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國學網(wǎng)--國學原典--史部--國語

 

湯用彤全集

   

                                序  二

                                季羨林

    欣值《湯用彤全集》出版之際,特向讀者推薦這部書。

    這部《全集》包括作者早年到老年的論著,寫作時限跨度較大。湯先生幾乎講授過舊大學哲學系的大多數(shù)課程。1934年,我考上北大,湯先生為一年級講授《哲學概論》,這門課講得生動深入。如果能把這類聽課筆記整理出來,很有出版價值。據(jù)我所知,湯先生教學的講義,學生聽課的筆記,如果把其中一部分搜集起來,數(shù)量相當可觀。

    湯先生不大寫信,但遇到學生請教有關學術問題,他也回信。我曾保存湯先生寫的關于宋明理學的信。1939年在昆明北大文科研究所讀書時,湯先生看過我的日記,并在日記上寫了多處批語,長短不一,長的一百多字,短的一兩句話。這些手跡可惜毀于"文化大革命"。如果這類文字資料搜集全,這部《全集》的字數(shù)會不止這些。

    《全集》中的《隋唐佛教史稿》是湯先生在北大的講義。新中國建國后,中華書局曾請求將此講義出版,以應社會急需。湯先生不允,說還要補充、修改。可惜先生逝世,此稿無從修訂,只能照原稿出版。前輩學者對待學術著作標準很高,要求很嚴。這種學風,今已罕見。

    湯先生生活的時代,正當新學、舊學并存的時代。他們這一輩學者,自幼受過嚴格的舊學訓練。上一輩的文化人,如王國維、陳寅恪、范文瀾、郭沫若等差不多都接受過嚴格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文、史、哲三個領域沒有過早的分科。古文,作為一種工具,運用得比較純熟,對經(jīng)、史、子、集有廣泛的接觸,又有古漢語的堅實基礎。同時,他們又是現(xiàn)代人,廣泛接觸到近現(xiàn)代科學方法的訓練,對世界歷史文化知識有廣泛的了解,專業(yè)領域外的知識和工具也運用自如,這些條件是清代乾嘉諸儒所欠缺的。湯先生自幼學習英語,后來又學習梵文、巴利文,還通曉法文、日文。他也是我國第一代經(jīng)過近代科學方法訓練的專業(yè)學者,對古代圣賢經(jīng)傳不那么迷信,敢于懷疑,善于推敲,他治學的條件比前代有優(yōu)勢。這新舊文化的結合點,在湯先生的學術著作中有很好的體現(xiàn)。這是他們這一輩學人特具的優(yōu)勢,因而他們治文史之學可左右逢源。

    湯先生治學,落腳點在中國佛教史,對佛教史投入了大量精力。他并不局限于佛教史,他也精研魏晉玄學、印度哲學、道教思想。他對道教的關心不下于佛教,只是沒有寫成著作,他的功力鮮為人知。他寫的《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已透露了堅實的功力。抗戰(zhàn)期間,他指導研究生王明,論文題目為《太平經(jīng)合校》。《太平經(jīng)》這部道教最古老的經(jīng)典,經(jīng)過整理,現(xiàn)已成為國際國內公認的定本。我當時看到這部《合校》是湯先生手把手帶著王明作出的,如果說它是師生合著也不為過。

    湯先生的治學,既廣博又精專,細心的讀者從中可以得到文章以外的收獲。湯先生的學術著作,受到同行的尊重,有人驚嘆其淵博,有人心折其謹嚴,有人欣賞其考訂精審,不論從哪一方面接觸湯先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印象,認為他的著作使人信得過,好像和一個純樸忠厚的長者交朋友,使人對他信賴,聽他的話不會使人上當。我接觸過不過中外中國佛教史的學者,他們來自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世界觀,竟不約而同地對湯先生的著作有類似的感受和評價,這不能認為是偶然的巧合。原因是湯先生的著作貫串著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20世紀對中華民族來說是個多災多難的時代,全國人民受盡外來侵略勢力的凌辱、壓迫,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掙扎在死亡線上。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中國的首都北京,中華民族帶著恥辱跨進20世紀。

    "多難興邦"這句古訓,在中國得到完全的應驗。多災多難的中國人從中受到刺激,從各個方面使中華兒女奮發(fā)圖強,立志作一個無愧于時代的中國人。與20世紀先后同齡的有志人士,從各自的角度,迸發(fā)出激越的呼喊,煥發(fā)出智慧的光芒。這是個多災多難的時代,又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他們的成就,從不同的領域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顯示了中華民族躋身于世界民族大國之林的氣慨。適應時代的要求,中國出現(xiàn)了軍事家,與外來侵略者進行了長期的斗爭,最終把外來侵略者趕走;中國出現(xiàn)了卓越的政治家,把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改變成豐衣足食的新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即使在歷史上最繁榮、最富強的漢唐盛世,還有死于饑寒的百姓。新中國成立后,到了世紀之末,中國已經(jīng)解決了溫飽問題,正向更高的生活水平邁進。

    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還在于它既有優(yōu)良的文史傳統(tǒng),又有深厚的人文科學的積累。正是依靠這些文化遺產(chǎn),給人們提供了精神動力、精神食糧。我們的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善于究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使中華民族無愧于世界上任何優(yōu)秀民族。他們建樹的文化事業(yè),流傳于子孫后代。他們提供的精神食糧,不但有利于中華民族自身,也充實了世界精神文明的寶庫。

    辦一所大學要有眾多大師來支撐,一個偉大民族的振興也離不開文化大師們的支撐。湯用彤先生就是我國學術界眾多支撐文化大夏的梁柱之一。

    《湯用彤全集》的出版,不僅是中國學術界的一樁盛事,也為世界文化寶庫添加了新庫藏。事實上,在幾十年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中,他的有些著作已成為該專業(yè)的必讀的重要著作,經(jīng)歷了半個世紀,歷久不衰。

    湯先生治史,重視史料的甄別,又不限于繁瑣考訂,而是站在應有的高度來縱覽所考訂的對象。30年代他指導的研究生王維誠完成了《老子化胡考》,取材詳備,論據(jù)周密,曾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他的考訂方法不只是考訂了《老子化胡經(jīng)》為偽書,這是一般考據(jù)家應當做到的,而且進一步指出此偽經(jīng)出現(xiàn)的社會原因,并從中清理出佛、道兩教斗爭的背景。如佛教史學者爭論的《牟子理惑論》,湯先生順利地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論據(jù),證明此書不偽,這個結論把多年來聚訟紛紜的問題劃上了句號。

    湯先生治學,總是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由于他視野開闊,才不會局限于具體問題不能自拔,他所作出的結論,基本上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注意從歷史的前因后果,從發(fā)展的觀點考察歷史事件,同時又注意結合地理、社會環(huán)境來考察歷史現(xiàn)象。這是史學研究者的基本要求,這也是湯先生大量著作常用的一種方法。讀者可以從中得到文字以外的收獲。

    湯先生著作中還可以看到大家名家治學的風格。學術界從事歷史學、考據(jù)學的學者往往以占有別人未見過的資料自炫,沾沾自喜。湯先生和一些有成就的治史學者,卻不是這樣。他們主要依據(jù)的是《五經(jīng)》、《二十四史》、《高僧傳》、《資治通鑒》、《大藏經(jīng)》等擺在大路邊上人人能得到的資料,而立論平實、樸素,不自詡有什么驚世駭俗的發(fā)現(xiàn),卻在平實樸素中見功力,經(jīng)得起歷史考驗。以湯先生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為例,雖已逾半個世紀,仍然被海內外學術界所重視。后來出版的有關這一方面的著述,有不少優(yōu)秀作品,多半是在湯著原來的框架上有所增益,沒有重大的突破。原因在于其考訂謹嚴,資料扎實,為后來人提供了繼續(xù)前進的基礎。

    湯先生自幼患高血壓,寫字手顫,寫文章也不像有些作家那樣,下筆萬言,一揮而就,而是反復斟酌,日積月累,逐漸完成的。內行人都佩服他的文章古樸、厚重、寓高華于簡古,深具魏晉風骨。

    湯先生治學從早年到晚年,一貫細致嚴謹。他治學一字一句也不輕易放過。早年寫的《大林書評》收到《往日雜稿》中,對日本某些著名學者的著作提出批評,平心靜氣地說道理,并嚴肅指出他們對古代漢籍斷句標點的錯誤。湯先生老年在札記中指出中國佛教無十宗,否定了多年來中國學人照搬日本佛教宗派劃分方法的謬誤。湯先生作為一個功底深厚的中國學者,最有發(fā)言權,并善于利用我們的發(fā)言權,為國爭光。反觀我們學術界有些學人,生就一副奴顏媚骨,在洋人面前不敢爭是非,這種惡劣影響今天還有待于肅清。

    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20世紀,人們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并沒有從根本上有所提高。人們看到并感到現(xiàn)代科技的巨大作用,但人們卻沒有看到,由于人文科學的相對滯后,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不幸,甚至災難。

    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都要根據(jù)新形勢重新審視面對的社會和人生。這一任務只有依靠人文科學來承擔。作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既有豐富的歷史經(jīng)歷,又有豐富的人文科學文化遺產(chǎn)。

    指示人類前進的方向,構劃未來生活的藍圖的重任,只有靠人文科學擔當。只有人文科學有資格根據(jù)人類社會過去、現(xiàn)在的經(jīng)驗,對未來社會提供參考性的設計。缺了人文科學,人類的知識是殘缺不全的,必將陷于歷史的"近視",將患"社會夜盲癥"。

    《湯用彤全集》反映了一代學人從一個專業(yè)學術領域總結歷史經(jīng)驗的成果,鑒于前人興衰發(fā)展的道路,為今后作參考。比如,從佛教史中中印文化交流的過程,預測今后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景和措施;可以從歷代廢佛政令的失敗,進一步認識宗教的社會性,并悟出行政命令并不能取消宗教信仰;從隋唐佛教文化的發(fā)展過程,瞻望未來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特色,等等。

    謹以殷切的希望、欣慰的心情看到《全集》的問世,看到了老一輩專家學者愛祖國、愛文化的成果將在構建新中國文化大夏中起到它應起的作用。

                                         1999年10月25日


 

 


國學網(wǎng)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沁水县| 新巴尔虎左旗| 亳州市| 拉萨市| 枞阳县| 普安县| 卓尼县| 花莲市| 周至县| 正阳县| 卢湾区| 武隆县| 余江县| 高雄市| 繁昌县| 阿克| 襄汾县| 阳朔县| 西贡区| 永宁县| 惠来县| 剑阁县| 淮北市| 托克逊县| 牟定县| 大理市| 汉阴县| 若尔盖县| 容城县| 景宁| 连城县| 卫辉市| 平武县| 海林市| 宜丰县| 北流市| 托克逊县| 秦皇岛市| 义乌市| 本溪市| 绿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