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首頁
| 新書一覽
| 書業(yè)新聞
| 網(wǎng)上校書
| 一瓣書香
| 聯(lián)系出版 |
雍氏之役 【提要】 謀士和說客之所以高明,不僅在于他們能辦到一些常人辦不到的事情,而且在于他們敢于許下美好的諾言、并富有實現(xiàn)自己諾言的絕對信心。他們的大話是完全有根據(jù)實現(xiàn)的,因為他們比常人更會揣摩、更能把握事物的整體性、聯(lián)系性、關(guān)聯(lián)性。 【原文】 雍氏之役,韓征甲與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蘇代。蘇代曰:“何患焉?代能為君令韓不征甲與粟于周,又能為君得高都。”周君大悅曰:“子茍能,寡人請以國聽。”蘇代遂往見韓相國公中曰:“公不聞楚計乎?昭應謂楚王曰:‘韓氏罷于兵,倉廩空,無以守城,吾收之以饑,不過一月必拔之。’今唯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應之計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應聞此,必勸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與周。” 公中怒曰:“吾無征甲與粟于周,亦已多矣。何為與高都?”代曰:“與之高都,則周必折而入于韓,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節(jié),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與也?”公中曰:“善。”不征甲與粟于周而與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譯文】 楚國攻打韓國雍氏,韓國向西周求兵求糧,周王為此憂慮,就與大臣蘇代共商對策。蘇代說:“君王何必為這件事煩惱呢?臣不但可以使韓國不向西周求糧,而且可以為君王得到韓國的高都。”周王聽后大為高興,說:“您如果能做到,那么以后寡人的國家都將聽從賢卿你的調(diào)遣和管理。” 蘇代于是前往韓國拜見相國公仲侈,對他說道:“難道您不了解楚國的計策嗎?楚將昭應當初曾對楚王說:‘韓國常年疲于兵禍,因而糧庫空虛,毫無力量守住城池。我要乘韓國饑荒,率兵奪取韓國的雍氏,不到一個月,就可以攻下城池。’如今楚國包圍雍氏已經(jīng)5個月了,還不能攻克,這暴露了楚軍的處境困窘,楚王已經(jīng)開始準備放棄昭應的計策和進攻了。現(xiàn)在您竟然向西周征兵征糧,這明明是告訴楚國韓國已經(jīng)精疲力竭。如果昭應知道以后,一定勸說楚王增兵包圍雍氏,屆時雍氏必然被攻陷。” 蘇代接著說:“您為什么不把高都之地送給西周呢?” 公仲侈聽后頗為憤怒,很生氣地說:“我停止向西周征兵征糧,這已經(jīng)很對得起西周了,為什么還要送給西周高都呢?”蘇代說:“假如您能把高都送給西周,那么西周會再次跟韓國修好,秦國知道以后,必然大為震怒,不僅會焚毀西周的符節(jié),而且還會斷絕使臣的來往。西周斷了與其他國家的聯(lián)盟,而單單和好韓國,這樣一來,閣下就是在用一個破爛的高都,換取一個完整的西周,閣下為什么不愿意呢?”公仲侈說:“好吧。”于是公仲侈就果斷決定不向周征兵征糧,并把高都送給了西周。楚軍當然沒能攻下雍氏,只好怏怏離去。 【評析】 蘇代憑著言辭向韓國揭示出了事情的真正規(guī)律和發(fā)展方向,最終不僅解決了西周的難題,而且給西周帶來了意外的收獲,這種化不利為有利,化腐朽為神奇的謀略與口才是非常高明的。 審時度勢、撥開掩蓋在事物之上的遮蔽之物,洞察事物表象背后真理和本質(zhì),才能認清事理、把握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未來發(fā)展的方向,才能具有比常人高明一籌的預見性、判斷力。戰(zhàn)國說客的厲害之處不僅在于有這種預見性,而且還具有實施這種預見的實踐能力,依仗三寸不爛之舌的雄辯口才,引導和誘導他人實現(xiàn)自己的預見、使他人的行為成為自己謀劃的有機構(gòu)成。 |
國學網(wǎng)站,版權(quán)專有;引用轉(zhuǎn)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quán)。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