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了解納博科夫的藝術觀,有助于閱讀這部《文學講稿》。不同于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這部《文學講稿》中,納博科夫以簡潔明晰的語言、深入淺出的方式,明確地表達了他對所討論作品的看法。可以說,觀點鮮明、獨到是這部《文學講稿》的一個特點。《文學講稿》的另一個特點,是從本文出發(fā),從分析作品的語言、結構、文體等創(chuàng)作手段入手,抓住要點,具體分析,充分突出了作品的藝術性,點明了作品在藝術上成功的原因。《文學講稿》還有一個特點,即較多地引用了作品的原文。這一方面保留了此書原為課堂講稿的本色,另一方面也具體說明了作者的見解是如何形成的。饒有意味的是,經(jīng)過納博科夫的講解,作品中那些原來并未顯示出深長意味和特殊價值的文字,就像突然暴露在陽光之下的珍珠,驟然發(fā)出絢麗的光彩。 |
|
 |
|
中譯本序言
原編者前言
前言
優(yōu)秀讀者與優(yōu)秀作家
簡·奧斯丁(一七七五——一八一七)
《曼斯菲爾德莊園》(一八一四)
查爾斯·狄更斯(一八一二——一八七O)
《荒涼山莊》(一八五二——一八五三)
居斯塔夫·福樓拜(一八二一——一八O)
《包法利夫人》(一八五六)
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一八五O——一八九四)
《化身博士》(一八八五)
馬塞爾·普魯斯特(一八七一——一九二二)
《斯旺宅邊小徑》(一九一三)
弗朗茨·卡夫卡(一八八三——一九二四)
《變形記》(一九一五)
詹姆斯·喬伊斯(一八八二——一九四一)
《尢利西斯》(一九二二)
文學藝術與常識
跋
附錄 |
|
|
|
|
(美)納博科夫/申慧輝等: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俄羅斯出生的美國小說家、詩人、文學批評家、翻譯家、文體家,1973年因其終身成就被美國授予國家文學金獎。他曾執(zhí)教于威爾斯利、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等名校,講授文學。他是全球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著作頗豐,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洛麗塔》、《微火》、《阿達》和《說吧,記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