兆光教授首先作了主題發(fā)言。來自《歷史教學》編輯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地的專家學者,圍繞新出版的三卷本《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集》,就歷史教科書的編撰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肯定了此套教科書的編撰方式,并提出了建設(shè)性的意見,進而探討了中國教科書編撰的現(xiàn)狀及未來走向。
葛兆光:
學校工作最重要的是教書,歷史教科書關(guān)乎國本。
現(xiàn)代教學用上了聲光電化,但是,教學效果很差。除了教師個人不能用心之外,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教材的缺陷。目前的教材存在如下問題:
一, 概論式,充滿了強加于人的框架,限制了學生對歷史的理解。
二, 教科書沒有故事,實際上,就是沒有歷史,受某種觀念表達的約束。
三, 沒有國際視野,不清楚外人如何理解我們。
目前,學術(shù)界輕視教科書,實際上,國際學界一直很重視教科書,如日本,實際上,教科書的表現(xiàn)的是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以色列有一句話“為了證明我們是一個國家,我們必須寫一本教科書”。歷史教科書的編撰關(guān)乎國本,我們必須慎重對待。
葛兆光:
《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集》四種形式相結(jié)合
此次的編撰的《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集》體現(xiàn)了四種形式的結(jié)合:
一,非概論式的,不限制學生對歷史的理解
二,使學生精讀部分文獻
三, 學生有疑慮,還可以讀寬泛文獻,讀原典。
四, 開參考書,開參考論著,有進一步興趣的學生可以按圖索驥。
聚焦教科書
“問題意識”為學界所推崇,問題是,意識到了問題之后呢?教科書因其特殊性(國民教育之依據(jù)),必然帶有特定的國家意志與意識形態(tài)色彩,我們能否在此范圍內(nèi),突破壁壘,最大限度地“松開辮子”(葛兆光先生語)、實現(xiàn)自由呢?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與會專家就教科書的編撰提出了如下問題,我們在此仍畫上問號,謹獻討論。
教科書合何時有用?
教科書的目的是考試么?
資料集可以代替教科書么?
教科書是否可能實現(xiàn)“無框架”?
讀本和教本如才能統(tǒng)一?
研究歷史是從已有觀念出發(fā),還有從史料出發(fā)?
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是否要代表國家意志?
大學教科書的內(nèi)容是否允許學生爭論?
編者按: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載體是教科書,但是,教科書的面目一直不是和藹可親的,在應(yīng)試教育的模式下,我們讀教科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應(yīng)付考試?荚囈院螅覀儗⒔炭茣唛w。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漸漸認識到教科書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教科書也是某種特定的人群編寫的。這時候,我們又要為他人編寫教科書,選擇教科書。我們的頭腦中對教科書的權(quán)威性越來越產(chǎn)生質(zhì)疑,質(zhì)疑的同時,作為教育者,我們還是應(yīng)該給出一定的規(guī)則與規(guī)范。尤其是歷史教科書,關(guān)乎國本,關(guān)乎一個民族對自己歷史的認識、認同,關(guān)乎民族的未來,也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動力之源。
想想《左傳》,想想《史記》,想想這些生動鮮活的歷史。歷史不是僵硬的過去,是充滿著種種可能、種種感情的,如何在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yǎng)之間取得平衡,讓我們既從知識層面上認識歷史,又能在歷史的紛繁迷霧中找出以資借鑒的力量。
《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集》代表了一種新的方向,鼓勵學生閱讀原典,通過自己的思考尋繹出“思想史”的脈絡(luò)。該教材盡量避免框架式的概論,同時注意吸收海外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成果,相信并祝愿此書會起到如編者期望的“導夫先路”的作用。
與會的專家就教科書的編撰各抒己見,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多數(shù)是根據(jù)自己的實踐而得來的問題,某些問題目前是無法取得平衡,也沒有答案的。對于編寫教科書的討論,反映了我們的教育開始反思,即使這種反思僅僅只停留于反思,但是,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力量!
鏈接:有感于歷史的教科書陳舊,各大學紛紛出臺自己的教科書,北京大學歷史系編撰了《中國古代史讀本》,精選了古代史研究論文,于2006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