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www.ffhyjd.com

新書介紹 :《人文地理隨筆》

 

唐曉峰/著

 

《人文地理隨筆》

 



作者像

 

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社址:北京市東城區美術館東街22號

郵編:100010

新華書店經銷


2005-01 第1版
ISBN: 7-108-02139-0
定價:¥35.00元


 


前言

 

  這本文集匯集的是近年來發表的一些人文地理隨筆,第一部分是短文,筆調較輕松。第二部分長些,口氣較嚴肅。雖然口氣不同,要討論的問題都是一類。盡管叫地理隨筆,卻沒有多少講四至八到,也沒有什么游記,更不是指引道路去向(一般認為地理學家最擅長指路)。文中多是一些“想法”,要么是從地理現象引發的想法,要么是在想法中找出的地理內容。

   能因地理而作想法,我感到很有趣味。這輩子撞到地理行當中,卻也不錯。我這輩子正式學過兩個專業,一個是考古,一個是地理(準確地說是人文地理、歷史地理)。對這兩個專業,都是學時不解,不愛,學后卻興趣盎然。考古學、歷史地理學很有相近之處,都是到大地上找尋人類活動的痕跡,都要腳踏實地說話,都不是無病呻吟。這兩門學問的基礎工作都很實,甚至實得過于“干巴”,如果憑白無故讀這兩門東西的原始報告(考古發掘報告、地理志書),人人都會叫苦。其實,順著基礎往上走,這兩門學問都是縱橫博大,都有其精彩層面。

  拿地理來說,我們一般交談的多是地理知識,而在其學問主題下,不僅有知識,更有觀念、思想、理論;放到社會里可以是政治操作,軍事部署,文化展現,歷史反思;對個人來說,又牽涉情感世界、人生體驗。對這方方面面,都可以展開研究,做出長短文章。

  假地理而作文章,我們最容易想到游記一類的東西:會寫作的文化人到一個“地理”里面,邊走邊看邊感動,回來后,再追加聯翩浮想,能翻書的再摘抄幾句典故,然后遣派詞句,或在深夜,或在凌晨,激勵成篇。這類地理短文,容易走情景交融的路子,在“地理”里看到的是“景”,事后吐出的是私情美文。這是一種典型的中國文人行為,是我們的傳統,認真地說,這是我們地理文化的一個特點。但在這一流里,地理知識是“軟”的,講不出個硬道理。古人管這種地理學問叫“小識”。

  當然,我們的地理文化中還另有些一特點,比如“體國經野”,這是講治國平天下的韜略;還有如“天時不如地利”,這是講因地制宜的理性。在這里,地理知識是“硬”的,道理都屬于“硬道理”,可以算計。古人管這種地理學問叫“大識”。

  無論是地理的小識還是大識,都是根據我們人的需要的緊迫程度來衡量的。我們窗外的山川大地,就是那一套,但人類竟生出那么多在其中做事的花樣。光是吃住行就比動物祖先麻煩了許多,再加上社會組織要彼此較量,精神享樂要無限追求,人在地上的“發展”已經收不住閘了。如今,地,還是那個地,但人已經變得“后現代”了,據說,地理學也跟著后現代了。不用說,所謂“后現代地理學”,不是地變出來的花樣,而是人“作”(讀第一聲)出來的花樣。

  因為我搞的是人文地理,在歷史地理研究中,也側重人文,所以總覺得不能老說地理學是“地學”。人文地理若離開了人,會頃刻煙消云散,所以人文地理正經應該算是“人學”。另外,地理,在窗戶外面,而地理學卻在人的腦子里,而人腦又是分時代,分階層,分你我的,所以地理學也不是純凈學問,會隨人的時代追求、價值趨向變化內涵。研究人文地理,需要先把人看透。

  我得承認,自己對地理學的理解,是受了洋人的啟發。西方人文地理學,想的很多,管得很寬,“人味兒”十足,明確劃在人文社會科學一邊,這是我開始喜歡地理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對人文地理的偏好,是個人問題,沒有大道理。)

  20 世紀 80 年代后期到 90 年代初期,我到美國希拉丘茲大學(也稱雪城大學,英文作 Syracuse University )留學一回。希拉丘茲大學是美國地理學的重鎮, 80 年代末,正有幾位“學術帶頭人”在那里,且正值旺年,應當說是“世界一流”。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不真懂地理,英文也差),一頭先撞進詹姆斯·鄧肯( James Duncan )的課里。這位鄧肯教授是加拿大人,家境富有,不再操心賺錢的事,可以坐在象牙塔里專門治學,且治的是抽象、清高的理論之學(不是直接的“生產力”之學)。他的理論研究在西方地理學界影響甚大,是“新文化地理”的旗手。我上他的頭一門課叫“ Cultural Approach to Place ”,這個課的名稱足足讓我琢磨了好幾個禮拜才大致明白,所以永遠忘不了。后來我又上了他的地理學史,踏踏實實讀完《地理學與地理學家》(作者是英國地理學家約翰斯頓)這本書,才終于進到西方人文地理學的廟堂里。在希拉丘茲學了幾年之后,我便不再多想西方的具體事務了,腦子里盤桓的多是中國的東西,畢竟中國的東西對我來說更有血有肉,想起來容易走得深。

  時隔八、九年,我回到北大。北京大學前輩學者的風范一直是我景仰的。這時的北大也正聚攏一批有才華的青年地理學家。我也陸續結識了北師大、科學院地理所、商務印書館地理編輯室、以及外地的一些年輕地理學家。這些人積極敏銳有才氣,使我感到國內的地理學很有生氣。

  在歷史地理方面,時隔數年一看,帶頭人雖然還是那幾位,但下面的層次已經十分豐厚。以后新的帶頭人是誰,正很難說呢。歷史地理學在我國,應該是大發展的一個特色學科,中國的了不起之處(也有說是遺存問題之處)不但在歷史,也在地理。前面說了,人文地理是每代各有內涵的人事,中國的空間這么大,任憑創造,在祖先的人文地理經驗里,修造長城只是一個小例而已。

  我感到在中國的漫長的人文地理經驗之中,頗有些東西是洋人難于理解的。洋人的人文地理經驗,以及在此經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文地理之學,是西方的一份說明書,雖然盡力要把它做成一種普遍適用的“科學”,但能辦得到嗎?中國的人文地理,特別是文明形成期的人文地理行為,曾奠定我們文明的空間框架,它恐怕在世界上是獨一份的。中國的說明書要另寫才是。(把人文地理問題放到歷史中去觀察,是很有樂趣的事情。因為有這種樂趣,才寫出這么一些輕松短文。)

  西方人素來愛談哲學,這是他們各類學問的總根子,博士多稱“哲學博士”( Ph.D. )。人文地理學也同樣與哲學掛鉤緊密,我得的地理學學位也稱“哲學博士”。我在希拉丘茲大學念地理時常被逼著讀哲學著作,并常向同屋一個真正讀哲學系的復旦同學請教,弄得他大為驚異,問我“你到底是念什么專業的?”哲學也是“人文”學科,與人文地理學有聯系,理所當然。前面說了,人文地理學在腦子里,而哲學也在腦子里,人就一個腦子,怎么能不在里面勾結呢?

  在我們腦子里常有些“暗藏”著的勾結關系,我們自己卻意識不到,而一經啟示,思路頓活。所謂學習,要緊處不在向腦子里塞多少地名,而是在激活思路。我在讀地理書籍或出外考察時,對于激活思路這件事相當用心。(本書匯集的長短文,就是這方面的深淺不一的記錄。)

  我在“土”插隊時(相對于“洋”插隊),第一次感到天地之大,感到星光的逼人。后來學歷史地理,常;叵朐谵r村的那種感受,以為“人”的地理應當從那種天地感受出發。在農村干活,從土里挖出活脫脫一堆土豆,這種感受也很奇妙。漢代人說“地不愛寶”,是指土里出銅鼎,但我總覺得那與出土豆沒什么兩樣。人類對土地的認知,首先是出蘿卜土豆。我們說,人文地理是人的經驗,沒錯。這種經驗又是形形色色的。當初坐在希拉丘茲大學那位鄧肯教授(現在已坐在英國劍橋了),想過各種在地理方面的人文體驗,但挖土豆的大地體驗,他肯定不如我,更不如我土插隊時的那些鄉親!叭说仃P系”不是空的、抽象的,一定有文化、歷史的具體背景與內涵。

  不了解中國人的生活,想要研究中國的人文地理,這是不可能的。而不了解一顆“中國心”,只考察中國人的四肢和腰臀,也是不可行的。中國人的四肢并不粗壯,卻能打造出萬里長城,靠的主要是中國心。在中國心里面,不光是蘿卜土豆,還有“五岳四瀆”、“芒芒九州”。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可以有“天下一體”的宏觀,這是洋人難以理解的。因此,關于中國夏商周時代的人文地理,中外學者間有不小的爭論。

  不過,人文地理的樣數很多,在這一領域,真是大千世界。爭論歸爭論,地理世界的基本事實則告訴我們,豐富性是其永恒的本質,沒有誰是唯一的“發言人”。只有匯合起來,“一個都不能少”,才叫世界。

  上面所述,都是老大的問題,而這個文集里多是短小的文章。因為我常常感到心里有兩三句短話憋著要說,將它們拉為長話,沒有必要。所以短話就短說吧,這比短話長說要好得多。

 

 

唐曉峰    

2003 年 11 月 28 日

于北大中關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垦利县| 中西区| 且末县| 曲水县| 伊春市| 新化县| 上饶县| 云阳县| 建平县| 航空| 锡林浩特市| 衡东县| 绥芬河市| 康马县| 兴海县| 海晏县| 罗甸县| 仁怀市| 武夷山市| 延庆县| 雷波县| 松溪县| 禄丰县| 突泉县| 鄂尔多斯市| 平顶山市| 连平县| 九龙城区| 眉山市| 延吉市| 拜城县| 太仆寺旗| 丹东市| 普宁市| 彭州市| 璧山县| 呼和浩特市| 灵丘县| 保山市| 化州市| 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