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閱讀梁啟超

夏曉虹 著

   出版社:三聯書店
   ISBN:7-108-02500-0
   出版日期:2006年8月
   定價:26.00 元
內容提要
  梁啟超公“對自己過渡時代之人物的地位有清醒意識”,“完地向我們傳遞了包孕在本世紀初期而影響及于世紀末的文化訊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夏曉虹先生感于其文其人的魅力,與其結緣十五載,本書即她十余年來研治梁啟超的隨筆、書評、序跋、論文的合集。由文及人,由人及事,由事及史,由史及論,既有對梁啟超生平與著述、事功的總體評述,包括時人與后人、師友與家人的感性印象;也有對梁啟超劇曲創作、文類概念與文學史研究的專深探討或考辨,較為全面地展示了這位近現代政治、學術大家的歷史面貌。
作者簡介

  夏曉虹,女,安徽省和縣人,1953年生于北京,1984年于北京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F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赴日本、美國、德國、捷克、韓國、英國、以色列以及臺灣、香港等國家與地區從事研究與參加學術會議,并曾在日本東京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講學。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的文學思潮、女性生活與社會文化。 學術著述之余,間或發表文化隨筆。著有《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1991)、《詩界十記》(1991)、《晚清文人婦女觀》(1995)、《舊年人物》(1997)、《詩騷傳統與文學改良》(1998)、《晚清的魅力》(2001)、《晚清社會與文化》(2001)、《返回現場——晚清人物尋蹤》(2002)、《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2004);并主編“學者追憶叢書”,編!读簡⒊倪x》、《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梁啟超卷》、《追憶康有為》、《追憶梁啟超》、《〈女子世界〉文選》、《〈飲冰室合集〉集外文》等,另有與陳平原合作之《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北大舊事》等。

本書目錄

結緣梁啟超(代序)

輯一
學者梁啟超
以覺世始 以傳世終
  ——梁啟超與二十世紀中國
著論求為百世師
  ——說梁啟超的“善變”
寂寞身后事
  ——時人眼中的梁啟超
梁啟超的家庭形象
  ——讀吳荔明著《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
梁啟超與吳其昌
  ——吳其昌著《梁啟超》前言

輯二
菊硯端硯盡關情
登陸塘沽
  ——梁啟超流亡歸來
來自巴黎的警報
  ——五四期間的梁啟超
梁啟超墓園的故事
梁啟超墓與母親樹
先行安葬的李端蕙夫人
墓園的購建經過
提前到來的梁啟超葬禮
墓園的興衰與逝者的命運

輯三
梁啟超曲論與劇作探微
劇作考實
  “戲曲為優美文學之一種”
  “以中國戲演外國事”
  “在俗劇中開一新天地”

梁啟超的文類概念辨析
  “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
  “詩本為表情之具”
  “情感之文美術性含得格外多”

梁啟超文藝觀芻議
文化史視角
  “文學救國”論
  “情感中心”說

梁啟超的文學史研究
改良群治與有益人生
  科學精神
  文化視角
  歷史意識

輯四
中國學術史上的垂范之作
  ——讀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清學的有用與無用
  ——讀梁啟超的學術史二種
考據與圖表的現代功用
  ——讀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
梁啟超與《和文漢讀法》
近代傳記的新變
誰是《新中國未來記》第五回的作者
也說梁啟超的“盜用”

輯五
《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序
《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新版序
《〈飲冰室合集〉集外文》序

后記

本書代序

結緣梁啟超(代序)

  對于讀書人來說,大概一生中總有幾本書會與之長久相伴,因而構成個人生命流程的一部分。就我而言,這類書中首推梁啟超的文集。在我四十五年的人生中,與梁氏文集 “ 剪不斷 ” 的日子,竟有十五載之多。今日回思,也覺驚心。

  與一部書深深結緣,往往需要特別的契機。我之得以相遇《飲冰室合集》,起初純粹是出于研究的需要。1983 年,我就讀碩士研究生已進入第二個年頭,兩年半的學制時間過去了一半,我該為學位論文圈定一個大致的范圍。正在此時,我開始閱讀 1936 年出版、厚達四十冊的《飲冰室合集》,那套書在系資料室的書架上,占據了一層的大半格。起初,我還對是否能夠讀完全書缺少信心;而一旦相接,閱覽本身立即變成愉悅的享受,梁啟超所自許的其文字“別有一種魔力”(《清代學術概論》之二十五節)的效應,竟然歷久不磨,在我身上重現。我的論文題目也最終確定為《梁啟超的“文界革命”論與“新文體”》,希望有幸揭示魔力產生的謎底。

  算起來,1929年去世的梁啟超與初讀其書的我,中間橫亙著半個世紀;我所看到的梁氏最早的文章,更寫于近百年以前。可我全然感覺不到其間的距離,那些印在紙上的鉛字充盈著生命力,把一個元氣淋漓的任公先生引入我的世界。   

  中國古來就有“文如其人”的說法,仿佛這是一個文學評論的通則,天生為批評對象所具有,就象一個人的胎記一般,與生俱來。而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不易達致的很高境界,雖經努力,亦未必可以企及。對于政治家與學者,尤其如此。但此語移用于梁啟超的文章,卻極為貼切。

  也許是我的偏見,政治家以深謀遠慮的理智應世,看重的是社會效果而不是個人趣味,撰文難免帶假面具,少見個性;倘若身居高位,更多了一種職業性的“紗帽氣”,個體已經消融成為職務的符號,“官樣文章”之譏便無可遁逃,然而這還是排除了秘書代勞的情況。學者發言雖有更大的自由度,可學術研究的科學、謹嚴又要求“言必有據”,可以覆按,司空見慣的“學究氣”于是彌漫學界,人們也約定俗成地以之為學術論文的特征,向規范化靠攏的結果,常是個人風格的消泯。

  梁啟超恰好兼有政治家和學者兩重身份,其一生以1917年底辭去財政總長之職為分界,區劃為政界與學界兩段生涯。盡管作為政黨領袖與大學導師必須面對不同的大眾,梁啟超卻能夠始終如一的坦露胸襟。無論所寫為何種文字,作者的個性總是分明可見。

  不妨抄錄幾段當年令我動心的話,以作佐證。

  1899年底,意欲遠游美國的梁啟超開始寫作記錄此行的《汗漫錄》(又名《夏威夷游記》),心中洋溢著“生二十七年矣,乃于今始學為國人,學為世界人 ” 的自豪。其自述平生履歷的一段話便說得相當動情:

  余自先世數百年,棲于山谷。族之伯叔兄弟,且耕且讀,不問世事,如桃源中人。余生九年,乃始游他縣,生十七年,乃始游他省,猶了了然無大志,夢然不知有天下事。余蓋完全無缺不帶雜質之鄉人也。曾幾何時,為十九世紀世界大風潮之勢力所簸蕩、所沖激、所驅遣,乃使我不得不為國人焉,浸假將使我不得不為世界人焉。

  在八十年代初“思想解放”的高潮中,讀到如此貼切的話語,發覺梁氏的決心仍然適用于今日中國──“既生于此國,義固不可不為國人;既生于此世界,義固不可不為世界人”──而歲月流轉,已近百年,在生出親切感的同時,也不免伴有些許悲涼。

  1901年,正流亡日本的梁啟超寫下《自勵》二首,全無去國萬里、飄零天涯的苦態,而滿懷“著論求為百世師”、“十年以后當思我”的極度自信,令人不得不佩服其樂觀與遠見。此前一年面世的《少年中國說》,更是豪氣干云。開篇一連串的比喻精彩絕倫,諸如“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亞之鐵路”,放入當時的語境,其奇思妙想,新穎別致,足以傾倒人心。而文章對未來中國的理想描述,又分明帶有青年梁啟超意氣風發的個人印記。

  在隨后幾年陸續刊出的一系列學術論文與外國思想家學案中,梁氏當仁不讓地認真履行其導師職責,于輸入新知之際,仍保持了選擇的主體意識。以按語形式出現的議論,也往往將話頭引向中國現狀或作者自身,使讀者在讀文時也能讀人。最有名的當屬《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的自我評定:“若夫理論,則吾生平最慣與輿論挑戰,且不憚以今日之我與昔日之我挑戰者也!彪m因言論不斷改易而受到“反復無!钡呢熾y,但處于形勢急劇轉化的過渡時代,梁啟超之“善變”反而成全了其不落伍,鄭振鐸因而對56歲去世的梁氏有“仍是一位活潑潑的足輕力健,跟著時間走的壯漢”(《梁任公先生》)的印象。

  完稿于1920年的《清代學術概論》,總結了三百年來學者的貢獻與缺失,對作為個中人的自己,梁啟超也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客觀地加以評說:

  啟超務廣而荒,每一學稍涉其樊,便加論列;故其所述著,多模糊影響籠統之談,甚者純然錯誤;及其自發現而自謀矯正,則已前后矛盾矣。平心論之,以二十年前思想界之閉塞委靡,非用此種鹵莽疏闊手段,不能烈山澤以辟新局;就此點論,梁啟超可謂新思想界之陳涉。雖然,國人所責望于啟超者不止此,以其人本身之魄力,及其三十年歷史上所積之資格,實應為我新思想界力圖締造一開國規模;若此人而長此以自終,則在中國文化史上,不能不謂為一大損失也。

  在我平生的閱讀經驗中,還從未看到如此苛刻而自負的坦誠自責,其針砭準確、褒揚得體,也只能出自梁啟超這位性情中人之口。此語也可視作梁氏對自己的 “ 蓋棺論定 ” ,我們實在找不出比它更精到的歷史定評。

  除鑒賞其人,讀其文,還時有精妙的議論啟人心智,引人神往。因此類例證太多,不暇枚舉,略翻其書,觀者自可領會。

  不過,仍然值得一說的是梁啟超的兩次系列講演:一為1912年10月歸國后在各團體歡迎會上的發言,一為1922年應南北各學校及學術團體之邀的講學活動。前者曾由張君勱、藍公武輯為《梁任公先生演說集》,后者亦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三卷本的《梁任公學術講演集》。雖是面對各式聽眾,且有時密接至一天一場,梁啟超卻絕不敷衍。即使邀請者有八旗生計會、山西票商或北京美術學校、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之天壤之別,梁氏所講題旨卻均能切近對象,出自心得,而別具新意,毫無政治家強人就我、以不變應萬變的惡習。

  被其文字、歸根結底是為其性格的魅力如磁石吸鐵一般所吸引,我開始著手寫作平生第一部研究專著,那就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印行的《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梁啟超也成為我為之付出最多的歷史人物。以分類編排的方式選輯的兩卷本《梁啟超文選》,逐一覆核引文出處而編校的“現代學術經典叢書”中之《梁啟超卷》,輯錄散見的梁氏親友、學生為之撰寫的印象記成《追憶梁啟超》一厚冊,所用時日均可以年計。特別是歷六七寒暑、始終未曾歇手的《飲冰室合集補編》,雖積稿已多,猶未肯脫手,總期望求全求善。盡管出版社與家人均一再提醒,存在他人捷足先登的可能性,市場只認速度,并不在乎質量,而私心終怕對不起讀者,也委屈了任公先生。

  也許正因為與梁啟超結緣太深,對其著作的刊行便看得太重。坦白說來,至今在我家數量可觀的藏書中,竟沒有一部號稱收錄最全的《飲冰室合集》,好像是以文字為生的人沒有筆,不免使人驚異。而道理其實很簡單:在我苛求的眼中,這套嘉惠學林的巨著,存在著遺漏甚多、?辈痪拿。我不愿意自己最喜歡的學者,并不完美地出現在我的書房里。不僅出于求全責備的心理,自己不購藏,也曾經勸說朋友,等待善本,致令其坐失良機。精善之本至今并未出現,影印本再版反提價二百元,徒然加重了朋友的負擔。只有我仍然決心堅持,希望終有一日,可以擁有一部讓我滿意的梁啟超全集。


                       1998年3月25日于京北西三旗
                     。ㄔ妒隆1999年第3期)

本書后記

  對于大眾來說,梁啟超是近、現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名人。一個最新的證明是:5月16日國學網公布的“我心目中的國學大師”評選結果,經120多萬網友投票,梁啟超僅次于王國維,以第二名當選(《國學網評選“國學大師”一期評選揭曉》,2006年5月22日《人民政協報》)。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梁啟超的意義更在于,他使我真正走進了學術殿堂。

  從碩士論文開始,梁啟超便成為我關注的對象。這一研究后來擴展為我的第一本專著《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其寫作經過,在本書收入的該作新版序中已有詳細交代。此書出版后,我覺得自己對梁啟超的研究可以告一段落。因而,1994年在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參加狹間直樹先生主持的“梁啟超研究”班時,我還曾有過類似的聲言。可實際上,梁啟超并沒有離我遠去。

  就在作此說明的同時,我已接受清華大學中文系的邀約,正在編一本梁啟超佚文集。這就是曠日持久,直到去年才出版的三大冊《〈飲冰室合集〉集外文》。當然,由于字數大大超編,它已脫離“清華文叢”的計劃而宣告獨立。不過,當時并不認為資料集也屬于研究工作,但后來我的諸多論文都受益于這一階段的輯佚。可見,文獻整理并不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而且,在動手編《集外文》之前,我也因參與王瑤先生遺留的項目“近現代學者對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的貢獻”,完成了《梁啟超的文學史研究》一篇長文。該文承繼了《覺世與傳世》的基本結論,以“改良群治與有益人生”概括梁啟超文學觀念的移轉軌跡。但與偏重考察梁氏前期的“文學改良”理論與創作的著作不同,論文對其后期的學術研究活動給予了更多關注,這自然是為著后期梁啟超的學者與導師身份的變易契合了論題的需要。文章主體分“科學精神”、“文化視角”與“歷史意識”三個面向展開,算是盡我所知對梁啟超的文學史研究精髓作了重點考察。

  再次寫作關于梁啟超的論文,是應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之約,為該社“蓬萊閣叢書”擬訂出版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作“導讀”。該文開筆時的2001年春,人還在日本,最后一節則是延至回國以后才結稿。正因為有此一段因緣,前期的資料搜集也充分利用了在東京大學查找日文圖書的便利,對梁氏彼時閱讀或可能接觸到的日本明治時期學術思想著作進行了搜考。盡管對此一影響關系的抉發只是開了個頭,卻仍自認為是本文論說中最具新意之處。

  2004年盛夏,為參加在香港舉行的“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年會,趕寫了《梁啟超的文類概念辨析》一文。這篇7月起首的論文,到10月即會議結束兩個月后,才真正完成,由此可見本人行筆之遲緩。此文分別考論了梁啟超使用的小說、詩歌與文章這三大文體的概念內涵,尤其注意到其早期的“小說”與后期的“詩歌”對于其他文類的侵吞與兼并,其目的正如文末所言,乃是“有意借助文類辨析,透視梁啟超文學觀念的演變”。而此文同《覺世與傳世》第二章關于梁啟超文學思想的論說也遙相呼應。

  本書中最晚完稿因而也是最近的一篇新作為《梁啟超曲論與劇作探微》。此文的撰寫純粹是為了供應上學期開設的“近代作家研究”選修課講授之需。作為大學教師的一個煩惱是,已經出版的著作基本不能用來充當頻繁輪轉的研究生專業課講稿,每次開課,總得另出新招。對于我這樣的產量不豐者,最好的情況是,你的論文尚未結集成書,或者是書稿還在出版社排版,如此上得講臺,才可應付裕如。不過,也應該承認,迫于講課的壓力,確實能夠提高生產力。

  而上述這篇邊寫邊講的論文,在我還更有一重還債的意義。早在《覺世與傳世》的“后記”中,我曾經講到,該書本來尚應包含“梁啟超的戲曲研究”一章。只是,當時我對此沒有足夠的準備,便托言梁作雖為四種,卻只有《班定遠平西域》是全本,其他均未完成,并且強調其“對國內的演劇界影響不大”,因此割愛。這次拾起原先放棄的題目,一方面是希望清理梁啟超關于“戲曲”的論說,以彌補《梁啟超的文類概念辨析》于此處的缺失;同時,也企望對梁氏劇作有新的解讀。不必說,現在寫成的這篇論文,其思考的精細是17年前所無法達到的?磥,有些時候,一時的舍棄未必不是好事。人總是要進步的。

  除了長篇的論文之外,本書中的其他文字,許多是因友人的催促,為各種自編、他編的梁啟超著作選本,以及敘寫梁啟超生平的著述而寫的前言后記或書評。歷數下來,有為自編的《梁啟超文選》所作的《著論求為百世師》,為《梁啟超學術文化隨筆》所作的《以覺世始 以傳世終》,為《追憶梁啟超》所作的《寂寞身后事》,為《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梁啟超卷》所作的《學者梁啟超》。另為百花文藝出版社編印的梁啟超《名人傳記》及吳其昌《梁啟超傳》撰寫過前言,即書中《近代傳記的新變》與《梁啟超與吳其昌》二文;又曾為梁啟超外孫女吳荔明的《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一書,寫了《梁啟超的家庭形象》一則短評。這些序跋單獨發表時已另擬文題,此次編集,又做了些微改動。此外,涉及梁氏幾種學術論著、教科書與小說的散論,或是有感而發,或是僅集注于一二小問題,本無意作長篇大論。

  比較特別的是第二輯所收文字。與前述各文相比,其鉤稽的均為梁啟超人生旅途中散落的片斷留影。《菊硯端硯盡關情》中鉤沉的是黃遵憲為彌補梁啟超因逃亡海外,丟失了唐才常送他的一方譚嗣同題銘、江標刻石的菊花硯之深長遺憾,另刻一端硯相贈,敘說的是一段溫暖的友情故事!兜顷懱凉痢酚闪菏蠒排c報紙新聞,恢復的是其歸國之日一波三折的戲劇性場景!秮碜园屠璧木瘓蟆芬晃,大量利用了散見于《晨報》、《國民公報》、《時事新報》上的梁啟超電報、演講、論文以及相關的新聞報道,還原了梁氏在五四運動中的歷史表現與功績!读簡⒊箞@的故事》則詳述了梁與兩位夫人的身后事,通過考掘墓地的營建與安葬過程中的種種細情末節,揭示了梁啟超少為人知的情感底蘊;而幾十年來墓園的興衰,也令人感慨政治之于生者與逝者命運的超強影響。

  最后還要說明的是,本書收入的最早一篇文章,是1985年我在研究生畢業之年寫作的《梁啟超文藝觀芻議》。盡管于《覺世與傳世》新版序中,我慚愧地承認此文尚不成熟;但這卻是我在碩士學位論文之外,最先寫成的一篇梁啟超研究文字。作為該書一書第二章的雛形,它也展示了我對梁啟超文學思想的初步思考。其中的相關論述,在此后關于梁氏文學史的考究中也有進一步的擴充與落實。

  總而言之,此書匯聚了目前為止,我在《覺世與傳世》之外寫下的幾乎所有關于梁啟超的長言短語。題名《閱讀梁啟超》,意在讀“文”也讀“人”。以《結緣梁啟超》代序,則是想表明我還會不斷地回到“梁啟超”這個題目上來。當然,期盼下一次重來時,能有更好的表現。

  鄭勇君催促編集,盛情可感,特此申謝。

                              夏曉虹
                            2006年5月27日
                            于京西圓明園花園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河市| 彭州市| 农安县| 台东县| 敦化市| 庐江县| 大新县| 安国市| 昔阳县| 张北县| 新营市| 油尖旺区| 新乡县| 南江县| 延寿县| 乌什县| 剑河县| 青阳县| 武功县| 桑植县| 卓尼县| 内黄县| 牟定县| 麟游县| 体育| 洛隆县| 无极县| 沂水县| 余庆县| 家居| 郴州市| 安阳市| 长汀县| 宣城市| 双柏县| 香河县| 繁峙县| 黎平县| 凤冈县| 双江| 苍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