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www.ffhyjd.com

新書介紹 :《人文地理隨筆》

 

唐曉峰/著

 

《人文地理隨筆》

 



作者像

 

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社址:北京市東城區美術館東街22號

郵編:100010

新華書店經銷


2005-01 第1版
ISBN: 7-108-02139-0
定價:¥35.00元


 

 

 


名人之“跡”



  現在一些圖書館(比如上海圖書館)里開始設立“名人手跡”一類的收藏部門,征集有名望的人的信扎書簡,并且陳列展覽。對名人手跡感興趣的人很多,所以在收藏品市場上,那些手跡的價位也在攀高。

  在商品經濟之下,名人具有名牌效益。其人一旦成名,過手之物都變的非凡。一次在美國看電視,見克林頓總統簽署一個文件,簽下自己的名字才兩三個字,他卻依次換了四五支筆,差不多寫半個字就另換一支筆接著寫,于是這四五只筆都成了“克林頓總統簽署 XX文件用筆”。必定是索求“名人筆”的人多,克林頓才采用了這個一字多筆之法。

  名人之手固然可以生出許多“手跡”,但在地理這一行,腳比手重要,地理學不重視“手跡”,而重視“足跡”。所謂足跡,泛指人的經行之處,非必真雙腳之印記(不過佛教中確有跣足雙跡的紀念)。中國古代文獻中,“跡”字用得很多,大多是指名人之跡、圣賢之跡,也有與人文相對應的鳥獸之跡,古人從“跡”字引發出許多大思想。如今西方人文地理學中有一個流派叫“時間地理學”,考察人的“生活路徑”( life path),所謂生活路徑,也就是在時空中的“跡”。

  “跡”的原始含義當然是人或動物的腳走在地上留下的痕跡,中國古人對“跡”早有留意。《論衡》說:“占跡以睹足”。說明從“跡”可以推斷足行的特征。古時鳥獸眾多,其腿腳各不相同。古時人與鳥獸親近,鳥獸之跡的多樣性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在《爾雅·釋獸》中的確保留了一些關于獸跡的分辨。比如:麋,“其跡躔”;鹿,“其跡速”;兔,“其跡迒”;豕,“其跡刻”;狐,“其跡厹”。鳥獸之跡雖屬自然,但在人與鳥獸親近的古代,鳥獸之跡也與人事有關。我們古代有模仿鳥跡而發明文字的說法,曰“見鳥跡而知為書”,“倉頡起鳥跡也”(《論衡》)。我們在《周禮》中看到有一種官叫“跡人”,他們“知禽獸之處”,“掌邦田之地政”,意思是負責獵場的管理。

  《孟子·滕文公上》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草木暢繁,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后來禹平水土,“中國”才得以開發。在《孟子》的敘述中,鳥獸之跡與人文開發相對應,開發了,鳥獸之跡當然為人文之跡取代。古代最有名的人文之跡與大禹的功勞相聯系,所以稱“禹跡”。禹跡指大禹經行過、治理過,因而變的文明的地方。

  “跡”字本來的意思很簡單,但與圣賢人物的活動相聯系后,意義就變得偉大起來。圣賢人物的一生作為,往往稱“跡”,如堯舜之跡,文武(周文王、周武王)之跡、周召(周公、召公)之跡、孔子之跡、王跡等等。這些“跡”都代表了不起的事業,所以有時也寫作“績”。《管子》一書中稱施行德政為“以遂文武之跡于天下”。

  我們注意到,無論“跡”字的含義如何擴展,其最初始的意思,即地面痕跡的意義,總還是存在的。圣賢的地面痕跡雖然不必刻指有形的印記,但往往有一個地理范圍或一些代表地點,所以“跡”的地理意義是最基本的。“禹跡”是古代“華夏”文明地理區域的代名詞,與周邊四夷“蠻荒”的地域相區別,“禹跡”也就是“禹域”,所謂文武之跡、周召之跡、孔子之跡、王跡等都在禹跡之內,那些圣賢的活動范圍都未超出大禹平水土的范圍。后來“芒芒禹跡,畫為九州”,華夏地域內又分出九個區域,于是“九州”又成為華夏區域的代名詞,九州后來又被衍稱為“神州”、“九有”、“九域”等。這些不同的表述華夏疆域的地理名詞,總根子都是“禹跡”。宋代畫全國地圖,還稱為《禹跡圖》,說明“禹跡”在中國人地理觀中的根本地位。

  《易經》說:道是“無心無跡”,而圣人則“無心有跡”,因為圣人有“經營之跡”。中國古代崇尚先賢之“跡”,因為后人要“履”其“跡”而行止,有仿效先人、景仰先人的意義。述“跡”,是一種依托大地的紀念形式,而這種紀念形式因為不脫離當時的場景( place and landscape ),所以具有特別的打動力。我們登泰山,在“孔子登臨處”,體會“小天下”的胸懷,無人不被震撼。先賢已然遠去,而其跡猶在,講述中國的大地山川,如何忘得了那些先賢的圣跡。

  附圖:宋《禹跡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县| 雷州市| 龙门县| 远安县| 武汉市| 肇庆市| 湖北省| 休宁县| 奇台县| 新源县| 滨海县| 贵溪市| 奉节县| 通许县| 会同县| 瑞安市| 高陵县| 临湘市| 新巴尔虎左旗| 郯城县| 灵丘县| 静安区| 建湖县| 齐河县| 当涂县| 巴东县| 贵南县| 景宁| 遵化市| 平南县| 县级市| 博乐市| 宁国市| 芷江| 额济纳旗| 舞钢市| 竹溪县| 乾安县| 沽源县| 三河市| 临西县|